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潤
沈陽農業大學 遼寧沈陽 110161
鑒于對非遺文化的保護與傳承,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但現實卻是很多高校缺少這方面專項資金,并且其獲得社會捐贈的渠道也不通暢,不利于專業研究性工作的開展,這便造成大學生參與非遺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幾乎沒有可持續的資金來源。
由于我國全面啟動非遺文化保護與傳承工作時間不長,且相應機制尚不夠健全。而在促進對非遺文化的保護與傳承過程中,首要的是解決傳承人的問題。很多大學對非遺文化保護感興趣,但其在從事非遺文化的傳承與保護工作中,他們則將更多精力集中在資料的收集與整理,或是對文化的開發與創新上。因無法得到專業教師的有效點撥,導致研究進程慢、缺乏明確思路。
現階段對非遺的保護大多數是在政府主導之下的自上而下的保護過程,政府掌握著對文化資源的操縱權,造成文化主體間性缺失和文化的原真性及認同感難以得到真正體現而且非文化遺產繼承人非常少,有的非遺項目甚至面臨沒有繼承人這一現象,導致相關文化與技術面臨失傳或傳播困難,所以相關教師的知識來源少且有限。
組建專業的關于地域文化的研究隊伍,成立相關研究機構是助力大學生參與非遺文化的保護與傳承的關鍵舉措,也是從根本上解決非遺文化在傳承和保護過程中存在人力資源和創新發展問題的有效方法。將非遺文化的普查工作做得更加全面、深入,最大限度地挖掘非遺文化的精髓,而不是以往簡單的資料收集和整理[1]。
在做好普查工作的同時,要結合高校自身專業領域的優勢,對非遺文化的感性認知上升到理性認知,并結合當地文化發展規劃,對地方非遺文化發展提出自己的思路,為區域文化發展提供決策支持。
高校有著區域內最高學術研究團體,是參與地方非遺文化保護和傳承研究的主要力量。然而,高校作為教學和科研中心,對地方文化的熟悉和了解程度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不及地方上的一些專門機構。因此,地方政府可以出臺相關的政策和制度,設立與非遺文化相關的項目,引導地方高校教師積極參與地方文化項目的研究,或是考慮增開相關的專業,促進更多大學生有機會投身于系統性學習。
同時,將地方院校參與非遺文化的保護與傳承的情況作為校地合作的重要考查指標。其次,政府可以支助高校教師走出校園,參與非遺文化的傳承研究。并且,可將某一文化領域的學術權威和民間傳承人請進來,譬如:舉辦校內講座、展覽,開設文化遺產傳承相關實踐課程,召開研討會[2]。
另外,還應重視校際合作,促進優質教學經驗、理念的共享。此外,還可以委派或培養現有教師的學習相關非遺文化,加強體驗和感受。從根本上提高教師在非遺文化領域內的教學和研究水平,引導他們進一步了解、參與、學習、體驗和反饋,自覺為非遺文化的保護出一份力。通過加強教師的主體素質,引導大學生參與非遺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培養更多具備文化自信、保護意識的高素質人才。
為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使其了解優秀的非遺文化,促進學生具有良好的文化意識、使其參與非遺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應在高校中增開專門的課程。可結合本土特色資源,將其與音樂、美術及社團活動等有機融合。在潛移默化中對大學生形成文化熏陶,使其了解非遺文化[3]。此外,可構建校本課程,促進學生的個性化學習與豐富其學習選擇,有組織地安排學生利用節假日或教學活動,展開對非遺文化保護和傳承的情況調研;組織已經具有某種文化傳承技能的大學生到基層進行非遺文化保護宣傳、展演等實踐活動。
在對非遺文化傳承和保護的技術創新方面,地方高校應積極利用高校高水平人才優勢和科研優勢,加快校地協同創新,將現代社會生產中一些新的科學技術成果應用到非遺文化的保護中,利用數字化技術加快對非遺文化的搶救工作,運用先進的影像技術手段來對非遺文化進行記錄存檔和展示非遺文化保護的成果,利用現代化的營銷技術手段進行市場宣傳和推廣。
并且要根據地域文化的地緣特色,打破以往鉆研書本、資料的研究方式,多下基層實地調研,走入地域文化本身,深入了解、研究甚至體驗非遺文化本身,只有親自體驗過才能找到適合現代高校的創新方法。
總之,在構建文化強國、促進非遺文化傳承與發展的過程中,應重視高校大學生的參與,使其深入專門的領域展開研究與學習,為非遺的保護貢獻己力。與此同時有著高校教師的有序引導、政府的大力支持。一方面應保障政策、資金支持;另一方面需構建校本教育特色,使學生接觸非遺文化、立足于創新創業的視角對其進行重新審視。
在這個假期的我參與了剪紙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課程,我感受到了非遺文化的魅力,剪紙是個聽起來簡單,但是做起來卻比想象的困難不少,先要用筆把稿子畫出來,剪紙時候畫出的不僅是單一的線條,還要標記出需要刻掉和留下的部分,然后把稿子下面墊一張剪紙專用的紅色彩紙,紙的四周用訂書器固定起來,最后用刻刀一點一點的把不需要的地方刻掉,這樣就完成了一張剪紙。做這件事需要很強的耐心,因為刻細小地方的時候是一件非常考驗耐心的,稍有不注意刻錯了一刀,很有可能面臨著整幅畫都要重新來過的情況。
我們的老師是剪紙文化的非遺傳承人,在與她的聊天中我們也可以得知,非遺文化面臨著繼承人少甚至無人繼承的嚴重問題,所以我更加感受到讓非遺文化進入高校這一事件的必要性與緊迫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