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國兵
(福建省南平市浦城縣浦城三中 福建 浦城 353400)
傳統語文閱讀教學中,往往教師過于重視字、詞、句、段的解釋,缺乏對文章整體的理解,在教學模式上也難有突破,難以想象,從學生的反饋數據上來看,語文課程的枯燥程度僅次于英語課程,讓大多數學生感到無聊。另外大多數閱讀教學課程由于缺乏目的性,導致學生無法充分理解閱讀教學的意義。因此,教師應當從這幾方面入手,有針對性的尋找解決方案。
1.1 閱讀教學缺乏對文章內涵的解讀。傳統閱讀教學模式下,學生對于閱讀內容往往流于表面,教師在指導過程中重點也偏向對字、詞、句、段的釋義,對于文章整體內容的表述淺顯,往往僅限于“文章表達了什么內涵”或者“作者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是如何考慮的”而已。由于缺乏系統和深入的思考,學生無法有效地掌握文章深意,對文章蘊含的情感和內涵也得不到深刻剖析,長此以往,會逐漸減弱對閱讀的興趣。
1.2 閱讀模式過于單一。閱讀是一種習慣,也是一種能力,這種能力的培養需要一個不斷積累的過程。但是由于初中生的身心特點,好奇心強、精力過于旺盛,想讓學生進行長時間、全身心投入的閱讀是有相當難度的。而目前大多數語文教師所采取的閱讀模式過于單一,缺乏趣味性,很多學生在閱讀一段時間之后難免會產生溜號、注意力不集中的情況。直接導致了語文閱讀的效果不佳,很多學生讀完就忘,缺少總結和反思。
1.3 閱讀課的理念缺乏系統性。漢語言是一門系統的學科,包涵了海量的內容,文章是對這些內容的總結,是每一位作者價值觀的直接體現,而閱讀就是要從這些知識體系中,將這些優秀的智慧結晶汲取為己用,因此閱讀也應該是系統的,不能“東一耙子西一掃帚”,消耗了大量的時間,學生卻沒有記住什么實質內容。但是目前我國語文教師很多時候對學生的閱讀內容都缺乏系統思考,要么是選擇的文章內容和教材關聯性不大,要么是對于學生而言缺乏吸引力,無法有效促進學生主動思考,屬于事倍功半的操作。
2.1 對學生閱讀內容進行系統規劃。教材是學生學習內容的總綱,興趣是學生開展閱讀活動的基礎,因此教師在系統規劃學生閱讀內容之前,應該對這兩點因素進行考量。例如:在學習完《背影》一顆之后,可以讓學生開展《朱自清散文集》的閱讀活動,通過對比教材選取的文章和作者的其他文章,可以讓學生進行思考,作者的寫作特點有哪些?喜歡使用哪類描寫手法?作者善于哪種類型的情感表達?這些問題都可以成為學生閱讀過程中的“參照物”,通過思考,學生能夠通過對每一位作者不同作品的對比,增進對作者的了解,從而增進寫作技巧,提升綜合素質。
系統和有目的的閱讀,既能夠很好地幫助教師完成教學任務,同樣能夠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有“落腳點”,有清晰的目標,才能夠取得更好的閱讀效果。
2.2 以學生為主導開展閱讀活動。新課標明確指出,要構建以學生為主體的高效課堂,培養學生的主人翁意識。在閱讀教學中,語文教師也應當遵循這一目標,在閱讀活動開展的過程中,應當避免以教師作為主體的總結和交流,留出大部分時間讓學生進行互動和交流、問答甚至辯論,通過這種方式促進學生之間的思維碰撞,讓學生通過思維運轉,自發的對文章內容進行深入思索[1]。
舉例說明:在《圍城》的閱讀中,可以舉行討論活動,教師可以準備如“方鴻漸和賈寶玉的相似和不同”這種話題,讓學生發言,這種話題不僅需要學生盡可能認真的閱讀作品內容,還需要具備相應的聯想能力,對不同角色和故事的串聯思考能夠讓學生在反復思考中得到結論,這種結論沒有好壞對錯之分,只有角度的不同,這一點也是需要教師去把握的。
2.3 培養閱讀習慣。養成習慣的最佳方式就是能夠通過不斷的重復獲得成就感,對于閱讀而言也是一樣的道理,如果學生的閱讀環節被打散,每一次完成閱讀后都沒有收獲,那么漸漸的學生就會失去對閱讀的興趣,而想要獲得成就感,有所收獲最后厚積薄發就需要教師能夠在學生閱讀的過程中加以引導。
舉例說明:教師可以在學生閱讀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在每一次閱讀后進行總結,這種總結需要寫在紙上,留下實物。總結可以不用很長,但是一定要精辟,通過讓學生將最深刻的想法寫下來,記錄在一個本子上,每次翻看都是一種復習和成就感,長此以往,學生自然而然就能夠養成閱讀的興趣,從而形成習慣。教師還可以定期組織學生進行讀書筆記的交流活動,通過互相參照、互相印證,鼓勵學生閱讀。這樣的方式不僅能夠讓每個學生取長補短,還可以增進學生之間的相互了解,增長友誼[2]。
綜上所述,每一位教師都有自己的教學特點,對于學生而言,只需要一個良好的教學氛圍就能夠全身心的投入到學習當中,而學習成績則是一種習慣的積累,所以在初中語文的閱讀教學工作中,語文教師的工作重點就應該放在打造良好的閱讀環境和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