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超
(太原重工工程技術有限公司,山西 太原 030024)
隨著工業化發展速度的加快,工業建筑的數量也在增多,雖然工業建筑的出現為社會發展提供了支持,但其快速且大跨度的前進對自然環境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不利于我國整體發展實力的增強。為此,有必要對工業建筑實行重新規劃和設計,在環境美學的指導下,要做到與自然環境的協調進步。
環境美學關注的是人類生存環境的發展狀況。目前我國正處于工業化快速前進的階段,工業生產水平的提升為我國經濟增長及城市建設帶來了幫助,但同時也對周邊的生態環境帶來了損害,環境不斷惡化,生態系統遭到破壞,各種自然災害頻發,對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構成嚴重威脅。在這種情況下,人們開始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并希望通過科學有效措施來降低工業對生態環境的傷害。環境美學的出現,滿足了人們的需求,利用環境美學的滲透,不僅深化了人們的環保意識,也加大了環保工作的落實效果,提高了環境治理效率,加強了工業建筑規劃設計的合理性,并有效的營造了一個健康、舒適的生存空間。
我國生態美學的發展與建設主要以西方環境美學為參考和依據。在文化層面,環境美學與生態美學的主要目標均為生態保護。上世紀60 年代中期,我國的生態美學出現并開始流傳,此時生態美學受到了西方環境美學的影響。但是,西方環境美學與中國生態美學所產生的時代相比,二者在地區和歷史背景上均存在明顯差異。上世紀60 年代,西方發達國家首次出現環境美學理念,當時,發達國家的工業化水平較高,經濟實力雄厚,且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但是中國生態美學在上世紀90 年代初步形成,當時我國正處于工業發展的關鍵時期,如僅僅依托經濟發展無法在短期內實現現代化,故而要在經濟發展中融入文化審美,此時提出了科學發展觀和和諧社會建設理念。也就是說,中國生態美學建設的過程中,一方面要保護生態環境,一方面也要推動經濟發展。
工業化進程的深入,加重了環境污染,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嚴重影響。生態、環境、工業三者間的矛盾逐漸加大,如果不能對這一情況實行科學管控和調解,任隨矛盾不斷加劇,勢必會干擾到人們的正常生活,影響社會的穩定發展。為打造宜居生態環境,減少因工業建筑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推動社會的可持續前行,有必要將環境美學與工業建筑設計融合起來,在環境美學的引導下,開展工業建筑規劃設計工作,實現生態、環境、工業三者間的協調發展,減少問題的產生。
結合現今發展形式分析,越來越多的人希望在環境美學的指引下開展工業建筑規劃設計活動,以降低工業建筑及工業發展對生態環境帶來的破壞及不良影響,減弱工業建設活動在生態環境發展過程中的介入性,以此改善生態環境,實現平衡關系的重新構建。也就是說,設計人員要將環境美學作為工業建筑設計的參考依據之一,設計方案要符合環境美學的要求,要將建筑設計適應環境發展作為基本原則,而不是讓生態環境去適應工程建筑的發展。
在工業建筑規劃設計中,應將環境因素融入其中,結合環境發展需求、工業建筑設計要求等內容實行綜合分析與探討,充分利用環境自身優勢來提升工業建筑規劃設計的水平,從而減少工業生產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緩解工業、工程、生態三者發展中存在的矛盾和沖突,進而達到協同發展的目標,在促進經濟增長的同時,為人們營造良好的生存環境。
在工業建筑活動開展過程中,或多或少都會對生態環境帶來一定程度上的破壞,這雖然是無法避免的,但并不是不可改善的。在工業建筑規劃設計過程中,一方面可結合環境美學的具體內容,對工業建筑規劃設計予以完善和優化,提高工業建筑規劃設計水平,降低不良影響。另一方面還可在環境美學的引導下,根據現有的資源優勢,創造符合生態環境發展、滿足人們審美需求的園林景觀,以此彌補工業建設活動所帶來的破壞,改善生態環境。
自然景觀工程的建設能夠帶給人們更多美麗的事物,在豐富人們眼界的同時,也能夠讓人們認識到大自然的好處,從而加深自身保護自然的認知。自然景觀作為建筑行業中一種新型建設領域,與城市中各建筑物之間有著較為緊密的聯系,自然與工業建筑間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所以在工業建筑規劃設計中,設計人員需根據自然景觀建設要求,展開科學規劃和布局,以期在推進工業建設活動的基礎上,降低對自然生態環境的影響,實現兩者的協同發展。
該葡萄酒廠的設計是環境美學與工業建筑完美結合的代表。整個酒廠以金屬網籠形式為主,由于該葡萄酒廠建立在山谷區域內,早晚溫差相對較大,不利于葡萄酒的儲藏,所以采用金屬網籠的結構形式,充分利用當地現有的資源和優勢,以玄武巖碎石填充的方式來進行金屬網籠墻壁的制作,形成一個良好的圍護系統,以此達到吸熱和保溫的目的,降低溫差變化對酒廠內部溫度帶來的影響,改善葡萄酒的存儲條件。另外,設計人員在建造墻體時會根據不同部位溫度和濕度的變化來調整墻體密度和孔隙率,避免陽光的直射,確保通風良好,使墻體內部環境始終保持在適宜葡萄生長和儲存的狀態。
金屬籠與石塊材料的完美結合也展現了環境美學的概念特征,且通過石塊結構的建造,不僅營造了藝術墻體效果,也提高了室內通風效果。再加上區域內石塊資源相對較為豐富,借助本土資源的科學利用也充分體現出其對自然環境的高度尊重。另外,金屬籠與石塊材料的完美結合,降低了建筑與周邊環境的突兀性,根據色彩及光影的科學變化,營造非凡的視覺效果。人們可以從獨特的光感體驗中感受到建筑設計人員對自然環境的解讀,同時還可以感受到設計人員的自我環境美學意識與觀念。這種建筑與環境的良性互動為眾多設計人員提供了靈感,能夠激發工業建筑設計人員的設計潛能,改善設計人員在環境美學指導下的設計行為。
該工廠的設計體現的是另一種環境美學的概念。整個工廠基地被劃分成20 米左右的正方形網格,將非規則的自然環境規則化,利用這種網格式的設計將工業環境加于自然之上,實現工業技術環境的一種有效延伸。同時在工廠中又劃分出三個長方形庭院,庭院中栽植較多的綠色植物,為工廠內作業人員營造了優美的自然景觀,提升了工廠整體設計效果及視覺感官印象。
工廠的外墻結構采用鋼板材料完成裝飾,利用300 米長的鋼板材料營造連續重復的立面效果,帶給人強烈的視覺沖擊力,成功凸顯出工廠設計的整體技術性。再者,反射性鋼板建筑材料的應用,使得建筑通過立面對周圍環境產生映射,恰如倒置的水面鏡射,搖曳而多姿,給人一種全新的感受。建筑師借助建筑金屬鏡面這種表皮介質,將自然環境納入到建筑中,在表達建筑師對技術美學高度認可的同時,也體現出其對環境美學的關注。設計者認為如果能夠將工廠設計巧妙的與現有自然條件融合起來,將其作為景觀設計,則能夠加強建筑與環境間的聯系,減少兩者存在的矛盾和分歧,這更能夠進一步突顯設計效果,營造良好的景觀環境。而最終的設計效果也充分展現出設計者的這一思想,實現了建筑外觀的自然化處理。
綜上所述,為解決工業化發展與生態環境發展間的矛盾和沖突,在工業建筑規劃設計中,融入環境美學是非常必要的,其能夠幫助設計者從工業建設與生態環境等多角度展開科學分析,以此優化工業建筑規劃設計水平,做到工業、生態、生活三者間的共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