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會
(河北省滄州市運河區迎賓路小學,河北滄州 061001)
對于21 世紀的人才而言,創新能力是其最為重要的一項素質之一。教師應以歷史為鑒:民族謀求進步需要創新,創新為國家的興旺發達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同時也是一個民族的靈魂。經過對多年教學經驗的總結,筆者發現了這樣一個問題:學生雖然學得非常認真,成績也相當不錯,但只是在學校、家長乃至社會劃定的軌道上機械運行,被動地接受教育,創新意識被塵封起來,創新能力也得不到充分發展。
學生的主體性地位,隨著我國基礎教育實施全面的深化改革后得以有效凸顯。在課堂中對學生的創新意識加以培養,已然成為促使學生創新能力有效提升的關鍵舉措,而作文教學本身就是學生的一種創新實踐。所以在作文教學中,喚醒學生塵封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使學生用新方式表達個性化思想,成為語文教師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那么,如何引導學生學會創新呢?筆者認為可做以下幾點嘗試。
葉圣陶說:“生活就如源泉,文章就如溪水,源泉豐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活潑潑流個不停。”生活是創作的源泉,離開了生活,作文就失去了它的價值[1]。生活是多姿多彩、日新月異的,而學生整天來往于學校和家庭,所獲取的信息相當有限,這就導致學生的作文內容單一、千篇一律。寫作常識提醒我們:學生作文的內容會隨著其生活閱歷的逐漸豐富而愈加充實,因此,十分有必要對學生的生活視野加以拓展,培養學生對社會事物勤于觀察、善于思考的能力和良好意識,促使他們在生活中收集更多的寫作素材和靈感,爭取實現生活與寫作素材之間的并行融合,增加作文內容的新意。
教師在為學生提供作文素材時,可以巧妙地設置情境,讓學生能主動參與其中,親身體驗,感同身受。例如,教師在指導一些看圖作文時,可以在班上創設一個相同的情境,由學生扮演其中的某一角色,不同的學生結合自己的理解創造性地進行表演……這樣,學生就能真切地進入作文的情境中去,從多角度獲得寫作的素材,用自己的筆寫自己的心、抒自己的情,更容易寫出與眾不同的意味來。
教師需要著重引導學生從封閉、狹小的課堂中走出來,深入社會、關注現實、接觸自然,讓學生在直接的生活體驗中捕捉新印象,把奇異的自然景物、沸騰的社會生活現象儲存到腦海中,并對感性經驗加以進一步豐富,讓學生在平凡中發現不凡,在平淡中尋找新奇,開拓視野,增長見識。例如,小學階段的作文常常要求學生寫出不同季節的景色,這個看似容易的內容,寫得好的學生卻寥寥無幾,而大部分學生的作文局限于那個季節突出的幾個特點。以寫秋天為例,我們可以在秋天里把學生帶出去,讓他們看看秋天的田野:既有豐收的莊稼,又有蕭條的樹林;既有枯黃的落葉,又有盛開的菊花;既可以感受到秋高氣爽,又能體驗到陰雨綿綿;既能聽到人們對秋天的贊美,又能聽到人們對秋天的抱怨……有了這樣的親身體驗,學生的作文就不再局限于“天氣涼了,樹葉黃了……”這樣單調的畫面中了。總之,學生只要多體驗,就會在作文中越來越多地體現屬于他們的內容。
烏申斯基曾言:“語言乃是思維的有機創造,它扎根于思想之中,并且從思想中不斷地發展起來,所以,想要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首先應該發展他們的思維能力。”因此,在小學作文教學中注重思維的發展,尤其是創新思維的發展,有利于小學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想象的突出特點是獨特性,屬于創造性思維的一種。對學生而言,形象思維是他們主要的思維方式,其想象及感知能力都分外敏銳。在實際作文教學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大膽去想象,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自由的天性。在進行作文練習時,教師要為學生提供更多自由發揮的空間,鼓勵并大膽讓學生展開想象,不求合情合理,只求敢想敢寫。因小學生欠缺系統的知識結構和經驗,在創造中可能會存在諸多缺陷,但能夠將其童心和率真充分表現出來。教師對此不應有過多苛求,更不可加以譏諷,要給予學生充足的愛護和引導,鼓勵并贊賞學生的獨特發現以及對事物的獨特認識。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只要將轉換思維的角度和方向把握好,將有利時機抓住來循序漸進地誘導啟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往往能夠收獲十分理想的效果。
達·芬奇的老師說過,即使同一個雞蛋,只要變換一個角度去看,形狀便立刻不同了。寫作也是如此,如寫一棵草,可從它的形狀、屬性、生長環境、作用等方面去描繪;可運用擬人、比喻、象征等修辭;可從謙讓、團結、堅韌、知恩、知情等方面去贊揚;更可以運用寓言、童話、小說等體裁去表達……這樣,千百人寫小草,就會有千百篇不同樣的文章。要使學生寫出新鮮的作文,教師必須破除思維定式,鼓勵學生多角度思考。同一題目,由于觀察及思維的角度不同,所呈現出的見解和結論往往也不盡相同,對思維及觀察的角度加以些許變換,通常會有新的發現。
從本質上講,作文教學中的創新教育就是分層次、有目的地引導學生通過對自身創造性思維的運用,對作文進行審題、構思、選材及創造,以促使作文水平的有效提升。因此,教師應更多地以靈活的鼓勵方式來評價學生的作文,以激發學生的創造性和寫作興趣。
教師須進一步解放自身思想,深入反思評價學生作文的“標準”,不應以學生偏離“標準”寫作就將其勞動成果胡亂“槍斃”。文章屬于精神產品的一種,其最為明顯的特色就是個性。學生會因其性格愛好、思想認識及生活經驗上的差異,寫出來的作文風格也有所差別。因此,教師對學生的作文應該從多角度、多方面客觀正確地進行評價,只要與寫作的基本要求相吻合、不偏離主題,都要予以肯定、表揚和鼓勵,充分給予學生言論及思想上的自由,這樣寫出來的文章才會更加富有個性和創意。
在實際作文教學中,教師應該對學生的個體需求加以適度尊重,杜絕評價模式的單一性,如可通過小組互評、同桌互評等多樣化的方式進行評價。學生在此過程中會逐漸學會欣賞,久而久之,也會為他人提出寶貴的意見。這種綜合性的評價模式能夠對學生的潛力進行深度挖掘,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為學生個性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和良好平臺,對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助益良多。
在實際作文教學中挖掘多樣化的方式引導學生掌握創新方法,前提是教師應先具備足夠的創新意識,并通過對創新教育觀的運用,指導學生對生活仔細觀察、認真描寫,對其寫作潛能努力挖掘,將其創新意識盡可能地有效發揮出來,作文教學方可走上鮮花盛開、陽光明媚的創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