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棟華 笪妮麗 段 霞
玫瑰糠疹是一種常見的自限性炎癥性皮膚病,病因不明確,但目前普遍認為與感染、自身免疫力、藥物等相關[1]。本病雖有自愈的可能,但因病程較長(4~8周),皮損好發于軀干以及四肢的近端,呈現為玫瑰色有糠秕樣鱗屑的斑疹,有瘙癢感,給患者帶來了較大的精神壓力,不同程度地影響患者的生活和工作。本人在西藥常規治療基礎上采用刺絡放血配合針刺方法治療玫瑰糠疹患者30例,并與單純使用西藥療法治療的30例作比較,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病例均來自句容市人民醫院皮膚科及針灸科2018年1月—2020年1月的門診患者。因本病有自愈性,故選取病程為2周以內的患者,用隨機數字表法把患者隨機分為2組。其中治療組30例中,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齡(30±6)歲;平均病程(8.22±5.63)d。對照組30例中,男15例,女15例;平均年齡(30±6)歲;平均病程(8.61±4.87)d。2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皮疹數量、皮疹顏色、鱗屑范圍、瘙癢程度等指標上的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西醫診斷標準:參照《臨床皮膚病學》[2]制定:①先出現母斑,大約1周后出現繼發斑;②皮損向心性分布,以軀干及四肢近端為主;③典型的皮損為圓形或者橢圓形的淡紅色斑疹,中心略微呈現黃褐色,表面覆有細小的皺紋及糠秕樣鱗屑,皮損長軸的方向和皮膚紋理是相平行的;④輕中度的瘙癢;⑤病程有自限性,皮損一般為4~8周可自行消退;⑥個別患者可出現低燒、咽喉痛、關節痛等全身癥狀。中醫診斷標準: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3]中的“風熱瘡”制定,辨證論治后分為2型。①風熱蘊膚型,可見淡紅色斑疹,鱗屑較少,瘙癢自覺較輕,舌紅,苔白或薄黃,脈浮數;②風熱血燥型,可見淡紅色或暗紅色斑疹,鱗屑較多,瘙癢較為劇烈,舌紅,苔少,脈滑數。
1.3 納入標準①符合診斷標準的患者;②病程在2周以內的患者;③能夠堅持治療的患者;④在知情情況下簽署知情同意書者。
1.4 排除標準①有其他系統性疾病的患者;②有認知障礙、失語、精神障礙者;③處于妊娠期及哺乳期患者;④無法配合檢查和治療的患者;⑤凝血功能障礙或者梅毒的患者;⑥依從性差,或者暈針的患者。
1.5 方法
1.5.1 治療方法對照組:常規用藥:口服氯雷他定10 mg,1次/d,外用爐甘石洗劑涂抹患處,每日3次。治療組:除常規用藥以外,加刺絡放血和針刺治療:①刺絡放血取穴:大椎、雙曲池、雙尺澤;操作過程:以上5穴每次選用3穴,然后用75%乙醇常規消毒,再用一次性三棱針垂直迅速地刺入3 mm左右,然后立即出針,隨后對準此穴進行拔罐,留罐10 min左右,出血量大約為0.5 ml。起罐以后用無菌的棉球按壓穴位,直至不再出血,然后用含有75%乙醇的棉球擦凈附近的血跡。此法操作過程中出現1例頭暈及出冷汗的患者,當即起罐并按壓穴位,扶患者躺于治療床上,給予患者糖水口服,10 min后恢復正常。刺絡放血法每3天一次。②針刺:皮損處采用圍刺法,皮損軀干部位較多加肺俞、膈俞;上肢較多加外關穴;下肢較多加足三里。風熱蘊膚型加用風池、風府;風熱血燥型加用膈俞、血海;血熱夾濕型加用陰陵泉、足三里;血虛風燥型加用三陰交、肝俞;瘙癢嚴重,嚴重影響睡眠加用安眠穴、風池。用華佗牌0.25 mm×40 mm的針灸針進行針刺,皮損處及肺俞、膈俞用平刺,其余穴位用直刺。平補平瀉,留針3 min,每日1次。2組治療過程中均禁食辛辣刺激的食物,禁食煙酒,禁用熱水洗澡和用肥皂搓洗患處。10 d為一個療程,共計2個療程。
1.5.2 觀察指標皮損嚴重程度評分(PRSS)[4]:按照PRSS評分參照表進行評分,PRSS評分分數越高,病情越重。見表1。用皮疹數量、皮疹顏色、鱗屑范圍、瘙癢程度的積分來計算療效率,療效指數=(治療前的PRSS積分-治療后的PRSS積分)÷治療前的PRSS積分×100%。在治療前、治療10 d后、治療20 d后記錄患者PRSS積分。

表1 PRSS評分參照表 (分)
1.5.3 療效判斷標準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4],治愈:PRSS指數≥95%,即無皮疹,或僅遺留輕度的色素減退斑,無瘙癢;顯效:60%≤PRSS指數<95%,即皮損已大部分消失,約占皮損面積的80%以上,瘙癢也明顯減輕,皮疹處偶有微癢感;有效:20%≤PRSS指數<60%,即只有部分皮疹消失,約占皮損面積的50%,瘙癢也是比之前稍好轉;無效:PRSS指數<20%,即皮疹的數目、顏色、鱗屑范圍、瘙癢程度等都未改善。總有效率=(治愈+顯效+有效)例數/30×100%
1.5.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2.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進行正態檢驗和方差齊檢驗,符合則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χ2檢驗,檢驗標準以P<0.05為有統計學差異。
2.1 2組患者總有效率比較治療組治療玫瑰糠疹的效果優于對照組,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總有效率比較 (例,%)
2.2 2組患者治療前后PRSS評分比較治療組治療10 d后,皮疹的數目、顏色、鱗屑范圍、瘙癢程度等開始明顯好轉,20 d后基本消失。對照組于20 d后臨床指標開始明顯下降。2組患者治療前PRSS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10 d及20 d后,治療組與對照組積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20 d后PRSS指數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證明使用刺絡放血加針刺治療可明顯縮短治療的周期,更快緩解患者的癥狀。見表3。

表3 2組患者治療前后PRSS評分比較 (例,
2.3 不良反應治療組刺絡放血后出現輕微的頭暈、出冷汗的患者1例,對照組服藥后出現嗜睡的患者6例,均未對正常生活造成不良影響。
玫瑰糠疹是一種常見的炎癥性的皮膚病,具有一定的自愈性,但因發病機制和病因并不十分明確,故治療常以縮短病程,減輕臨床癥狀為主。臨床常見的治療方法是口服抗組胺藥物及外用膏藥,但此種治療方法療程較長,又因皮損廣泛分布,故給患者帶來了強大的心理壓力,故臨床上我們想尋求一種可明顯縮短療程的治療方法。
中醫學中沒有玫瑰糠疹的病名,但此病符合“風熱瘡”的中醫診斷,而中醫對于風熱瘡的認識可追溯到《諸病源候論》,此病的病因病機在《醫宗金鑒》中闡述到:“此證由風熱閉塞腠理而成……血燥多熱”,因此此病的兩大基本病機在于風熱和血熱,治法多以疏風清熱、涼血潤燥為主,在臨床實踐中,各大醫家又對此病進行了深入探討。周寶寬[5]在臨床經驗中總結出3種類型:風熱蘊膚型、風熱血燥型、濕毒蘊結型。他提出此病一般4周即可自行好轉,但臨床中有些患者經過積極西醫治療,仍無明顯好轉,是因濕毒內蘊導致。李元文教授[6]通過多年的臨床觀察,認為此病可分為風熱蘊膚型、血熱風盛型、血熱夾濕型、血虛風燥型,這是對此病的臨床辨證的補充說明。本人認為此種分型更為合理,因此病后期不僅僅是風熱和血熱這2種病機,隨著病情的變化、患者情緒的變化,可出現夾濕和正虛邪戀等情況。本次臨床觀察在單純使用西藥的基礎上加用刺絡放血和針刺方法治療,比較2組治療方案的療效。此次治療組選用大椎、雙曲池、雙尺澤進行刺絡放血,旨在“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大椎為督脈穴,為諸陽之會,手足三陽經與督脈在此穴相交,陽氣充足,實熱證時在此穴處進行刺絡放血加拔罐可開竅瀉熱、通經活絡;曲池穴為手陽明經穴,陽明經是多氣多血的經絡,此病病機為風熱血熱,刺絡放血加拔罐可起到清熱涼血之功效;尺澤為手太陰經穴,為皮膚瘙癢的特效穴。針刺法的穴組一是按皮疹分布的部位選取,二是按辨證分型選取,多配合應用。因皮損處紅腫瘙癢,采用圍刺法可抑制炎性反應,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環,減輕瘙癢的癥狀。按部位配穴意在疏通局部氣血,瀉熱止癢。風熱蘊膚型的病機是因素體有熱,又外感風邪,故加用風池、風府以疏風清熱;風熱血燥型的病機是素體血分熱盛,外感風熱,加用膈俞、血海以涼血止癢;血熱夾濕型的病機是素體脾胃不和,濕熱內生,又外感風邪,病情纏綿,加用陰陵泉、足三里以健脾祛濕;血虛風燥型的病機是病情纏綿難愈,陰血耗傷,加用三陰交、肝俞以養血潤燥;瘙癢嚴重,嚴重影響睡眠者加用安眠、風池,不僅可以改善睡眠,還可以減少對皮損處的搔抓。
本人查找關于玫瑰糠疹的資料時發現,目前中醫臨床多采用中藥內服加中藥外敷的方法,但各成一家,難以抉擇。西醫治療現還多應用窄譜中波紫外線照射治療此病[7]。本人所在醫院皮膚科未置備窄譜中波紫外線,故仍使用的是口服氯雷他定,外用爐甘石洗劑的方法。而此次臨床觀察顯示刺絡放血加針刺組的效果明顯優于單純使用西藥組,不良反應較少,安全易操作,故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