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玲
(江蘇省常州市懷德苑小學,江蘇常州 213000)
中小學屬于國家義務教育階段,也就是說,它是面向全體適齡兒童的、必須接受的教育,而義務教育階段的音樂教育是提高全民素質(zhì)的普及教育。在我國,隨著音樂教育改革的深入發(fā)展,器樂教學也已經(jīng)逐漸普及,并被國家教委正式列入九年制義務教育中小學《音樂教育大綱》中,成為中小學音樂教育的重要內(nèi)容。這一舉措結(jié)束了中國近百年來“音樂課就是唱歌”的歷史。當前,在小學音樂課堂中將器樂教學整合并進行探討,將推動小學音樂教育的發(fā)展,可以更加有效地傳承和發(fā)展民族音樂。顯然,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由于小學生特別是低年級的學生,天生活潑、好玩好動、好奇心強、想象力豐富,他們對音樂的感受總是通過各種動作表現(xiàn)出來的,因此要提高音樂課的課堂效率,把抽象的音樂概念、復雜的音樂原理及枯燥的技能訓練轉(zhuǎn)化成有趣的民樂體驗就顯得尤為必要了。音樂教育家柯達伊認為:“有了歌唱的基礎,更高層次的音樂教育就能得以發(fā)展。只有人聲——這個人生來就有的,而且是最優(yōu)美的樂器,才能體現(xiàn)音樂屬于每一個人。如果先學唱歌,再學樂器,或者樂器音樂課重組,將使學生具有多種音樂能力。”于是,筆者也想大膽嘗試一下,把民樂教學與音樂課程有機整合起來。筆者對所教的年級的音樂教材進行重組,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結(jié)合民樂特色課程并收到了一定成效。
小學生的感性經(jīng)驗缺乏,思維發(fā)展處于初級階段,導致音樂教學中抽象知識的傳授受到影響。節(jié)奏是音樂的骨骼,而正是這種“骨骼”往往成為學生學習音樂的“攔路虎”。而打擊樂器的介入,給學生提供了實踐操作的機會,抽象的感性思維上升到實踐操作后的理性思維,問題就簡單多了。例如,《旅行之歌》中開頭的弱起小節(jié)教學。筆者先出示一段弱起小節(jié)的節(jié)奏譜,讓學生拿起打擊樂器合作,在休止處用小谷敲邊沿,學生很開心、很認真,等筆者再出示歌譜時,弱起拍已經(jīng)迎刃而解了。學生是好奇的,也是好動的,筆者有意識地鼓勵學生動手操作實踐,小組間良好的合作完成了弱起拍的節(jié)奏練習,并給他們提供了展示的舞臺,學生的學習熱情高漲,感受音樂、理解音樂的能力漸漸得到提高。
導入是通向新課的橋梁,積極的導入直接影響學生對教學活動的參與與內(nèi)化,是一課教學成功與否的催化劑[1]。所以,教師更新和補充教學內(nèi)容,貼近學生現(xiàn)實生活,把符合學生“胃口”的教材充實到教學中,可以提高學生學習音樂的勁頭和興趣,豐富學生音樂審美的情感。例如,在教唱《牧羊女》時,筆者先告訴學生今天要讓他們成為一名小小音樂家,再請學生仔細看筆者如何示范演奏。示范結(jié)束后,筆者提了一個問題:“要是讓你來演奏,你會怎樣處理?”學生回答:“我會進行強弱演唱形式、音色的處理。”筆者又問:“那你現(xiàn)在能直接彈奏出來嗎?”學生搖了搖頭,用期盼的眼神看著筆者,希望趕快學好這首歌曲。于是,筆者在進行新歌教學環(huán)節(jié)時,就發(fā)現(xiàn)學生在非常投入地學唱這首歌曲。
欣賞課難上,是音樂教學中常會碰到的實際問題。音樂欣賞特別是那些器樂曲的欣賞,常會令教師和學生覺得頭疼。筆者發(fā)現(xiàn),在以往的欣賞課上,學生不是忙著做與欣賞無關的事,就是呆若木雞,教師只能艱難地維持著課堂紀律。這樣的欣賞不聽也罷,絲毫沒有體現(xiàn)審美的宗旨。面對這種狀況,筆者通過讓學生與樂曲進行零距離的接觸,使樂曲欣賞真正成為享受。例如,在欣賞教學《戰(zhàn)臺風》中臺風來到時人們緊張的心情這一片段時,筆者先向?qū)W生介紹古箏的彈奏技法之一掃搖(∈)的演奏方法及其運用,然后讓學生上琴自己練習按照教師的提示進行由弱到強的掃搖,并且感受出臺風音樂形象。數(shù)分鐘之后,學生爭先恐后地告訴筆者:“老師,我覺得掃搖用的力度要大些,不然就形成不了臺風形象!”“老師,我覺得這個技法真難,但通過努力,我能感覺到臺風來了!”這時候,筆者適時點撥,告訴學生這就是這首器樂曲值得欣賞之處,可要將臺風這個形象通過演奏表達出來確實不容易。接著,筆者引導學生展開想象,臺風過后人們的心情會怎樣呢?學生通過交流體會到了作品所要表達的情感變化,產(chǎn)生了共鳴,理性感知得到升華。欣賞課的目標由此水到渠成。
我國著名的作曲家馬可說:“一切偉大的音樂家總是繼承著民間音樂所提示的方法和方向做進一步的藝術加工,而不是與它的方向背道而馳。”由此可以看出,民族音樂體現(xiàn)了一個民族的高尚情操。因此,筆者在平時的音樂教學過程中,大力發(fā)揮民族樂器的功能,“以輔帶教”,引導學生一步步去實踐操作,從而使學生更好地去了解民族樂器、民族音樂,使學生從小就形成積極的民族情感。實踐證明,所有的人民音樂家都是沿著這一方向走下去的,所以才能創(chuàng)作出偉大的作品。例如,筆者在教學音樂欣賞課小提琴協(xié)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時,由于這首樂曲已經(jīng)走進國際音樂行列,其之所以名揚天下,就是因為它富有濃郁的民族音樂色彩,所以筆者先動情地給學生講述這個凄美的愛情故事,進行情境創(chuàng)設。然后筆者用二胡給他們拉上一段耳熟能詳?shù)闹餍桑枺骸巴瑢W們,這段音樂片段帶給你怎樣的感受?你覺得哪個地方最能體現(xiàn)梁山伯和祝英臺對愛情的期盼和對現(xiàn)實狀況的無奈?”生:“我覺得是多處滑音處。”于是筆者又問:“你能用自己的聲音來模仿一下這個滑音嗎?”生模仿。筆者再問:“那你能像老師這樣用民樂二胡來模仿嗎?”生:“這個,有點不容易。”于是筆者趁熱打鐵,開始教學滑音處在二胡上應該怎么去拉。學生一個個在努力模仿著、感受著。最后,筆者再讓他們上臺來表演。本課結(jié)束時,筆者又因勢利導進行小結(jié):“同學們,我們生活中的一切只要是源于生活的,都可以通過民樂的演奏來表現(xiàn)出來,是不是很神奇?”這更能體現(xiàn)在小學音樂教學中要引導學生追溯樂曲創(chuàng)作的根源。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對民族樂器和民族音樂產(chǎn)生由衷的熱愛與崇敬,從而培養(yǎng)了學生的民族情操。
教育是千秋萬代的事業(yè),而民樂教學作為中小學音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會給當代中小學生以美的熏陶,而且必然會感染、啟發(fā)他們的后代。一代人音樂素質(zhì)的提高,結(jié)果是幾代人繼續(xù)獲益。一代人審美能力和綜合素質(zhì)的加強,可使幾代人審美能力和綜合素質(zhì)不斷提高。只有教師在教學中滲透自己的愛心、真心、耐心、慧心,學生才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學習音樂真是一種享受,還可以觸類旁通學到其他本領。不是負擔,音樂課才能煥發(fā)出它應有的神采來,才能成為獨樹一幟的風景。筆者更堅信,只要我們在平時的音樂教學課上用心去探索、勇于創(chuàng)造不一樣的教學方法,就一定會有更多意外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