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嘉敏
〔摘 要〕臨摹與模仿雖無文化上的關聯,但都是對事物某種相似性汲取的討論。臨摹作為模仿中的一種,是學習書法的必要手段。厘清亞里士多德的模仿說觀點并借鑒到書法臨摹中,可轉化為技法幫助書者提升臨摹水平:對臨摹的再度探索、正確對待臨摹與創作關系、深入理解“創作尺度”、靈活選擇多種臨摹方法。
〔關鍵詞〕書法;臨??;模仿
一、臨摹與模仿的關聯
書法是以漢字為載體的抽象線條藝術,臨摹是自古以來公認的學習書法最重要的手段,書法家個人風格的塑造與其臨摹的觀念方法息息相關。
模仿說源起于古希臘時期,后被引入藝術學美學領域,認為藝術起源于對現實自然的模仿,主要研究藝術起源與藝術本質。
臨摹與模仿二者在文化上沒有直接聯系:臨摹面對的是同一藝術樣式,關注如何從范本獲得經驗并進行轉換,是獲得前人經驗實現個人風格的一種手段;模仿往往跨越對象類別,探討文藝與現實的關系,是縱觀整個藝術發展而言,并非單指某一藝術門類的某種創作方法。但是臨摹與模仿都是關于事物某種相似性汲取的討論。以繪畫為例,書法與繪畫的一個主要差別是:繪畫可以對現實事物進行寫生模仿,勾勒客觀實物形象;而書法無從寫生,描摹的是已有漢字文本,臨摹可看作書法中的寫生。中國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作為一種象形文字,卻是從原始社會最簡單的圖畫演化抽象成線條而來,書法雖無從寫生但漢字的起源蘊含有對客觀物象的模仿。故臨摹與模仿不是平行的兩類動態過程,臨摹是模仿的一種。書法臨摹實際上包含“臨”與“摹”兩種手段,“摹”是蒙薄紙在書寫范本上仿寫,“臨”是在范本旁邊對照臨寫,本文主要探討臨摹中“臨”這個書寫過程。
二、從模仿本能理解臨摹的必要性
學習書法起步階段必然是從臨摹開始習得藝術經驗,但是在掌握書法基本語法后,技藝提升,書者可創作出一些作品,但個人風格與面貌還未穩定成熟,此時若有外界榮譽等誘惑,書者持續進行創作輸出,忽視臨摹的輸入,常會陷入創作瓶頸。
亞里士多德《詩學》開篇即提道:“史詩和悲劇、喜劇和酒神頌以及大部分雙管簫樂和豎琴樂—這一切實際上是模仿?!雹俚谒恼轮羞€提道:“首先,人從孩提的時候起就有模仿的本能(人和禽獸的分別之一,就在于人最善于模仿,他們最初的知識就是從模仿得來的),人對于模仿的作品總是感到快感?!雹趤喪蠘O大地肯定了模仿,認為模仿是天性,模仿可以產生愉悅感,人類通過模仿獲得最初的經驗和知識, 模仿是一種求知能力, 體現了人類不同于動物的高級性。
亞氏的模仿觀點借鑒到書法臨摹中,可幫助習書者跨越創作瓶頸期。繪畫的學習可將臨摹與寫生交替參半進行,但書法學習唯有臨摹。在書家表達個性的創作階段,對臨摹的再度探索首先應調整心態,對自身處于持續程式化創作的輸出狀態具備覺察力。在對經典法帖進行點畫結構章法的相似性吸取過程中,人的呼吸心跳等生理節律都趨向平緩,面對惟妙惟肖的明確目標指向,配合生理行動,會使人產生專注感、安全感、使命感從而獲得愉悅感。若習書者敏銳的回歸人本能,重拾最初的模仿愉悅,堅持臨古,在心態上戒驕戒躁,才有可能關注到原先看不到的用筆結構章法細節,實現技法上的再突破。因為法帖只留下了古人學書的成果,方法與經驗隱形在其中,只有在描摹與運用的循環往復中才能不斷看到和吸收新東西,剝離出個人面貌,這是一個無法快捷的過程。
三、臨摹與模仿中的“創造”
談到書法中的“創造”就要從臨摹與創作的關系談起。臨摹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書法藝術最終是要創作出有個人創新風格的作品。但是臨摹與創作不是先臨摹后創作、臨摹完了再創作的鮮明轉換關系,二者始終相互充斥,并抱團滾動前進。事實上,書法臨摹本身就是一種創作,因為臨摹時不可能將原作一毫一厘完全復制,從法帖中看到的點畫形態、結構體勢、章法布白已經過了書者的審美選擇與教化,即使是初學者,臨帖下筆的那一刻創作就開始了。只要下筆臨寫,就會有個性摻雜其中,這也是書法藝術性的體現。個體間的固有差異如天賦、審美、喜好、品性等直接影響臨摹的表現力,差異源于不同書者的不同見解、取舍,這也正是書法家創造力的體現,差異即風格。只是這種創造力在初學階段是無意識、雜亂的、偶然的,隨著書藝精進,漸趨有意識、有選擇、更穩定清晰充滿意趣。
書法中的“創作尺度”也就是書寫時的取法問題。書法藝術的魅力體現在書者不可肆意書寫,面對符號化的漢字毫無來由的組合拼接線條并非創新,一副格調高古的書法作品是取法元素充沛又與法度不同,從傳統中創新?!皠撟鞒叨取敝饕ㄟ^臨摹獲取,臨習古帖學習漢字組合的法度規則,掌握書寫的共性規律,從共性中提純個性。只是習書者要對臨摹時的個性滲入保持敏銳,究竟是放大個性臨摹還是弱化個性臨摹,是不同學習階段的不同選擇,這其中也是一種尺度把握。
四、從模仿中借鑒的臨摹方法
亞里士多德在《詩學》開篇首章還指出:“……這一切實際上是模仿,只是有三點差別,即模仿所用的媒介不同,所取的對象不同,所采的方式不同?!眮喞锸慷嗟峦ㄟ^對模仿現實的媒介、對象、方式的不同來闡釋不同藝術類別。媒介使藝術種類不同,對象使不同種類藝術內部產生不同類型,方式使藝術產生的形式不同,其核心都是關于藝術起源的探討。在書法臨摹中,將媒介、對象、方式三者嘗試運用在技法實踐方面,可幫助提升臨摹水平,更高效學習到前人經驗,從而更快進入到獨立創作階段,精進個人書藝。
1.對象:書家的藝術表現力會體現在選擇與取舍上:書體書家選擇、研究時代選擇、結構造型選擇、章法形式選擇、臨摹取舍等,每一處選擇都是形成個人風格的過程。故臨摹時,選擇取法對象是首要,對象不是唯一的,選擇也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動態往復的過程。從二王尺牘奠基行書基礎,之后選擇風格更突出的一家例如米芾的尺牘,個人面貌有所表現后重新回到二王尺牘,會發現尺牘里有比先前更廣闊的天地。除了關注取法對象本身,更應關注書者自身訴求,喜好什么、解決什么問題、創作中著意表現什么,不可本末倒置。
2.媒介:有時直接臨摹不得法,便可通過媒介間接臨摹。譬如臨摹《懷仁集王圣教序》沒有書寫感,寫不出豐富筆法,可參考王鐸臨圣教序,趙孟頫臨圣教序等。再如臨習漢碑無感覺,可借鑒漢簡的書寫筆意,臨摹的更松弛靈活,也可適當參考今人臨該漢碑作品,通過今人墨跡看今人如何學習古碑刻。但借鑒過程中除了方法論的學習還應對作品的個性有分辨能力,哪些是原帖法度,哪些是書家個性流露,警惕用筆習氣的沾染,臨摹媒介有時是把雙刃劍。
3.方式:臨習時,采用多種方式綜合訓練更能幫助提升臨摹水平。例如臨摹《禮器碑》,可按照原大進行小字訓練,也可放大書寫,采用大小字結合的方式,提升訓練廣度。同時可按照原碑排序豎排通臨,也可自由選字橫排臨摹,采用多種章法結合的方式,前者增強熟練度,后者增強對章法的把控。此外,還可采用實臨與意臨相結合的方式??扇趸瘋€人意趣精準實臨,充分吸收《禮器碑》法度,著意訓練打破“我執”;亦可選擇融入其他漢碑筆意,適當改造其中細節,強化個性表達。
結 語
模仿說與書法臨摹是有相似性但截然不同的兩個概念。但是亞里士多德模仿說為書法臨摹提供了多種視角,使專業習書者靜心面對創作瓶頸、正確看待臨摹與創作關系、掌握多種臨摹方法。學古不是最終目的,在繼承傳統中推陳出新展現個人風貌才是終極要義。 (責任編輯:牧鑫)
注 釋:
①《亞里斯士德<詩學><修辭學>》(羅念生全集第一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82頁。
②《亞里斯士德<詩學><修辭學>》(羅念生全集第一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0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