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玲 潘麗貞
痛經是常見的一種婦科疾病,指女性在月經經期或者前后出現的小腹周期性疼痛,嚴重者可使患者的生活質量和工作效率降低;它包括原發性痛經和繼發性痛經,約90%以上的痛經為原發性痛經[1],其主要與月經時子宮內膜前列腺素(PG)含量增高有關[2]。西醫治療本病主要是口服藥物治療,癥狀緩解明顯,但停藥后很容易復發,遠期效果不好。近年來,中藥已被廣泛用于治療原發性痛經,中藥既有鎮痛、鎮靜、調節機體免疫機制和激素內分泌功能,還可以調節患者的心理情緒和維持患者的身體內平衡功效[3],在治療原發性痛經方面,其效果顯著,且不良作用小,患者易于接受。本研究報告氣滯血瘀型原發性痛經患者服用理氣化瘀湯治療效果,具體如下。
1.1 一般資料將2016年5月—2017年5月就診于我院門診并符合入選標準的60例原發性痛經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30例,病程0.8~9.8年,平均(5.31±2.62)年;年齡17~28歲,平均(21.27±3.12)歲;疼痛程度輕度5例、中度20例、重度5例。觀察組30例,病程0.8~10年,平均(5.33±2.65)年;疼痛程度輕度4例、中度19例、重度7例;年齡16~30歲,平均(21.87±4.11)歲。2組上述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具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1.2.1 西醫診斷標準痛經參考《婦產科》[1]第八版:行經前后或月經期出現下腹部疼痛、墜脹,伴有腰酸或其他不適,癥狀嚴重影響生活質量。
1.2.2 中醫診斷標準氣滯血瘀型原發性痛經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4]的診斷標準制定:經前或經期小腹脹痛拒按,經血量少,經行不暢,血色紫黯有塊,塊下痛暫減,經前乳房脹痛,胸悶不舒,舌質紫黯或有瘀點,脈弦。
1.3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符合原發性痛經的中西醫診斷標準;②月經周期基本正常(28±7)d,入組前1個月沒有服用影響本次療效的藥物;③年齡16~30歲;④簽署知情同意書者。排除標準:①對該研究藥物有禁忌癥或過敏者。②子宮內膜異位癥、子宮腺肌病、子宮黏膜下肌瘤等盆腔生殖器官病變者;③哺乳期、妊娠期和接受避孕藥治療的患者;④合并肝、腎或心血管疾病和精神疾病患者;⑤參加其他藥物臨床試驗或未按規定服用本藥,影響療效判斷的患者。
1.4 治療方法2組患者都持續治療3個月經周期。對照組:于月經來潮疼痛發作時開始口服布洛芬緩釋膠囊(中美天津史克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13062),0.3 g/次,2次/d,飯后服,連服3 d。觀察組:給予自擬方理氣化瘀湯加減。處方:香附12 g,烏藥10 g,枳殼10 g,川芎9 g,當歸12 g,赤芍10 g,白芍15 g,熟地黃10 g,甘草3 g。肝氣犯胃者,加吳茱萸10 g,法半夏6 g;瘀阻甚者:加炒蒲黃10 g,五靈脂10 g;熱象明顯者:加牡丹皮10 g,丹參10 g。①月經周期規則者,于經前3 d開始用藥,1劑/d,使用免煎顆粒,早晚溫服,用至月經第3天;②月經周期不規律者,于經期第1天開始用藥,服藥方法如前,連服6 d。
1.5 觀察指標記錄2組用藥前后及停藥3個月后的臨床療效、痛經程度及VAS評分變化情況。①痛經癥狀評分及程度輕重分級標準[4]:重度:痛經癥狀評分>14分;中度:痛經癥狀評分在8~13.5分;輕度:痛經癥狀評分<8分。②痛經患者腹痛程度:選用VAS視覺評分法,用一條標有10個刻度長10 cm的尺子,兩頭分別為“0”和“10”,0表示無痛,10代表難以忍受劇烈痛。由受試者把疼痛的分數在標尺之間標出,以此對患者疼痛做出評價。
1.6 療效判定標準①痊愈:療程結束后下腹痛及其他癥狀消失,停藥3個月后上述癥狀沒有復發。②顯效:療程結束后下腹痛明顯減輕且其他癥狀同時減輕,在不繼續服用上述理氣化瘀湯或者如止痛藥布洛芬緩釋膠囊時可以堅持工作。③有效:療程結束后下腹痛減輕,其余癥狀同時減輕,服用上述理氣化瘀湯或者如止痛藥布洛芬緩釋膠囊可以堅持工作。④無效:上述原發性痛經原發性下腹痛或其伴隨的癥狀無改善。總有效率=(痊愈+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4]。

2.1 2組患者治療后近期和遠期臨床療效比較治療結束后,對照組總有效率73.33%,觀察組總有效率90.00%;觀察組的近期臨床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從觀察組的遠期臨床療效看,其也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停藥3個月后隨訪,對照組總有效率僅53.33%,而觀察組總有效率83.33%。見表2。

表1 2組患者近期臨床療效比較 (例,%)

表2 2組患者遠期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2組患者治療前后痛經程度分級比較治療前2組患者痛經程度分級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2組治療后痛經程度分級改善均優于治療前(均P<0.05);治療后觀察組痛經程度改善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治療前后痛經程度分級比較 (例)
2.3 2組患者治療前后痛經VAS評分比較治療前2組VAS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治療前比較,2組治療后均能降低痛經的VAS評分(P<0.05)。 治療后觀察組痛經VA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 停藥3個月后觀察組VA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 見表4。

表4 2組患者治療前后痛經VAS評分比較 (例,
原發性痛經是臨床工作中經常遇到的婦科疾病之一,以青春期少女及未婚或未孕女性多見,因其發病率高,治療后易復發,嚴重影響女性的身心健康和學習工作[5]。近年來,隨著女性飲食、生活習慣等改變及工作、生活壓力的變化,其發病率呈上升趨勢[6]。而且痛經亦是引起乳腺增生的危險因素之一[7],其病情嚴重者,如長期治療不緩解者容易導致子宮內膜異位癥、不孕癥等。
目前西醫對原發性痛經的發病機理還不能完全明確,但目前多數學者認為子宮內膜前列腺素類物質分泌量增多、催產素及血管加壓素水平升高、子宮形態結構異常等為引起痛經發生的重要機制;其次與精神、神經、遺傳因素等亦有關[8]。西醫目前治療主要以藥物對癥處理,常用藥物主要有非甾體抗炎藥、避孕藥兩種,非甾體類抗炎藥主要是通過減少前列腺素合成酶的產生,防治子宮過強的痙攣性收縮,從而使痛經緩解,作用迅速,即時療效肯定,但不良作用較大,且復發率高,不易長期服用[9];避孕藥通過抑制排卵,降低前列腺素及加壓素水平,使痛經程度降低,但該類藥會影響患者機體的代謝功能,并且不能用于需要生育的患者。
原發性痛經在中醫學隸屬于“經行腹痛”“痛經”的范疇,病位在子宮、沖任,變化在氣血,涉及肝腎等臟腑,以“不通則痛”或“不榮則痛”為主要病機。臨床辨證分型可以分為氣滯血瘀型、寒凝血瘀型、腎氣虧虛型、氣血兩虛型等[10]。實證是因為氣滯、寒凝、濕熱導致瘀血阻胞宮而引起胞脈的氣血運行受阻,即不通則痛;虛證則主要是因為氣血虧虛、腎虛而引起胞宮失于濡養,即不榮致痛。臨床上痛經實證較多,且最常見證型為氣滯血瘀型[11]。由于現代生活快節奏,來自學習、工作的壓力,女性更容易出現情志不舒,氣機郁滯,進而導致樞機不利,血行不暢,導致氣滯血瘀,瘀血阻于胞宮沖任,經行不暢,不通則痛。因此臨床上氣滯血瘀型痛經的發生率也呈現出增長趨勢。治療上以理氣行滯、化瘀止痛為治療原則。
本研究中經驗方具有理氣行滯、化瘀止痛功效。其中香附疏肝理氣,善于調經止痛,為婦科調經之要藥;烏藥味辛性溫,能疏利氣機,散寒止痛;枳殼理氣寬中行滯;川芎味辛性溫,既能活血化瘀,又能疏通氣滯,為“血中氣藥”,功效善于止痛,為治療氣滯血瘀諸痛證的主要藥物;赤芍入肝經血分,有活血散瘀止痛的功效;當歸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功效;熟地黃滋陰補血;白芍養血調經,緩急止痛;甘草緩急止痛。現代藥理學表明,白芍可抑制催產素引起的子宮收縮,恢復子宮平滑肌的正常作用[12]。香附的揮發油成分ɑ-香附酮對縮宮素引起的大鼠離體子宮平滑肌的收縮有抑制作用[13]。烏藥、枳殼具有抗炎鎮痛的功效。桂枝成分桂皮醇具有鎮痛、抗炎作用,可抑制前列腺素E2的分泌[14]。川芎成分中阿魏酸對子宮平滑肌收縮有抑制作用[15]。各種藥物聯合作用,從而起到理氣活血、化瘀止痛的作用,使沖任二脈疏通,氣血順暢,則疼痛自止。
結合本研究結果,觀察組療程結束后及停藥3個月后臨床總有效率均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理氣化瘀湯臨床總有效率高,其療效明顯。而且2組治療后觀察組痛經程度分級改善均優于治療前(均P<0.05),說明理氣化瘀湯改善痛經疼痛程度具有優勢;觀察組療程結束后及停藥3個月后痛經VAS評分降低均優于對照組(P<0.05),其長期療效也得到肯定。綜上所述,自擬理氣化瘀湯可以改善氣滯血瘀型原發性痛經患者的痛經程度以及短期和遠期療效,不易復發,推薦在臨床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