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山紅
(甘肅省平涼市靜寧縣細巷教委,甘肅平涼 743400)
小學數學應用題一直以來都是小學階段學生數學學習成果考查的重要手段,涵蓋的知識點較全面。這類題型將長期出現在以后的考試題型中,并且對學生數學綜合能力的培養十分重要,因此具有極大的研究探討價值[1]。當下的應用題體系風格大體相似,新課程標準下應用題題型的改革正在進行,以下將對應用題的現狀進行分析。
新課程標準教學理念要求掌握基礎知識的前提下,培養學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創新能力,傳統的出題思路在這方面是不足的。傳統的應用題內容古板,如常見的“進水放水”問題、“你走我追”的路程問題、簡單改編過的“雞兔同籠”問題,題型經典、百用百靈,但過于刻板,甚至脫離生活。學習在于學以致用,翻來覆去地用相似的題型來考查學生,換湯不換藥,學生只能學會背公式、套方法,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這樣的方法對于學生長期的學習并無特別大的用處。社會經濟的發展日新月異,學生的所見所聞和幾年前都有很大的差別,而應用題中用來包裝知識點的例子卻是很久之前就在使用,在今天并不能讓學生有代入感,與實踐脫節,學生理解起來就有困難且興趣缺乏,進而降低了學生做題的熱情。
考查的知識點過于單一,難度稍高時,學生要么靠一貫的套用方法得出答案,要么一籌莫展,應用題中的問題一個也答不出來。同一個應用題中考查的基本上是同一個知識模塊下的知識點,并且會配備一到三個問題,問題間具有關聯性。這種方法的優點在于可以集中考查每一模塊下知識點的搭配運用,幫助學生融會貫通、加強理解;但是弊端在于大多數題目每個小問題之間的關聯性太強,學生必須得出上一問的答案才能繼續下一問。如果開始某個步驟不會或者做錯,那么整道大題學生一分也拿不到,這樣就極易打擊學生的自信心,使學生產生對應用題的抗拒心理。
應用題的最重要特點在于“應用”,在于找出事物的邏輯關系,然后運用數學的計算方法得出答案。然而,許多教師在教學工作中常常忘記了應用題的實際應用性,忘記了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心理特點,不單是題目描述的例子脫離學生的生活,教師在講解時也拋棄了結合實際引導學生思考,不去激活學生的思維能力,放棄題目描述,直接將其中的數學關系提出來講解,將應用題變成了枯燥的計算題。學生不知道解題步驟下的邏輯關系,只知道數值的計算。這樣的教學方法必然導致學生逐漸失去獨立思考和邏輯思維的能力,面對新題型時無處下手。
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要求下的自主探究模式,旨在通過教師的引導和鼓勵讓學生進行主動的思考學習,讓學生掌握基礎的計算能力、計算法則,結合應用題的描述讓學生將計算與實際生活結合起來,保證學生在全面理解數學運用的同時,發現數學的魅力,保持學習的勁頭,鍛煉邏輯思維能力,從而不斷在數學這門學科的學習中提高實踐能力。可以說,數學應用題是數學計算走向現實生活的通道,是促進學生學習的有效方法。應用題自主探究模式的運用,將極大地促進學生今后的學習。
自主探究的第一步是教會學生將數學與生活聯系起來,創新貼近學生生活的題目是關鍵。小學數學課程中所包含的數學關系和運算方法對于教師來說十分簡單,但是應用性也最強,應用范圍最廣,加減乘除的運算基本能滿足人們生活的所有要求。因為教師與學生的視角不一樣、認知水平不一樣,導致在教師看來常見、實用的案例,在學生眼中卻顯得陌生且遠離生活。例如,經典的“雞兔同籠”問題,在以往的社會背景下,農村人口居多,養雞、養兔特別常見,這個問題很貼近生活實際,學生思考起來不會陌生反而親切,很容易就能激起學生的思考興趣,并且能夠使學生在生活中也會聯想到數學問題。但是,在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學生所接觸到的事物可能和教師講授的有巨大的差別。只要教師關注學生的生活和心理,創新緊貼學生生活的題目并不存在難度,如把原來的走路、自行車換成汽車、高鐵、飛機,行走相遇問題換成爬滑梯與滑下滑梯的相遇點等。
教師在講解應用題時經常詢問學生意見,出題時根據授課情況進行知識點搭配、難易度搭配,避免學生形成固化、刻板的思維方式。應用題目與實際結合,教師講解時要將學生代入實際的生活環境中,啟發學生思考“現實中遇到這樣的問題怎么用數學解決呢?”當題目不切合學生認知情況時,教師應用常用的事件或常見的做類比,以取得同樣的激發思考的效果;講解過程中教師應幫助學生理清其中的邏輯關系,避免學生出現似懂非懂就略過的情況。如果每次都能弄懂邏輯關系,學生就會養成思考習慣,融會貫通,題目再變也能抓住內核。教師在出題方面要講究搭配,首先是知識點,實際情況下同一個事件中可能會涉及多條數學關系,所涉及的知識點、計算方法、運算法則都有運用。例如,學校田徑比賽就可能涉及跑步速度、風速阻力、溫度變化等因素,可以適當加入作為干擾信息或者針對每個因素都進行計算,增加趣味性,也更貼近生活,啟發學生在生活的各個方面發現數學的魅力。其次,計算方法上盡量保證有兩種以上方法,培養學生靈活解題、換路思考的能力,避免出現在考試中有具體要求時學生不會解答方法的情況。最后,各小問之間根據情況設置斷層和梯度,即保證每小問都有一定的獨立性和難易變化,避免出現學生一問不會答后續的所有問題都不能解答的狀況。這樣的設置既能將數學學習與實際生活相結合增加趣味性,又能培養學生靈活的思維、嚴謹的邏輯、學習解題的成就感與自信,從而多方位地幫助學生提高探究欲望。
在自主探究教學中,教師主要的工作有兩點:一是教會學生基本的計算運算知識;二是啟發學生思考,為學生自主探究創造環境。應用題的題目描述可以千變萬化,數學知識點的結合也多種多樣,所以教師不可能預想到所有的情況,唯一的方法就是教會學生方法,讓學生自己思考。數學的運算關系是應用題的骨架,教師在講過幾道類似的題目后就可以把其中的運算關系提出來,讓學生往不同的實際事件里套,不同學生的方案分享后能打開學生的思路,教師也可以在學生提出思路后對其繼續進行完善,加入新的知識點。相反,同一個實際的事件里,涉及的數學關系也可能是多種多樣的,教師依舊可以啟發學生把它們找出來并做運算。所謂萬變不離其宗,以知識點和方法為核心,學生在掌握后即使題目再變也能想到解題的方法。由此可知,自主探究能幫助學生透過表象,掌握精髓。
小學數學應用題自主探究模式是新時代、新課標下教學策略的要求,更是教會學生將數學用于實踐,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效率、調動學習興趣并不斷向前的有效方法,需要得到重視并加以實踐和持續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