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翠紅
(廣西河池市南丹縣大廠鎮中心小學 廣西 河池 547205)
1.1 農村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目的。據調查發現,農村的課程教育在一定程度上總是滯后于城市教育的發展和進程。這也導致了農村學生從基礎開始就落后于城市,所以想要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就需要從學生的學習生涯開始的階段著手解決。小學階段是學生的基礎階段,是為學生各方面能力打下基礎的重要階段,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必須從小學入手,以語文課程教學為載體。所以培養農村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學生創新能力的目的就是提高學生的創新創造能力,為學生以后的學習打下堅實基礎,深化創新意識,自小形成以創新意識為基礎,以創新能力為特點的學習思考方式。
1.2 農村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意義。對農村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和提高意義是非常重大的,筆者認為其實踐意義有二:其一,有利于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條件和輕松且愉快的學習氛圍,便于利用先進的教學方法和教育理念引導教育學生,培養學生獨立觀察以及積極參與實踐研究的能力;其二,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鼓勵學生創新,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
2.1 營造教學氛圍,樹立創新意識。在所有科目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為學生創造一個輕松的學習氛圍。只有如此,才能使學生在輕松自由的氛圍中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才能喚起學生自身的自信。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老師都會表現得較為嚴肅,課堂氣氛比較死板。從而導致學生不敢在課堂上充分表達自己的看法和見解。所以,只有為學生創造一個好的學習環境,才能最大程度上使學生的潛能得到發揮,從而不斷地努力,獲得更多的自信和成功,才能更多地激發出學生的創新能力。輕松自由的課堂氣氛是傳達知識的最佳環境,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例如,教師在開始講解人教版三年級下冊《太陽》這篇文章的時候,就可以提前創設一個創新的教學氛圍,將學生引入課堂。教師在課前可以先詢問學生對于太陽有什么看法,聊聊學生自己在生活中對于太陽的認識,將學生的注意力引入到課文中去,并發散他們的思維,談談太陽還有一些什么樣的其他作用。這樣不僅將成功引入課堂內容,更營造了教學氛圍,讓學生樹立了創新意識,在生活中應當敢于創新、勇于創新、樂于創新。
2.2 沖破思維枷鎖,培養創新能力。古人有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所有課程的教學過程中,都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就是觀察和實踐,實踐出真知,需要引導學生對于教學內容提出疑問,才能夠發動學生的思維活力,從而培養創新能力。因此,在語文的教學過程中,要無時無刻地進行觀察和實踐,無時無刻的提問和思考。語文教學過程也是需要創新的活力和創新的火種的,并且要向積極健康的方向發展,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特點進行指導,讓語文課堂成為學生學習的樂園。這也要求教師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需要充分地給予學生表揚和鼓勵,激勵學生運用新思想、新方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例如,教師在講授人教版三年級下冊課文《七顆鉆石》的時候,就應當教育學生沖破原有的思維枷鎖,大膽想象,大膽假設,大膽猜測,培養自己的創新能力。在學習快結束時,老師可以朗誦托爾斯泰關于愛的名言,讓學生記下,接著在“愛的奉獻”的樂曲中,學生暢所欲言,教育學生當自己身邊的親人、朋友需要幫助時,應當熱情地伸出援助之手。
2.3 開展創新活動,豐富創新形式。小學生都比較活潑,只有在無拘無束的環境下,才會大膽地活躍起來,頭腦轉動才會比較快,思維才會比平時更加靈活。如果課堂感受十分沉悶,學生的思路就會比較阻塞,無法充分地調動自己的大腦進行思考,操作也會比較遲緩,在試驗中不能更好地進行具體操作。因此教師必須發揮好引導作用,引入創新課堂,在課堂中開展創新活動,豐富學生所了解的創新形式,學生在老師的鼓勵下才會敢想敢做,才會更加努力地學習,才能多方位地理解課文內容,培養創新思維。例如,教師在講授人教版二年級下冊課文《寓言兩則》的時候,就可以在講課過程中,開展創新活動,讓學生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進行課本劇表演,這樣不僅能夠增添課堂樂趣,更能夠創新課堂形式,讓學生在創新中學習,在學習中創新。不僅如此,教師還可以在講授完兩則寓言之后,組織學生參加續寫寓言故事的活動,讓學生充分開動腦筋,發揮自己的發散思維和創新能力,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發散思維能力以及創新能力。
綜上所述,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學生的語文能力和創新能力要靠反復的實踐來完成。農村小學生由于知識的積累、經驗的歷練,邏輯思維能力也逐漸得以發展,其對事物的表象的質疑、分析、比較,有助于求同思維和求異思維的進步延伸,開拓了學生的思維空間,為創造性思維的形成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