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戀
(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龍都中心小學,江蘇南京 210000)
校園文化是學校文化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一種環境教育力量,它可以潤物細無聲地對學生的價值觀念產生深遠影響[1]。我校根據自己的辦學思路,結合地方和校園特色,以學生為主體,開創出“量才”教育的特色理念,走“量才”教育特色之路,構建有利于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量才”教育特色校園文化,以陶冶學生的情操,塑造學生的健康人格,力求實現“讓每一位學生的個性得到和諧發展”的教育目標。
小學生處于成長發育階段,他們的身心特征、行為方式以及價值觀念尚未成熟,且不具備較強的分析辨別能力與選擇能力,受環境影響很大。此時,校園文化的導向功能就顯得尤為重要。
校園文化體現的是學校的辦學理念和教學風格,能夠對教師和學生的思想和行為提供參照系,發揮約束、規范思想和行為的作用,引導全體師生在正確的目標下從事教育教學工作和學習,建設一個銳意進取、積極向上的校園[2]。校園文化的導向功能,是指校園文化所體現的精神環境和人文氛圍在潛移默化中塑造著學生的價值觀,使全校成員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和目標,引導師生向既定的目標和正確的方向健康發展,具有水滴石穿的力量。因此,學校可以發揮校園文化的導向功能,從而提高德育工作的實效性。
校園文化的規范功能,主要是指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通過其規章制度、校紀校規等硬性指標對學校成員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舉止等進行有效約束。對于某些自覺性較差的學生,當他們的思想和行為與學校所倡導的理念背道而馳時,校園文化的規范功能就能對其產生約束作用,并使其改正錯誤,朝著積極的方向發展。校園文化的規范功能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強硬的外在約束力量,如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校紀校規;另一方面是隱形的、內在的“潛規則”,這些潛規則能讓身處其中的成員感受到一種無形的心理壓力,使學生為了被團體接受而自覺服從團體規則,接受學校的辦學理念和倡導的價值觀念。因此,學校既要利用校紀校規等外在約束力量,對遵守校園文化規范的行為給予肯定和贊揚,對違反校園文化規范的行為視情節給予不同程度的批評和懲罰,又要利用隱形的潛規則使學校成員能夠自主自覺地對自己的想法和行為進行管理和調控,從而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校園文化作為一種文化氛圍,它強大的感染力無時無刻不影響、熏陶著身處其中的所有師生,具有深遠的滲透力和持久性[3]。正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優良的校園文化可以激發師生對學校的認同感和榮譽感,使他們擁有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從而主動追求高尚的理想人格和人生目的。
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認為,人普遍具有五種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這些需要的滿足是人前進的內在動力。優良的校園文化可以通過校風、學風、教風、校園人際關系等為學生提供良好的物質和精神環境,滿足學生的多層次需要,從而激發學生的內在潛力,激勵學生實現個人理想、抱負,成為有成就的人[4]。因此,學校可以發揮校園文化的激勵作用,催人奮進,使人向上。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要努力讓校園的每一塊墻壁都會說話。”所以,校園里的一墻一物,都能成為傳播知識的介質,都是具有強大教育功能的資源[5]。因此,為了陶冶學生的情操,營造優良的教育氛圍,我校結合個性化教育特色,精心規劃校園文化建設方案,逐步完善校園環境建設。
我校以鼓樂聞名,因此,校園環境建設也圍繞鼓樂特色展開。人們走進龍小校園,可以感受到濃厚的鼓樂文化氣息。學校大門上方剛勁有力的四個大字“龍騰鼓韻”格外醒目。在傳承鼓樂藝術特色的過程中,我校逐步形成了具有“以鼓育人、以鼓益智、以鼓健體、以鼓激趣、以鼓礪行”特色的鼓樂文化。人們進入龍小大門,右手邊便是我校獨特的“文化場”——鼓樂廣場。在這里,學生既能了解豐富多彩的鼓樂文化及娃娃鼓發展的歷史和獲得的榮譽,又能在各種場合中靈動打鼓。
除此之外,我校還在校園的顯著位置書寫校風、校訓、名人名言等;發揮每一面墻壁的功能,如設置文明禮儀墻、優秀作品展示墻、校園風云人物榜、校園吉尼斯紀錄榜等;增設板報墻、宣傳欄、宣傳櫥窗、滾動屏幕等,宣傳形式多樣的校園活動,展示各種活動中師生的精彩瞬間;樓梯上標注安全提示:上下樓梯靠右走,放輕腳步文明你我等,或在樓道拐角處設立讀書角供師生課余時間閱讀;注重班級文化建設,如張貼激勵標語、擺放綠植,建立植物角、班級作品展示墻、圖書角、中隊角、英語角等,力爭每間教室面貌有個性、有特色;定期開展“文明班級”“書香班級”“文明辦公室”“黨員辦公室”等評選活動,努力營造具有個性化教育的學習氛圍。
我校主張“尊重個性、量才而教”的辦學理念,以學生的個性發展為核心,積極開展多項學校特色活動,努力讓每一位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發展。例如,我校舉辦了藝術節、元旦會演、鼓棒操比賽、圣誕節話劇表演、六一兒童節校園歌唱比賽、小主持人風采大賽、母親節賀卡展示活動、地球日環保活動、植樹節植樹等活動;每周開設“紅領巾廣播站”,通過小小廣播站,分享校園新聞,并讓學生充當主持人,增強學生們的自信心;通過每周三的課外閱讀課、晨會課、經典誦讀活動、師生共讀一本書活動、朗誦比賽等形式,開展讀書節活動;每周每個班級評選兩名“小紅帽”,充當校園小小巡邏員,發現和記錄校園里發生的事情;每周在全校大會上,評選 “龍小之星”來肯定和獎勵學生的點滴進步。
在每年舉行的十歲成長儀式中,師生都積極參與,精心準備和排練節目,表演了舞蹈、合唱、詩歌朗誦、情景劇表演、武術表演等豐富多彩的節目,家長也參與其中,感受學生在校的風貌,促進和諧親子關系的建立。
我校以鼓樂為特色,在傳承鼓樂藝術特色的過程中,積極倡導“量才”的教育理念,逐步形成了具有“以鼓育人、以鼓益智、以鼓健體、以鼓激趣、以鼓礪行”特色的鼓樂文化;培養了活力四射、激情洋溢的師生;催生了情理交融的課堂;確立了“鼓樂龍騰”的特色建設理念和“敲龍小鼓韻、傳鼓樂文化、養浩然正氣、練強健體魄、塑民族之魂”的特色建設思路。
為進一步繼承和發揚鼓樂文化,我校將原來的“娃娃鼓”興趣班逐漸擴大,并于1996年正式組建成“娃娃鼓”團隊。經過教師的辛勤付出和學生的努力學習,二十多年來,我校鼓樂團隊受到了廣大群眾的認可與喜愛,獲得了眾多獎項和榮譽:1996年12月參加南京市鼓樂大賽榮獲金獎,1997年6月參加江蘇省群眾文化會演榮獲二等獎,曾四次作為選送節目在中央電視臺播出。2011年12月,我校鼓樂團隊參加了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舉辦的“讓我玩”大型體育公益演出和第十屆“東山秋月”戲劇小品大賽開幕式表演。新編娃娃鼓《鼓娃鬧春》在“一起來跳舞”南京市原創舞蹈惠民活動中獲優秀獎。同年,我校鼓樂團隊參加了“我的中國夢”江蘇舞蹈新人新作品比賽并獲舞蹈、創作雙銅獎。2014年,廣場版節目《龍騰鼓韻》又獲殊榮,我校鼓樂團隊被特邀參加第二屆夏季青年奧運會的閉幕式表演,隨后又與小紅花藝術團合作參加了省群眾文化藝術節、省國慶65 周年晚會。2015年,我校鼓樂團隊參加了“南京六大民俗節”開幕式,江寧區團隊大賽并榮獲一等獎,江寧區第七屆運動會開幕式,“圣潔甘孜,走進江寧”文化交流活動……
在今后的辦學計劃中,我校還將組織更多的娃娃鼓活動,讓更多的師生能夠參與到活動中,讓每個學生都能體會娃娃鼓的魅力,并且營造讓每個學生都能暢談藝術見解的氛圍,實現潤物細無聲的感染效果,建設積極的、高雅的校園文化。
陶行知曾言:“校章是學校所以立之大本,是師生共守之約,而且非經法定手續,莫能擅廢。全校師生共造校風,共守校規,這是改進一切學校教育的大關鍵。”學生直接參與學校制度的擬訂和校園的日常管理,能夠真正體現學生“校園小主人”的地位,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促進學生的主體性發展。
首先,學校可以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收集學生對學校制度的看法與建議,將學生提供的信息納入考慮范圍,讓學生間接參與學校制度的擬訂。其次,學代會是學校和學生之間的橋梁和紐帶。學校可以定期召開學代會,了解學生對學校制度的滿意程度和執行力度,以及對學校制度的一些看法。學校要對學生的反饋信息加以整理、分辨和分析,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吸收合理的建議,對學校的制度進行調整優化,使其滿足學生的合理需求,從而增強學校管理制度的執行力和有效性。
綜上所述,校園文化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會對學生的健康、全面發展產生重要影響。因此,學校應根據本校特色和辦學理念建設校園文化,并通過多種方式使校園文化真正發揮作用,從而促進學校和師生的共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