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文娟
(甘肅省平涼市涇川縣豐臺鎮張觀察小學,甘肅平涼 744317)
小學語文教學是小學階段最為基礎的一項教學,而其中的閱讀教學則是基礎中的基礎,是非常重要的一項教學內容。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主要是傳授學生閱讀技巧與方法、提高學生閱讀理解能力、培養學生閱讀習慣、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的教學,能幫助學生獲取更多的知識、增加知識儲備,同時也能提高學生對文學作品的感悟能力,從而增強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和道德修養。在當今,隨著信息時代的發展,知識與信息都呈爆炸性的態勢進行增長,而學生獲取更多的學習資料、進行自主學習、實現個人的終身發展都需要以閱讀能力為基礎[1]。因此,可以說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重視閱讀教學,提高學生閱讀能力,不僅對學生現階段的學習、生活有所幫助,還對學生今后的終身發展及適應社會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作用是至關重要、不可替代的。但是,綜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現狀,還存在很多因素制約著閱讀教學效率的提高。
在現階段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還有很大一部分教師仍然沒有擺脫傳統的應試教學模式的束縛,沒有對閱讀教學提起足夠的重視,認為只要傳授給學生一定的閱讀技巧,學生再加上足夠的訓練就能在考試中取得好的成績,完全忽視了對學生閱讀理解能力及語文素養、語文思維的培養。在這種陳舊的教學目標和教學觀念的指引下,教師無視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嚴重制約了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效率的提高。
傳統的教學模式下,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時,都是采取教師范讀—內容講解—課后訓練的教學流程。在這種“一言堂”的教學方式中,學生只是接受知識的容器,沒有發揮任何主觀能動性。長此以往,學生對閱讀教學的興趣會逐漸下降,甚至會產生厭煩、厭學的情緒。因此可以說,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對閱讀教學的消極情緒,也是影響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效率提高的重要因素。
閱讀材料是教師進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工具。閱讀材料的選擇是否得當,直接影響著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效率。而在現階段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一般都是根據語文教材和教學大綱的要求,為學生選擇閱讀材料,根本沒有考慮到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個性發展的需要。這種整齊劃一、不符合學生心理發展特征的閱讀材料無法調動學生的閱讀積極性,也無法對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及語文素養進行培養與提高,從而影響了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效率。
環境與人的心理及行為習慣有著重要的聯系,良好的環境會使人產生積極的心態和行為。在現階段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完全忽略了環境對學生產生的影響,不注重為學生營造一種濃厚的閱讀氛圍,從而導致學生對課外閱讀活動完全不感興趣。沒有課外閱讀的有效補充與延伸,只靠課內有限的閱讀時間和訓練,小學語文閱讀很難收到好的教學效果,影響著教學效率的提高。
在新課程改革和素質教育的背景下,很多新型的教學觀念紛紛涌現,指導著教育事業的發展與改革。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與時俱進,及時更新自己的知識體系和教學觀念,將最新的教育理念引入并貫穿到閱讀教學的各個環節,將“以生為本”“差別教育”等進行落實,大力推動以學生為主體的高效的閱讀教學課堂的實現。同時,在科學的教學觀念的引導下,教師還應制定科學、正確的閱讀教學目標,不應再把“高分”作為閱讀教學的主要目標,而應在核心素養的視角下,以培養學生語文素養、語文思維,提高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為主要的教學目標。
在科學、正確的教學目標確定以后,以往陳舊、單一的教學方法肯定是無法滿足教學需要的。因此,教師應努力擺脫傳統模式的束縛,勇于開拓,積極創新,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采取新型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在多樣的閱讀教學課堂中,產生對閱讀的興趣。例如,在教學《美麗的小興安嶺》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對學生實施情境化教學;在教學《司馬光》一課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分角色表演,對學生進行趣味化的教學;在教學《在牛肚子里旅行》一課時,教師可以采用提出問題,指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這種對多種教學方法綜合運用的方式,不僅為學生創設了多樣的課堂環境,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還使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提高了自主閱讀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等綜合素質,實現了素質教學的教學目標。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重視對閱讀氛圍的營造,使學生在環境的引領下,進入閱讀狀態,盡情遨游在閱讀的海洋之中。首先,教師應加強自身閱讀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為學生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用自己抑揚頓挫的閱讀技巧和淵博的文化知識,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引導作用,從而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其次,教師還應注重教室環境的布置,使學生在校園、教室都能感受到濃厚的人文氣息,進而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最后,教師還應為學生組織豐富多彩的課外閱讀活動,如閱讀大賽、讀后感交流會等,使學生能夠在豐富課余時間的同時,促進閱讀能力的提高。
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重要保證。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閱讀習慣。首先,教師應培養學生課前預習,課中認真聽講、積極提問,課后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通過課前預習,學生不僅能大致了解閱讀的內容,還能將不理解的內容留到課上進行有針對性的學習。在課堂中,學生應針對自己的情況認真聆聽教師的講解,在不理解或有不同意見時,應敢于發言、提問。在課后,通過獨立完成作業,學生能夠很好地對學習進行查缺補漏,進而有針對性地進行加強。其次,教師還應培養學生閱讀的習慣,為其今后的發展奠定基礎。
總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在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中占據非常重要的地位。實施有效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對學生語文素養、語文思維的提高和身心的健康成長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應轉變觀念、改革教學方法,在為學生營造濃厚閱讀氛圍的同時,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閱讀習慣,以此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