鄭路明 海南師范大學
家國情懷是傳統文化的精髓,是幾千年來中華民族情感的沉淀,是人文學科的價值取向,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意識到家與國是一個整體,是密不可分的。歷史教育充滿了對不同時期英雄的贊揚和維護團結的部落情感,加強學習和探究歷史教育中的家國情懷建設,讓每一個學生都堅定為國富強而奮斗的信念。
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需求也在不斷的變化,歷史作為一門實現民族復興的重要人文學科,要繼承優良的傳統以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觀念與意識,21世紀“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提出在國際上得到了廣泛的認可,它將家國情懷素養提升到了更高的層次,家國情懷不僅僅局限于“家”和“國”,而是上升到全人類,站在最高的思維導向上培養家國情懷,培養家國情懷素養樹立學生遠大的目標和責任感,讓學生用平等的心態去了解各民族、各國家的文化,并且加以尊重和理解,而在這種教育階段對不同文化的了解為以后的社會實踐奠定了一定的基礎,讓學們置身于時代的浪潮中,為中國的文明建設添磚加瓦,因此歷史教育中家國情懷的建設是滿足時代發展的需求。
時代的發展要求著歷史教育著重于德育教育,德育教育是對學生品德的培養,讓學生們能夠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與人生觀,擁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心理素質,而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正是立德教育目標,家國情懷素養作為歷史學科的具體體現,可以讓學生從歷史的角度出發去關注民族的未來、國家的命運以及世界的發展,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和自豪感,成為全面發展的社會接班人。
歷史教育中建設家國情懷有利于讓學生了解傳統的文化和禮教等,例如:西周宗教作為家國情懷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不僅論述了宗教法制的形成,還體現了宗教法制對中國發展的影響,維護了穩定與團結,造就了中國優良的傳統文化。家國情懷的教育結合了歷史文化與經濟發展,讓學生們了解到經濟與文化的重要性,意識到建設美好家園的艱辛,更要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環境。
歷史教育的主要材料是教材,以建設學生家國情懷為目的進行教學,運用教材將教材內容進行精細化以及拓展化,將歷史故事與實例相結合,加強學生的理解,讓學生在拓展中提升民族的信心,增強家國情懷的滲透力,例如:在學習《甲午戰爭》時老師聲情并茂的進行介紹,使學生了解戰爭的殘酷性,也了解到了雖然彈藥的質量不合格致使洋務運動失敗,但每一個艦隊成員都仍發揚著民族精神,共同抵抗外敵,而正是因為他們用血肉之軀才換來現在的和平與繁榮,讓學生們通過對歷史教育的學習切實體會到家國情懷與愛國精神,從而提升自己的人生觀。
歷史教育只是通過老師的口述的方式進行會致使一些學生喪失興趣,加入多媒體材料會增加一些獨特性,多媒體材料主要包括:音像、視頻、網絡等,利用這些資源最大程度的對歷史進行還原不但更加利于學生們的學習而且影像的渲染氣氛也增強了學生的愛國情懷,例如:在學習《抗日戰爭》時,老師播放一些影像資料,在這些資料里讓學生們感受到那些革命英雄將生死置之度外為了民族和國家不斷奮斗的精神,體會到雖然戰爭殘酷但最后可以成功的保衛國家的喜悅與自豪之情,這些多媒體材料可以讓學生有更直觀的感受,在情感上產生共鳴,從而更有利于對學生家國情懷的建設與培養。
歷史教學中還有一種方式利于建設學生的家國情懷,就是加入參觀教學,將學生們帶到相關的博物館或者紀念碑等地方,讓學生通過觀看和觸摸那些具有歷史意義的東西,切身的去感受英雄們的無畏精神,配合著導游對這些文物的介紹,提升學生們的家國情懷以及使命感責任感,更具有教學效果,例如:將學生帶到抗戰博物館里,面對每一個文物老師結合相應的歷史進行講解,讓學生直觀的去感受;將學生帶到陵園進行掃墓,在活動中的莊嚴肅穆感讓學生感受到使命感;然后再將那些艱苦的環境與現在的幸福生活相比較,使學生們更加珍惜先烈的勞動成果并且能為建設出更大的科技強國做出貢獻。
家國情懷是一個國家的精神來源,是國家不斷發展、強大的基礎,家國情懷教育是與社會核心價值觀一致的,歷史教育中加強家國情懷的建設可以培養學生的家庭和國家意識,提高學習的動力,加強學生的愛國情懷,成為一名優秀的社會接班人,為國家的強大去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