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雅娟 楊 苗 許文浩
假性近視患者佩戴凹球面透鏡片時可使視力提高,但在眼睛調節完全麻痹時,驗光結果卻為正視或遠視,因此又被稱為調節痙攣性近視[1]。假性近視患者多因長期近距離用眼致使睫狀肌不適后收縮引起睫狀肌痙攣。針刺治療假性近視可疏通局部脈絡,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睫狀肌疲勞[2]。中醫認為假性近視患者多為“久視傷血,勞于肝”,與脾氣虛弱有關,應以益氣健脾為主要治療原則,益氣健脾湯是臨床療效較好的益氣健脾方劑。本研究旨在探討益氣健脾湯聯合針刺對假性近視患者視力、屈光度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9年1月—6月我院收治的100例假性近視患者。使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0例。對照組中男性24例,女性26例;年齡7~15歲,平均(8.17±1.09)歲。觀察組中男性23例,女性27例;年齡6~12歲,平均(7.25±1.17)歲。2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此次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并批準。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符合《中華眼科學》[3]中假性近視相關診斷標準者,近期長時間過度用眼者,經充分休息或使用睫狀肌麻痹后,近視狀態消失者,患者及其家屬對本次研究均知情同意且已簽訂知情同意書等。排除眼底檢查發現有異常者,對本次研究中使用藥物或其成分過敏者,合并青光眼、虹膜睫狀體炎者等。
1.3 治療方法觀察組給予益氣健脾湯聯合針刺治療。益氣健脾湯方藥組成如下:黃芪12 g,太子參、白術、山楂、枸杞子及石菖蒲各10 g,茯神、遠志、茺蔚子及菟絲子各8 g。水煎服用,200 ml/次,2次/d,1劑/d。針刺取穴:晴明、攢竹、太陽、絲竹空、合谷,輔以全身的百會、合谷、光明、太沖等穴位。采用華佗牌0.3 mm×40 mm毫針,取穴位后針刺,進針25~37.5 mm,得氣后留針30 min。1次/3 d,15次為一個療程,治療4個療程。對照組則給予單純針刺治療,其取穴及施針方法同觀察組。2組均連續治療6個月。
1.4 觀察指標①比較2組治療前后臨床療效。根據《中華眼科學》判定療效標準:痊愈:臨床視覺疲勞癥狀消失,裸眼視力恢復正常,或散瞳后屈光度消失,恢復正視眼;顯效:臨床癥狀基本消失,裸眼視力可以恢復到3行及以上,或進行散瞳后屈光度比治療前降低1.00 D及以上;有效:臨床癥狀好轉,裸眼視力增加2~3行,或進行散瞳后屈光度比治療前降低0.5 D及以上;無效:臨床癥狀基本無變化,裸眼視力≤1行,或散瞳后屈光度降低<0.5 D。②比較2組治療前及治療6個月內裸眼視力、散瞳后屈光度變化。分別于治療前、治療后1個月、3個月及6個月使用標準對數視力表檢測患者視力;采用復方托吡卡胺滴眼液(華潤雙鶴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1021793,5 ml/支)散瞳,5 min/次,共3次,使用全自動電腦驗光儀(北京澤澳醫療科技有限公司)檢測患者散瞳后屈光度。③比較2組治療前后晶狀體厚度及前房深度。采用眼部A型超聲診斷儀(徐州市凱信電子設備有限公司)檢測晶狀體厚度;采用PENTACAM眼前節全景儀(德國OCULUS公司)測量前房深度。

2.1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72.00%高于對照組48.00%(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2組患者裸眼視力比較與治療前相比,治療后6個月內2組裸眼視力隨時間的延長呈升高趨勢,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裸眼視力比較 (例,
2.3 2組患者散瞳后屈光度比較與治療前相比,治療后6個月內2組散瞳后屈光度隨時間的延長呈降低趨勢,治療后3個月、6個月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散瞳后屈光度比較 (例,
2.4 2組患者晶狀體厚度及前房深度比較治療后2組晶狀體厚度較治療前降低,觀察組晶狀體厚度低于對照組(P<0.05),2組前房深度較治療前升高,觀察組晶狀體厚度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2組患者晶狀體厚度及前房深度比較 (例,
真性近視是正視眼的屈光系統處于靜止狀態,即解除了調節作用后,眼的遠點位于有限距離之內,即真性近視是由于眼球前后徑變長,光線進入眼內形成的焦點落在視網膜前導致視物模糊。而假性近視,是在看遠處物體時還有部分調節作用參加[4]。假性近視最早被德國的Von Graefe注意到,在1861年由Liberic進行命名;而中醫對近視早有很多描述,如明代王肯堂在其所著的《證治準繩》中描述有“近覷”一詞。近年來,隨著青少年用眼習慣的改變,假性近視人數逐漸增多。調查結果顯示,我國近視的發病率居于世界第2位,而其中假性近視人群數量較多[5]。
中醫關于近視的病因病機有很多,最早在《靈樞·口問》中:“目者,宗脈之所聚也。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竅,其精氣上走于目而為睛”,指出近視與脈絡的關系。另巢元方在其《諸病源候論》中指出,近視是因為“勞傷臟腑、肝氣不足”。益氣健脾湯由太子參、黃芪、茯神、菟絲子等10種藥材組成。太子參具有補益脾肺、益氣生津的功效。可用于治脾氣虛弱,肺虛咳嗽,精神疲乏等臨床癥狀者;黃芪有增強機體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應激等作用;茯神具有養心安神、利水消腫等功效;遠志具有安神益智、祛痰、消腫作用;白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安胎的功效,可用于脾虛食少、腹脹泄瀉、痰飲眩悸;山楂具有消食化積、行氣散瘀的功效;茺蔚子可活血調經、清肝明目;菟絲子滋補肝腎、明目;枸杞子歸肝、腎經,主滋補肝腎,益精明目;石菖蒲,性微溫,歸心經、胃經,開竅、豁痰、理氣、活血,屬開竅藥。益氣健脾湯行益氣補脾之功效,能益氣養心、安身定志。此次結果顯示,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治療后6個月內2組患者裸眼視力較治療前隨時間的延長呈升高趨勢,觀察組高于對照組,散瞳后屈光度隨時間的延長呈降低趨勢,治療后3個月、6個月觀察組低于對照組,說明益氣健脾湯聯合針灸治療假性近視可顯著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恢復患者視力及屈光度,效果顯著由于單純針刺治療。此外,假性近視是因為長時間近距離視物過久,導致人體的睫狀肌經常處于一種過度緊張痙攣的狀態,副交感神經興奮,韌帶放松,晶狀體變厚屈光度增加[6]。若不及時消除睫狀肌的緊張狀態,可以發展為真性近視。針刺眼部及其周圍穴位,輔以遠處穴位針刺治療,疏通眼周及其全身經絡氣血,能夠調和全身臟腑陰陽[7]。此次研究結果顯示,與治療前相比,治療后2組晶狀體厚度顯著降低,觀察組低于對照組;2組前房深度顯著升高,觀察組高于對照組。由此可見,由睫狀肌麻痹導致的調節滯后在經過益氣健脾湯聯合針刺治療后顯著得以緩解,進而顯著改善患者視力,同時患者睫狀肌得到放松,牽拉懸韌帶,進而改善晶狀體厚度,改善前房深度。
綜上,益氣健脾湯聯合針刺治療假性近視可明顯提高患者臨床有效率,改善視力及屈光度,調節晶狀體厚度及前房深度,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