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晶 陳曉玲
(蘭州市第二人民醫院 甘肅 蘭州 730046)
麻醉恢復室是全身麻醉手術患者麻醉恢復期的主要場所,也是連接手術室和普通病房的中轉站,對保障患者安全發揮著積極作用[1]。兒童病痛耐受力弱,心理、生理發育尚不成熟,為保證手術與麻醉順利進行,給予患兒高質量的護理服務具有重要價值。共情指的是一個個體真實的體驗,也是一個多維過程[2]。護理人員應用共情護理就是能主動站在患者的角度,盡量滿足患者身心需求,正確合理感知其情緒,可改善患者負面情緒,提高患者的依從性與提升患者的信任度[3]。本文探討與分析了共情護理對患兒全身麻醉在恢復室術后恢復中的影響,現總結報道如下。
選擇2018 年1 月—2020 年2 月在本院進行手術與全身麻醉的恢復室術后恢復患兒96 例,納入標準:均為擇期手術;患兒及其家屬均對此次研究知情,簽署了知情同意書;年齡3~12歲。排除標準:語言障礙和肢體障礙患兒;臨床資料缺乏者。
其中男50 例,女46 例;年齡最小3 歲,最大11 歲,平均年齡(6.31±0.14)歲;手術類型:普外手術26例,骨科手術20例,泌尿外科手術10 例,耳鼻喉科40 例;平均體重(32.84±1.48)kg;平均身高(143.91±11.87)cm。根據隨機數字表法把患者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8 例,兩組患兒的基礎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主要為常規巡視、輔助檢查、體征監測等。觀察組:在對照組護理的基礎上給予共情護理,具體措施如下:(1)精心布置患兒麻醉恢復室環境,使環境更具溫馨感、舒適感,張貼許多有趣可愛的圖片,保持無安全隱患,緩解患兒緊張、恐懼的負面情緒,并保持環境安靜。調整麻醉恢復室,濕度控制在55%左右,溫度控制在23℃左右;(2)對患兒實時監控,對患兒進行行為護理和行為暗示,并給予個性化溝通;與家長同時保持良好交流,應對家長進行詳細宣教,給予患兒更多親情化護理,重視關心患兒;(3)護理人員采用親和的言語,用患兒更易接受的方式與之交流,在飲食上搭配有趣的兒童套餐,提供充足的營養供給,提升患兒食欲。
(1)記錄兩組患兒在恢復室的躁動發生情況;(2)調查與比較兩組患兒及家長對護理人員的滿意度情況,包括護理技術評分、護理操作評分、護理語言評分等,分數越高表示護理效果越高。
采用SPSS21.0 統計軟件處理,計數資料、計量資料分別采用率(%)和均數±標準差(±s)表示,分別行卡方和t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的躁動發生率為6.25%,顯著低于對照組的31.25%(P<0.05)。見表1。

表1 兩組躁動發生情況對比(n)
護理后觀察組的護理技術、護理操作、護理語言評分都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護理滿意度評分對比(±s,分)

表2 兩組護理滿意度評分對比(±s,分)
組別 例數 護理技術 護理操作 護理語言觀察組 48 98.16±1.05 99.02±1.41 96.02±2.58對照組 48 80.25±1.12 81.31±1.36 76.40±2.26 t-80.825 62.633 39.632 P- <0.001 <0.001 <0.001
近幾年隨著共情護理理念的逐漸深入,越來越多的醫院在其院內護理方式改革中實施共情護理改革,以期通過該種提高醫院的整體護理滿意度,改善護理效果。麻醉恢復室共情護理可降低麻醉并發癥,減少醫療糾紛[4]。患兒年齡尚幼,身心發育均不成熟,在麻醉恢復室需要高質量、親情化的護理服務,需要細致入微關注患兒行為與心理變化,采用共情護理給予患兒情感支持,使負面情緒在可控范圍內。本研究顯示觀察組的躁動發生率為6.25%,低于對照組(31.25%)。并且該方法能優化患兒身體機能和心理變化,從而保障麻醉的順利恢復。
近幾年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逐漸提升,人們對身體健康的需求性也逐漸提升。共情護理指的是護理人員能考慮到患者所思所想,以此為基礎展開親情化護理服務。特別是其能讓家長充分體會到護理人員的親切感,對護理的展開做好了基礎[5]。本研究顯示護理后觀察組的護理技術、護理操作、護理語言評分都顯著高于對照組(P <0.05)。表明該方法能夠有效的提升護理人員的操作技能及溝通能力,從而優化護患關系。
綜上所述,共情護理能減少患兒全身麻醉在恢復室術后恢復中躁動的發生,提高護理人員的操作技能及溝通能力,值得在臨床護理實踐中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