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洪全 陳曦 邵九 國網江蘇省電力有限公司技能培訓中心
隨著智能電網的持續推進,配網自動化設計和應用成為關注焦點,傳統的配網模式明顯暴露出滯后性,對此要采用配網自動化技術,利用其極強的環境適應性和快速的故障定位性能,較好地緩解供電壓力,實現科學的用電管理。
配網自動化是以現代通信技術、電子技術的支撐下,對配網中的各項信息、參數進行集成和分析,實時檢測和保護電網,涵蓋有主站系統層、配網子站層、通信系統層、配網終端系統層等,形成完整的配電系統,滿足用戶的用電需求。其中:(1)配網自動化主站系統包括有配電SCADA主站系統、配電故障診斷恢復、配網應用軟件子系統DAS等,面向所有配網線路、設備和用戶。(2)配網自動化子站系統。該部分包括開閉站、配電室及柱上開關、配電終端設備等,實現上層主站和下層終端之間的通信數據傳輸。(3)無線網絡通信。終端采用無線通信網或外部公用數據網的虛擬專用網絡,并設置安全接入區,實現信息的實時上傳、報警短信的發送等。(4)配網自動化終端。通過對開關設備的控制,實現FTU、TTU、DTU的三遙功能,進行數據實時采集和處理、現場控制及遠程控制,并實現故障自動化識別和控制。
配網自動化關鍵技術主要包括有:(1)電網接線方式及一次設備。將開關設置于架空線路上,確保供電的持續性。并利用開關作為重合器的優勢,實現故障的快速定位和隔離。同時,將開關設備與其他故障隔離設備相結合,能夠確保環網供電的安全穩定性。(2)遠動系統和通訊設備。通過電力線載波、GPRS、光纖等通信設備實現各站點之間的雙向通信,快速實現故障定位、排查和供電恢復。
2.1 主站設計
采用集成化方式進行配網主站設計,進行10千伏配網系統供電信息的實時數據采集,實現饋線的自動化,并通過IDP通信接口實現PMS平臺上的數據共享。具體包括配電網運行監控和配電網運行狀態監控功能,包括數據采集分析、自動化控制、饋線自動化、拓撲分析、負荷轉供、配電網接地故障分析、數據質量管控、配網終端管理等。
2.2 通信方案設計
要形成以光纖為主、載波和無線為輔的配電通信網,采用光纖+載波+無線的通信方式進行設計和建設,具體來說:環網柜DTU采用光纖接入的方式,柱上終端FTU采用無線公網接入的方式,并進行骨干通信網和接入層通信網的分層設計,基于SDH骨干光纖通信網的前提組建配電數據通信專網,實現數據的實時、安全傳送。對于數據監測終端而言,可以采用GPRS的方式進行故障數據采集和監測,由故障監測終端將故障監測信息傳輸至監控中心。
2.3 饋線自動化方案設計
配網自動化采用集中式饋線自動化設計方案,由主站對配電終端和線路實施監控,對接收到的終端故障信號進行快速故障定位和非故障恢復。并采用蟻群算法實現對故障區域的隔離及對非故障區域的恢復供電。
2.4 配網自動化終端建設
根據不同區域進行配網自動化終端的建設,其中:縣城區域采用遮蔽立式終端站所改造環網柜,農村地區采用架空箱式“三遙”終端,并在線路較長、支線較多的架空線路中安裝遠傳型故障指示器,實現故障點的快速定位。同時,變電站同一母線饋出的架空線路采用自動化終端,具有故障錄波功能,實現對線路的實時監測。
在配網自動化終端建設過程中,數據采集終端子系統包括中器模塊、線損模塊、數據采集模塊、中央處理單元和電源等,能夠檢查數據采集任務的執行情況,進行故障告警信息的監控。系統數據終端主要實現對電流、電壓等數據的測量,自動監測故障,實現配網饋線的自動化,進行配電網絡的重構,確保斷電后的供電恢復。
2.5 配網自動化建設效益。通過實現配網自動化設計和建設,使配電自動化設備覆蓋率達到98.5%,加強配網運行數據的實時監控、故障快速定位與有效隔離,實現了供電管理的精細化。并增強了調度控制中心、運維檢修部、供電所之間的溝通和協調,促進配網管理的集約化和精細化。從經濟效益來看,能夠有效節約日常現場操作成本,如:負荷測量年減少次數為324次,年節約費用62萬元;現場轉移負荷年減少次數為93次,年節約費用48萬元。并減少了故障現場檢測成本,使單次故障檢測成本節約0.萬元/次,故障處理成本節約21.6萬元。
綜上所述,電力系統中的配網自動化設計和應用日益體現出其重要性,本文從主站設計、通信方案設計、饋線自動化方案設計、配網自動化終端等方面入手,進行配網運行數據的實時采集、故障自動檢測和隔離,較好地提高故障反應處理時間,提升電力系統配網自動化應用的安全可靠性,實現配網自動化的全覆蓋,提高用戶的滿意度,為供電企業帶來更多的管理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