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小紅
(江蘇省啟東市少直小學,江蘇啟東 226233)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人與自然是命運共同體”,要不斷加大生態系統的保護力度,提升生態環境質量。從此角度入手,對數學教育改革進行分析,是時代的要求。所以,在組織小學數學教學活動時,我們要立足生態角度,積極探尋數學的生態教育。
眾所周知,數學課堂是一個由多種因素互相聯系的生態因子組成的生態系統。在該系統中,一個因子的變化可以帶動整個系統的變化,可謂牽一發而動全身。教學環境作為該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在生態系統的建構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良好的教學環境不僅可以為學生營造出輕松自由的課堂氛圍,還可以使學生放下內心對學習的戒備,以開放的心態自主投身到各項教學活動之中,進而為其全面發展的實現打下堅實的基礎[1]。所以,筆者在建構小學數學生態課堂的過程中,以生態環境的創設為切入點,營造積極的學習氛圍。在此過程中,筆者一般從物質環境和心理環境的建設入手。就物質環境而言,筆者要求學生在上課之前,將所需要的教材、學習用具等整齊地擺列在課桌上,以此創設一個整潔的學習環境。就心理環境而言,筆者在課堂教學活動開展中,留心觀察學生,以賞識的眼光發現其特長,并建立激勵制度,對學生進行鼓勵,借此幫助學生樹立學習自信心,產生皮格馬利翁效應。
完善的教學環節要求教師首先備好課。從生態教育角度出發,教師在備課活動開展中,需要充分考慮教學中的各個因子,并以此為基礎,進行兩次備課。
第一次備課,教師要充分把握教材、學生、教學目標之間的關系。一般情況下,筆者在備課活動開展中,會以學生的學情為基礎,結合教學目標,分析如何圍繞教學目標組織教學活動,如何在課堂中引導學生學習。如此備課,不僅實現了知識教學的關注,還實現了對學生發展的關注。以“7 的乘法口訣”為例。筆者在備課活動的開展中,先分析執教班級學生的學情,以此發現學生早已掌握了10、5 和2、4、8的表內乘除法。在知識遷移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很容易進行7的乘除法運算。立足于此,筆者將本次教學的重點放在7 的乘除法意義的理解上,同時打算利用情境創設的方式,引導學生在生活經驗的驅使下,對7 的乘除法運算進行探索。
第二次備課,教師要深入鉆研教材。教材是教師組織數學教學活動的載體。在備課活動開展中,深入研究教材,不僅可以幫助教師加深對教材內容的理解,還可以使教師把握教學重難點,借此有針對性地組織教學活動。仍以“7 的乘除法口訣”為例。在備課活動開展中,筆者立足所研究的教材內容,打算以情境創設的方式給予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機會,以此使學生在主觀能動性的發揮下,對數學知識進行探索。
1.課堂導入
導入是數學課堂教學活動開展的起始環節。有效的導入不僅可以營造輕松自由的教學氛圍,還可以點燃學生的探究熱情,為其積極參與新知教學活動打下堅實的基礎。在生態課堂建構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靈活運用故事導入、情境導入、音樂導入等方法。以“循環小數”為例,在導入活動開展中,筆者利用故事導入法,為學生講述了“從前山上有一座廟,廟里有一個老和尚和一個小和尚。一天,老和尚給小和尚講故事:‘從前,山上有一座廟,廟里……’”這樣的故事,在重復了兩次之后,筆者鼓勵學生想象下面會發生什么故事。在故事情節的引導下,學生自然就會聯想到重復以上內容。根據學生的發展,筆者再次提出這樣的問題:按照這個故事情節,老和尚講故事的次數是“有限的”還是“無限的”呢?以此使學生在故事傾聽和問題解決中,建立對循環小數的感性認知。
2.課堂教學
在生態課堂建構的過程中,教師要在以人為本教育理念的指導下,給予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機會,以此使學生在主觀能動性的發揮下,探索到有價值的數學知識,同時掌握數學學習方法。要想實現這一點,教師必須打破傳統的知識灌輸的限制,以多樣教學手段組織課堂教學活動。一般情況下,筆者在課堂教學活動開展中,會利用多媒體、教具等輔助教學。以“圓”為例,在課堂教學活動開展中,筆者利用電子白板將一個圓形切割為無數的小份,接著對其進行拼湊,使學生在觀察圓形轉化為長方形的過程中,運用所學知識,探尋圓的面積計算公式。
在傳統的數學教學活動的開展中,我們總是苦惱學生課堂參與度不高。那么,為什么學生在數學教學活動參與中會缺少積極性呢?生態教育為我們指明了原因,即學生在被剝奪動手操作、探究機會的過程中,難以享受到學習的樂趣。基于此,筆者在建構生態課堂的過程中,結合教學所需,積極組織實踐操作活動,以此滿足學生的數學學習需求,使學生在動手中積極思考。以“平移、旋轉、軸對稱”為例,在教學活動開展中,筆者組織學生運用手中的教具,進行平移、旋轉、軸對稱操作,并在動手的過程中,積極思考、探尋其各自的特點,尋找三者的異同。
教學評價是數學教學活動開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效的教學評價,不僅對學生的學習成績給予關注,還關注學生的發展情況。生態課堂的建構要求教師在教學活動開展中,以多樣的方式促進學生的有效發展。對此,在組織數學教學活動時,教師要重視教學評價的激勵作用,以科學的評價,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我、建立自信心。一般情況下,筆者在組織小學數學教學活動時,會以多元主體的方式,實施教師評價、生生互評等。評價的過程打破學習成績的限制,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審美與表現等方面入手,豐富評價內容。除此之外,筆者還將紙筆測試、觀察與交流、成長記錄袋等結合起來,在多樣評價方式的應用中,實現教學評價的價值,使學生在如此評價中認知自我,實現有效發展。
總之,在新一輪的課程改革不斷深入發展的今天,教師要把握生態教育理念,在數學教學活動開展中,克服所存在的一成不變的環境、師生矛盾重重、教學內容脫離學生生活等問題,在課前準備階段,優化課堂環境,營造學習氛圍,細化備課內容,創設教學環境;在教學過程階段,教師多樣化教學引發情感共鳴,引導學生趣味性學習,激活學生的思維;在教學評價階段,以多樣多元的評價促進學生的發展,以此建構生態的數學課堂,提升數學的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