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大偉
(東莞市中醫院 廣東 東莞 523000)
老年髖關節置換術患者因手術時間長、出血量多、手術麻醉、術中液體輸入等原因,極易出現術中低體溫情況,進而影響手術順利開展,甚至嚴重危及患者生命健康。為此,需施行臨床護理服務時需注重對病患的保溫護理,以期有效預防術中低體溫情況的發生[1-2]。本次研究即分析對老年髖關節置換術患者施行保溫護理的臨床價值及預防低體溫的臨床效果。
擇取本院老年髖關節置換術患者84 例。納入標準:(1)符合髖關節置換術手術指征;(2)患者年齡均高于65 歲;(3)腰硬聯合麻醉。排除標準:(1)病患進入手術室后初始體溫<36℃或≥37.5℃;(2)存在心衰、腎功能不全等嚴重基礎病。
根據護理內容不同將84 例老年髖關節置換術病患分組。2018 年7 月—2018 年12 月42 例行常規護理的患者設置為對照組,其中男性、女性例數之比為19:23,年齡65 ~85 歲,平均(72.04±4.92)歲;2019 年1 月—2019 年6 月42 例行手術全程持續綜合保溫護理的患者設置為研究組,其中男性、女性例數之比為20:22,年齡65 歲~84 歲,平均(73.23±5.18)歲。兩組患者基線資料經分析、對比可知,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對本次研究納入的84 例老年髖關節置換術患者均采取常規護理干預,即:(1)術前1h,將術中所需常規液體(如平衡鹽液、沖洗液)放置于37℃恒溫箱中,使用時取出;(2)術前30min,預熱手術間,控制手術間內溫度為21 ~25℃,結合具體環境控制室內濕度在40%~60%;(3)術中,不影響無菌操作及手術操作的基礎上,覆蓋患者術區以外身體部位,通過減少機體肢體暴露達到保溫的效果;(4)術后。使用清潔中單包裹患者身體以做好保溫干預。
研究組則在各項常規護理措施基礎上開展保溫護理,具體為:(1)患者進入手術室時即給予40℃恒溫箱中加熱的清潔中單包裹患者,加蓋棉被保暖;(2)患者過床前,在手術床上加鋪40℃恒溫箱中加溫的清潔中單;(3)術前及縫合時,手術間內溫度統一調節為25℃,濕度50%;(4)術中使用加溫液體同時使用設置固定溫度為37℃的輸液加溫儀維持;(5)手術全程使用3M 小熊充氣式恒溫儀,維持在二檔38℃;(6)術后使用40℃恒溫箱中加溫的清潔中單包裹患者身體。
記錄、對比兩組病患術前和術后麻醉寒戰評分、術中低體溫發生率。低體溫即手術過程中患者體位為34℃~36℃即視為低體溫。寒戰評分標準:無寒戰表現為0 分,患者頸部、面部出現輕微肌顫為1 分,患者肌肉出現明顯顫抖為2 分,軀體抖動明顯為3 分。
以統計軟件SPSS21.0 處理研究數據,計數資料以n(%)表示,計量資料以(±s)表示,以曼-惠特尼秩和檢驗行組間數據比較。P<0.05 即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病患術前、術后麻醉寒戰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術前、術后麻醉寒戰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術前、術后麻醉寒戰評分比較(±s,分)
組別 例數 術前麻醉寒戰評分 術后麻醉寒戰評分研究組 42 0.14±0.35 0.07±0.26對照組 42 1.50±0.63 1.45±0.63 t-5.487 5.155 P-0.000 0.000
研究組患者術中低體溫發生率0.00%(0/42)顯著低于對照組11.90%(5/4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4.589,P=0.00)。
低體溫是指機體體溫在34℃~36℃,多數臨床手術患者因靜脈輸血、腹腔灌洗等原因會出現低體溫情況,對于一般體制病患,術中體溫下降1℃~2℃無較大影響,但對于老年或小兒患者,術中低體溫會加快機體心率、增加機體耗氧,致使患者免疫功能受損,進而影響手術順利展開,甚至危及病患生命健康[3]。針對老年髖關節置換術患者,因該手術時間較長,出血量較多,老年患者機體代謝、調節能力有所減弱,患者極易出現術中低體溫情況。對此,需強化對老年髖關節置換術患者的護理服務,尤其是保溫護理[4-5]。
對老年髖關節置換術患者開展手術全程持續綜合保溫護理干預,即在開展各項常規護理措施同時,在患者進入手術室時、過床前及術后加鋪40℃恒溫箱中加溫的清潔中單覆蓋保溫;術前及縫合時,手術間內溫度統一調節為25℃,濕度50%;使用加溫液體并用37℃的輸液加溫儀維持;手術全程使用3M 小熊充氣式恒溫儀,維持在二檔38℃。結果數據顯示,研究組患者術中低體溫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術前和術后麻醉寒戰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施行手術全程持續綜合保溫護理對預防老年髖關節置換術患者術中低體溫、減輕術前和術后寒戰均有積極臨床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