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通
中交路橋華南工程有限公司 廣東中山 528400
廣義PPP泛指公共部門與私營部門為提供公共產品或服務而建立的長期合作關系,是政府與企業長期合作的一系列方式的統稱,強調合作過程中政企雙方的平等、風險共擔、利益共享、效率提高和保護公眾利益。狹義PPP則強調政府通過商業而非行政的方法,如在工程項目中通過占股來加強對項目的控制,并在與企業合作建設的過程中,風險共擔、優勢互補以及利益共享,目前,各界較為認同的是廣義PPP的概念[1]。
在初期的準備時期主要出現了下列問題:第一,政府調控和審核力度不足。政府部門欠缺有關管理經驗,從而導致在調控和審核的過程中出現了諸多不足,影響了造價控制力度。第二,造價編制依據和造價編制手段相對落后。在現有的公路工程造價管理過程里,造價人員使用比較落后的手段進行工程造價編制。例如定額措施就是現在常見的造價編制措施。在PPP模式中,工程造價表示的是當前市場環境下的價格,然而定額是代表社會平均先進水平,在時間上具有落后的特點,在當前市場環境下,定額里沒有采用新工藝、新技術,導致工程造價具有一定的誤差,最終導致使用定額和標準計算出來的價格和常規項目造價較高,在傳統管理制度中,工程造價參照發改委、財政部、交通部等部門發布的法律法規和定額等現象難以改變。然而在PPP模式下,能夠依照自身的建議和有關規定進行更改。另外,部分比較成熟的工藝根據定額對工程造價進行編制,雖然會推動社會資本方的效益提升,但是會導致公共利益遭到侵害,從而較大程度降低公眾的滿意度[2]。
項目設計不夠深入和詳細。對于公路工程,在開展工程造價控制與管理的過程中,以往的模式中公路工程設計深度和準確性稍有欠缺,無法有效滿足投資者的總體需求,同時在批復以后常常出現超出預算的問題。PPP模式下,社會資本方對項目設計提出了更高需求,需要它更為深入準確,不僅要符合國家宏觀調控、審批的需求,還要避免公共利益遭受侵害,從而達到社會資本方對風險管理的需求。
PPP模式下,公路工程造價的開展交由社會資本,但是有許多社會資本在沒有財政部門的監管下,公路工程造價管控無法獲得有效的落實,導致項目預算比常規公共預算超額10%,因此給工程造價控制效果造成了影響。
目前,公路工程在運營和維護的過程中,國內對于運營維護期的績效考核缺乏統一的標準,從而影響整個項目的決算。在運營維護期的成本核算、績效考核真實有效性等方面存在較大的困難[3]。
PPP模式下政府方不僅承擔管理職能,還是社會資本方的合作伙伴,雙方風險共擔、利益共享。因此,需要政府轉換工作思路,變被動的審核控制為主動的參與管理。需要政府重視并執行承諾,嚴格遵循市場規律、合理調整規劃,積極透明地推行造價市場控制工作,全面應用云計算技術建立全國統一標準的造價信息系統。咨詢單位在PPP模式下要盡量精準細致,工程造價已不是單一的學科咨詢,涉及的學科內容非常廣泛,需求也不斷提高,以往的模式中的造價報告也許只具有參考價值,有些只是做表面功夫,只是想要立項而開展造價,和市場化的要求差距較大。社會資本方不應該把造價管理的重點放在不平衡的投標報價和變更索賠上,需要對施工組織與施工人員加強控制,嚴格根據施工需要開展施工。此外,要把握好工程造價、施工進程和施工管理水平之間的聯系,從實際中落實建筑單位成本管理,以滿足新的建設模式需求[4]。
使用PPP模式參加項目的決策,使造價預算措施更加科學,數據信息更全面,能夠準確地預估投資額,以確保投資決策的準確性和科學性。PPP模式下關于決策時期的各種技術經濟決策遭到嚴密的管控,對項目的工程造價具有巨大的影響,尤其是對建設標準、選址、建設工藝、設備選型等內容,直接影響著工程造價的大小。
PPP模式通常利用公開招標的手段選取合作伙伴,招標單位需要開展可行性研究,由公共部門組織相關行業的專家根據各家投標的單位開展客觀的研究評價。之后再在候選單位里,和招標單位開展合作事項的商談,針對雙方的責任權力、風險承擔等相應的問題達成一致意見,明確合作對象。PPP模式下,依照目前的標準和準則、施工圖紙、現場情況、定額及取費標準、工期等,詳細審查工程量、單價、差價和經費的科學性,確保工程造價的客觀真實性[5]。
PPP模式下,公路工程項目的造價管理已開始受多方關注,PPP模式下公路工程造價全過程動態控制是整個項目工程造價控制的重要方式。PPP模式下的公路工程造價控制與管理應轉變思路、創新模式,在公路工程建設的全壽命周期,政府和社會資本方應進行全面細致的工程造價管控,達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共同目標,從而使社會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