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宜昌
(福建省平潭流水鎮中心小學 福建 平潭 350400)
《新課標》要求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要重視課文品讀,通過品讀文章促進小學生閱讀個性的形成,并充分落實"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從學生實際情況出發進行閱讀教學策略的優化,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以促進小學生良好閱讀習慣的形成。下文就以小學語文為例,對其中品讀文章的相關策略進行幾點具體分析。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閱讀體驗是非常重要的內容,教師要依托《新課程標準》的指導和規范,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給予學生展示自我的機會,為學生預留更多自主閱讀、深入體會的時間,通過學生的自主閱讀和自主理解去探究課文的主旨,逐漸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與閱讀水平。小學語文教材中每一篇課文都是千挑萬選的,都符合小學生認知規律和特點,教師充分開發和利用這些課文引導學生品讀,并落實閱讀體驗的宗旨,引導學生與作者進行心靈的對話和溝通,從而獲得情感上的共鳴,使小學生從閱讀中獲得快樂和精神上慰藉,這正是品讀的真正意義。比如《地震中的父與子》一文閱讀,教師可以從課文主旨入手,讓學生精讀課文,感受文中人物的內心感受和情感變化,一邊閱讀一邊思考:"如果你是課文中的'父親',親身經歷了這一切,你會如何選擇?"在教師循循善誘之下,學生逐漸進入到課文的情境之中,并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與對親情的理解,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內心情感也在不斷豐富。此時,教師可以將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自由舉手回答,說說自己的感受和相反。總之,教師從課文主旨入手,引導和點撥學生品讀課文,去體會課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這大大提升了學生的閱讀體驗,使學生沉浸在課文情境之中,仿佛自己去經歷其中的一切,感同身受,進而有所收獲,從閱讀中獲得難忘的體驗和快樂。
引發學生思考和質疑同樣是閱讀教學的一部分,教師要從多個角度入手,鼓勵學生進行多元化的探究和分析,從而感受課文的情感和中心思想,在學生遭遇疑惑或者瓶頸的時候,教師要鼓勵學生隨時提出問題,培養學生敢于質疑的精神。同時,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情境教學模式以及互助學習模式,讓學生在交流合作中產生思想的碰撞,為學生提出質疑、提出自己的想法提供平臺。這種品讀方式是學生自主閱讀、自主發現問題的過程,而不是教師模式化的灌輸,對引發學生質疑,培養小學生閱讀思維以及良好閱讀習慣產生了非常積極的作用。比如《跳水》一文,針對學生提出的營救孩子的多種方法,立足實際,引導學生對這些方法進行梳理篩選、分析對比,從中提煉出可行性強、科學性高的方法。學生在整個探究過程中不斷推陳出新,帶著問題進行辨析論證,最終得出答案。這既鍛煉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又提高了學生的閱讀樂趣,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總之,質疑精神在當下的教育環境中彌足珍貴。教師要在日常教學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教師要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思考,對不符合自己嘗試判斷和預期的內容要大膽質疑。教師要想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問題,還可以輔之以一些有針對性、啟發性的疑難問題,讓學生在學習體驗中鍛煉自身能力,享受解決問題的成就感。
不同的文章,不同的作者,其寫作方法、寫作創意也各不相同,尤其是語言運用于創作風格更是各有特色。那么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品讀,可以先從文章的語言文字開始品讀,通過感受作者的語言風格,去體會創作意圖以及語言的魅力,進而逐漸培養小學生的閱讀個性,通過合理的品讀小學生會逐漸了解自己喜歡的文章類型,從而有效奠定小學生的閱讀基礎。另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從不同層面品讀文章,使學生獲得更多閱讀感悟,真正落實個性化閱讀目標。比如《鳥的天堂》這篇課文的品讀閱讀中,以如下句子為例:"那翠綠的顏色,明亮地照耀著我們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綠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教師可以讓大家讀一讀這句描寫,并說一說感受到了什么,將其中不懂的詞句,或者喜歡詞語提煉出來,說一說感受。通過學生的回答分析,并在教師的引導下,每位學生都可以根據自己品讀的體驗,結合自己的理解獲得不同的閱讀感受,說出他們具有個性化的解讀,這就是小學生個性化閱讀的開始。
綜上所述,閱讀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主要內容,小學教師通過引領學生品讀課文,可以提升小學生對課文思想內涵的理解,深化小學生閱讀體悟與審美體驗。且品讀文章是提高小學生閱讀水平、培養小學生閱讀興趣的有效途徑,也是引領小學生個性化學習的關鍵。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結合小學生興趣愛好以及學習規律,合理開展文章品讀教學,以奠定小學生語文閱讀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