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希 江紅梅 張 碩 劉希奇 賴文娟 黃靜靜 曲志剛 黃 瓊
高血壓是中國目前最常見的心血管疾病之一。根據(jù)《中國心血管病報告2018》指出,目前中國心血管疾病患病人群多達2.9億,其中高血壓患者2.45億,約占總數(shù)的84.48%[1]。該類疾病也成為中老年女性的首要死亡原因[2]。女性由于受到月經周期、避孕藥物、生育期以及年齡等性別相關因素的作用,血壓異常有其自身的特點。與相同年齡階段的男性人群相比,女性絕經前其心血管疾病發(fā)病風險較低。絕經后高血壓一般以收縮壓異常升高多見,而舒張壓變化少。絕經后女性作為特殊人群,高血壓患病率顯著增加,靶器官損害和其他心腦血管疾病,如腦梗死、冠心病的發(fā)病率也呈上升趨勢[3]。從中醫(yī)學角度看,絕經后女性體質亦有其特點,可以進一步導致其他老年慢性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本研究對福州地區(qū)絕經后女性高血壓患者進行中醫(yī)體質相關的流行病學調查,通過對體質類型與高血壓發(fā)病危險因素的相關性展開研究,以探討絕經后女性高血壓發(fā)病與體質因素的關系。
1.1 一般資料抽樣方法采用典型抽樣和隨機抽樣相結合。選擇2017年9月—2019年12月于福建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第三人民醫(yī)院心病科門診、住院的人群中展開調查。剔除不合格樣本,共收集到符合研究標準的生理性絕經后女性總計464例,其中高血壓組患者278例,非高血壓組患者186例。平均年齡(60.36±7.15)歲;其中已婚461例(99.35%),未婚3例(0.65%)。
1.2 診斷標準高血壓診斷:采用《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0》[4]提供的診斷標準:①靜息狀態(tài)下非同日3次或3次以上監(jiān)測血壓,均超過正常血壓上限值(收縮壓≥140 mmHg和/或舒張壓≥90 mmHg);②明確排除繼發(fā)性高血壓者;③血壓升高發(fā)生在女性生理性絕經1年后;④總膽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5.2 mmol/L、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1.7 mmol/L、低密度脂蛋白C(Low-density lipoprotein C,LDL-C)<3.4 mmol/L、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3.9~6.1 mmol/L、尿酸(Uric Acid,UA)89~357 μmol/L、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5~15 μmol/L。血壓值根據(jù)上述指南中的測量規(guī)范操作得到。
1.3 納入標準①以福州地區(qū)居住在15年以上的中國公民作為調查對象;②符合生理性絕經后女性高血壓診斷標準。
1.4 排除標準①有精神疾患、老年性癡呆或行為障礙者;②因文化水平低下或方言等原因不能完全理解調查內容者;③合并心功能不全、腦梗死、腎功能不全等嚴重靶器官損害;④高血壓急癥或亞急癥患者。
1.5 中醫(yī)體質辨識標準辨識標準參照《中醫(yī)體質分類與判定》。9種體質分別為:血瘀質、痰濕質、濕熱質、氣虛質、氣郁質、陽虛質、陰虛質、特稟質、平和質[5]。
1.6 體質調查方法采用橫斷面調查方法。由2名培訓合格的主治醫(yī)師作為調查員,在獲得調查對象知情同意后,以現(xiàn)場調查的方式,獲取生理性絕經后女性人群的中醫(yī)體質數(shù)據(jù)。調查問卷由調查對象獨立填寫。調查員負責中醫(yī)望聞問切診察并填寫癥狀體征相關調查內容。調查數(shù)據(jù)匯總后,由2名調查員對體質類型作最后評定。
1.7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軟件EpiData v4.6.0.2進行數(shù)據(jù)雙錄入及雙錄入核查。采用軟件R v3.6.3進行統(tǒng)計分析。2組間計量資料比較作Welch’st檢驗;2組間計數(shù)資料采用單樣本構成比χ2檢驗和擬合優(yōu)度檢驗。
2.1 2組絕經后人群體質類型構成比較在高血壓組偏頗體質類型中,瘀血質68例、痰濕質60例、氣郁質58例、陰虛質31例,例數(shù)均較非高血壓組顯著增多(P<0.05);而平和質僅8例,較非高血壓組顯著減少(P<0.01)。見表1。

表1 2組受試者體質類型構成比較 (例,%)
2.2 2組絕經后人群體質類型分布比較在高血壓組中,偏頗體質共270例,平和質僅有8例(2.88%)。偏頗體質按升序排列,頻率百分比超過10%的分別為:瘀血質24.46%、痰濕質21.58%、氣郁質20.86%、陰虛質11.15%,瘀血質的頻數(shù)百分比最高。經擬合優(yōu)度檢驗,高血壓組體質類型頻數(shù)分布與非高血壓組比較,有極顯著性差異(P<0.01)。見表2。

表2 2組受試者中醫(yī)體質類型分布比較
2.3 2組絕經后人群代謝相關指標比較高血壓組的TC、LDL-C、Hcy高于非高血壓組(P<0.05);高血壓組的BMI高于非高血壓組,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3。

表3 2組受試者代謝相關指標比較 (例,
3.1 絕經后女性高血壓人群中醫(yī)體質特點與高血壓的易患傾向流行病學研究顯示,中老年人高血壓的發(fā)病率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增加,同時存在性別差異。一般男性在50歲以前的發(fā)病率高于女性,但在女性絕經后高血壓發(fā)病率開始上升,這種規(guī)律發(fā)生了反轉,絕經后女性特別在70歲以后明顯高于男性。女性高血壓發(fā)病有自身的特點,研究認為與生殖激素的生理變化一致[6]。體質是多種先天和后天因素相互作用的最終產物,其又能進一步主導人體對某類疾病的易患性以及疾病發(fā)展過程的傾向性。本次調查發(fā)現(xiàn)絕經后女性高血壓人群中的高頻體質主要是瘀血質、痰濕質、氣郁質、陰虛質。從中醫(yī)角度來看,圍絕經期開始女性腎氣虛衰,隨著天癸耗竭,任脈虛空,機體不能受孕,其體質發(fā)生了顯著變化,老年婦女慢性疾病的發(fā)病多表現(xiàn)為虛實夾雜、痰瘀為患。而中醫(yī)學對高血壓病機的認識,又可概括為陰陽失調和痰瘀互結。故從本次調查絕經后女性高血壓人群的體質特點看來,一方面,該患病人群的體質符合中醫(yī)學所闡述的高血壓的病機規(guī)律;另一方面,也說明瘀血、痰濕、陰虛以及氣郁體質確實對于高血壓來說存在易患性和傾向性。
3.2 絕經后女性高血壓人群中醫(yī)體質特點分析體質的基礎稟受于先天,而各種后天因素又使其具有可變性。本次調查的絕經后高血壓人群中,高頻出現(xiàn)的體質類型主要是瘀血質、痰濕質、陰虛質。經統(tǒng)計學分析,體質類型的分布與非高血壓組存在顯著異質性,提示了絕經后女性高血壓人群中醫(yī)體質有自身特點。一般研究認為,隨著女性機體的衰老,偏頗體質出現(xiàn)增加,其中瘀血體質的聚集趨勢明顯[7]。婦人疾患具有多瘀多虛的特點,《景岳全書·婦人規(guī)》曰:“其證則或由經期,或由產后……或憂思傷脾,氣虛而滯”。本次調查絕經后高血壓人群中瘀血質位居其首,其次為痰濕質、陰虛質,符合中醫(yī)學對老年高血壓的病機認識。
氣郁質也是絕經后高血壓人群高頻出現(xiàn)的另一種體質類型。該體質類型多與患者的社會、家庭情況和心理狀態(tài)有關[8]。中醫(yī)學認為“女子以肝為天”,肝藏血,主疏泄,對于女性的體質形成有主導作用。女性本多憂愁善感,憂思過度則肝失疏泄,情志不遂可導致肝氣郁滯,臨床表現(xiàn)出情志不舒、氣機郁滯的氣郁癥的證候群。從而對于絕經后高血壓人群來說,在關注其身體慢性疾患的同時,心理健康亦不可忽視[9]。
3.3 絕經后高血壓人群的代謝指標異常情況本次調查顯示絕經后人群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代謝異常。包括體質量超重、TC、LDL-C、UA和Hcy異常,而高血壓組的BMI、TC、LDL-C和Hcy水平高于非高血壓組。與之相應地,高血壓組的瘀血質、痰濕質的出現(xiàn)頻率亦高,提示瘀血、痰濕是絕經后高血壓人群患病的體質基礎。此外,2組人群UA均高于推薦控制水平,這可能與福州地區(qū)沿海喜食海產品的膳食結構有關[10],體現(xiàn)了所調查人群的地域特點。因此,也帶來了較高的心血管風險。
總之,絕經后高血壓人群作為一個相對特殊的群體,其高血壓患病既符合一般流行病學規(guī)律,也有自身獨特之處。這給該患病人群慢病管理帶來了一定的挑戰(zhàn)。本研究通過分析絕經后高血壓人群的體質類型特點的研究,可以為這類人群進行有效血壓管理提供一定參考。針對性指導患者結合體質因素干預[11],進行精神調攝、中醫(yī)引導術鍛煉及改變膳食結構等,渴望能改善絕經后高血壓人群的偏頗體質,協(xié)助血壓控制達標,提高絕經后高血壓人群的生存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