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軍
(新疆雁池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新疆 五家渠 831302)
水泥是由石灰石、粘土、鐵礦粉按比例磨細混合,這時候的混合物叫生料。然后進行煅燒,一般溫度在1450 度左右,煅燒后的產物叫熟料。然后將熟料和石膏一起磨細,按比例混合,才稱之為水泥。水泥的性能指標通常有比重、細度、凝結時間、強度、體積安定性、水化熱、標準稠度。
水泥生產過程中最主要的工序為“兩磨一燒”,水泥生產工藝流程如下:
1) 破碎。水泥生產過程中,大部分原料要進行破碎,如石灰石、黏土、鐵礦石及煤等。石灰石是生產水泥用量最大的原料,開采后的粒度較大,硬度較高,因此石灰石的破碎在水泥機械的物料破碎中占有比較重要的地位。
2) 原料預均化。預均化技術就是在原料的存、取過程中,運用科學的堆取料技術,實現原料的初步均化,使原料堆場同時具備貯存與均化的功能。
水泥生產過程中,每生產1 噸硅酸鹽水泥設備至少要粉磨3 噸物料(包括各種原料、燃料、熟料、混合料、石膏),據統計,干法水泥生產線粉磨作業需要消耗的動力約占全廠動力的60%以上,其中生料粉磨占30%以上,煤磨占約3%,水泥粉磨約占40%。因此,合理選擇粉磨設備和工藝流程,優化工藝參數,正確操作,控制作業制度,對保證產品質量、降低能耗具有重大意義。水泥生產中的生料粉磨過程中,有干法和濕法兩種技巧。干法一般采用閉路操作系統,即原料經磨機磨細后,進入選粉機分選,粗粉回流入磨再行粉磨的操作,并且多數采用物料在磨機內同時烘干并粉磨的工藝,所用設備有管磨、中卸磨及輥式磨等。濕法通常采用管磨、棒球磨等一次通過磨機不再回流的開路系統,但也有采用帶分級機或弧形篩的閉路系統的。
新型干法水泥生產過程中,穩定入窖生料成分是穩定熟料燒成熱工制度的前提,生料均化系統起著穩定入窖生料成分的最后一道把關作用。
水泥機械把生料的預熱和部分分解由預熱器來完成,代替回轉窯部分功能,達到縮短回窯長度,同時使窯內以堆積狀態進行氣料換熱過程,移到預熱器內在懸浮狀態下進行,使生料能夠同窯內排出的熾熱氣體充分混合,增大了氣料接觸面積,傳熱速度快,熱交換效率高,達到提高窯系統生產效率、降低熟料燒成熱耗的目的。
1) 物料分散:換熱80%在入口管道內進行的。喂入預熱器管道中的生料,在與高速上升氣流的沖擊下,物料折轉向上隨氣流運動,同時被分散。
2) 氣固分離:當氣流攜帶料粉進入旋風筒后,被迫在旋風筒筒體與內筒(排氣管) 之間的環狀空間內做旋轉流動,并且一邊旋轉一邊向下運動,由筒體到錐體,一直可以延伸到錐體的端部,然后轉而向上旋轉上升,由排氣管排出。
3) 預分解:預分解技術的出現是水泥設備煅燒工藝的一次技術飛躍。它是在預熱器和回轉窯之間增設分解爐和利用窯尾上升煙道,設燃料噴入裝置,使燃料燃燒的放熱過程與生料的碳酸鹽分解的吸熱過程,在分解爐內以懸浮態或流化態下迅速進行,使入窯生料的分解率提高到90%以上。將原來在回轉窯內進行的碳酸鹽分解任務,移到分解爐內進行;燃料大部分從分解爐內加入,少部分由窯頭加入,減輕了窯內煅燒帶的熱負荷,延長了襯料壽命,有利于生產大型化;由于燃料與生料混合均勻,燃料燃燒熱及時傳遞給物料,使燃燒、換熱及碳酸鹽分解過程得到優化。因而具有優質、高效、低耗等一系列優良性能及特點。
煅燒熟料的設備主要有立窯和回轉窯兩類,立窯適用于生產規模較小的工廠,大、中型廠宜采用回轉窯。水泥熟料是以石灰石和粘土、鐵質原料為主要原料,按適當比例配制成生料,燒至部分或全部熔融,并經冷卻而獲得的半成品。在水泥工業中,最常用的硅酸鹽水泥熟料主要化學成分為氧化鈣、二氧化硅和少量的氧化鋁和氧化鐵。主要礦物組成為硅酸三鈣、硅酸二鈣、鋁酸三鈣和鐵鋁酸四鈣。硅酸鹽水泥熟料加適量石膏共同磨細后,即成硅酸鹽水泥。
為了保障水泥質量,在水泥生產、保存、運輸和使用過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事項:
混凝土或抹灰如操作后便遭曝曬,隨著水分的迅速蒸發,其強度會有所降低,甚至完全喪失。因此,施工前必須嚴格清掃并充分濕潤基層;施工后應嚴加覆蓋,并按規范規定澆水養護。
作為混凝土或水泥砂漿骨料的砂石,如果有塵土、粘土或其他有機雜質,都會影響水泥與砂、石之間的粘結握裹強度,因而最終會降低抗壓強度。
酸性物質與水泥中的氫氧化鈣會發生中和反應,生成物體積松散、膨脹,遇水后極易水解粉化。致使混凝土或抹灰層逐漸被腐蝕解體,所以水泥忌受酸腐蝕。
混凝土或砂漿拌成后,如果受凍,其水泥不能進行水化,兼之水分結冰膨脹,則混凝土或砂漿就會遭到由表及里逐漸加深的粉酥破壞。
水泥作為建筑工程中比不可少的建筑材料之一,在海港工程、交通工程、工業建筑、民用建筑、國防建設等領域都得到了廣泛應用。并且隨著水泥在生產工藝、技術裝備、基建成本、生產管理等方面的發展,水泥生產工藝已經以其所具有的技術、經濟和規模優勢主導了水泥工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