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外匯局山東省分局 編輯/靖立坤
積極推進外匯管理領域改革創新試點政策落地見效,以高效優質的外匯服務推動山東省涉外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今年以來,面對疫情防控給山東涉外經濟帶來的影響,外匯局山東省分局(下稱“山東省分局”)堅持統籌疫情防控與強化服務保障,以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為切入點,深入貫徹落實金融支持“六穩”“六保”政策措施,以“推改革、促便利、強服務”為著力點和總抓手,多方發力推進外匯管理領域改革創新試點政策落地見效,努力提升貿易投資便利化水平,以高效優質的外匯服務推動山東省涉外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面對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初期國內防疫物資緊缺、部分企業進口防疫物資的緊急需求,山東省分局及時組織搭建“綠色通道”,根據企業實際提供政策支持和幫助。
某進出口公司擬從韓國進口203萬美元的醫用口罩、測溫槍等防護用品用于捐贈,支持防疫。韓方供應商表示見款發貨。其時,韓國口罩也出現缺貨,且防護用品價格上漲迅速,貨款延遲,企業既可能無貨可買,又可能面臨補差價、進口成本增加的風險。了解到這一情況后,外匯局威海市中心支局(下稱“威海中支”)及時為企業開辟了“綠色通道”,轄內中國銀行省、分、支行三級聯動并積極聯系首爾中行跟進資金支付,使原本隔天到賬的資金僅用時1時40分就匯至韓方供應商賬戶。韓方收到款項后立即發貨,第二天上午70萬只口罩順利入境。企業表示,政策綠燈為企業的抗疫物資在“綠色通道”中一路暢行無阻,有力支持了抗疫工作,并幫助企業及時渡過了難關。
為發揮好“綠色通道”便利化服務的作用,山東省分局還將“一次辦好”升級為24小時在線辦理,組織編寫“外匯業務網上辦理指南”,多渠道引導企業網上提交資料,指導涉外主體“無接觸”辦理業務,有力支持了全省涉外經濟在疫情防控常態化下的穩健發展。今年前3個月,全省一般貿易進口付匯241億美元,同比增長3.1%。
由于境外疫情防控形勢依然嚴峻,訂單減少、銷售受阻成為不少出口企業復工復產的障礙。威海轄內某紡織集團是一家以生產出口服裝等紡織品為主營業務的企業,生產能力較強;但受疫情影響,外需下滑,訂單減少50%以上,給企業經營發展帶來了嚴重沖擊。為渡過難關,該企業積極拓展市場、轉型產品,通過境內客戶介紹獲得德國商務部的防疫物資采購訂單;但在收款安排上,由于德方將貨款統一支付給境內中間人,再由中間人支付給企業,導致企業出口僅有貨物流而沒有資金流,因不符合現行外匯管理規定而出口受阻。了解企業的困難后,威海中支積極協調,在確保企業交易背景真實合規的前提下,特事特辦、急事急辦,給予企業“境外出口、境內回款”的政策支持,疏通了企業防疫物資出口通道,促成了全國首筆對德防疫物資訂單的簽訂,并協助企業后續共5.8億元訂單的順利出口,助力企業實現了出口額的同比增長。
截至10月末,山東省轄內簡化流程辦理防疫物資進口付匯業務459筆,合計金額7811.41萬美元;辦理與疫情相關的外匯捐贈收入54筆,合計金額57.79萬美元;辦理與疫情防控相關以及落實便利化融資政策的業務112筆,金額合計28.7億美元;鼓勵支持個人通過線上辦理的個人外匯業務,約占個人外匯業務總量的97%;線上辦理外債簽約登記2.4億美元。
山東省涉外小微企業多,境外應收賬款回款周期長是困擾企業的一個痛點,資金流成為企業最為關心的問題。山東省分局以區塊鏈技術賦能跨境金融,通過建立銀行、企業及監管部門間多方信息交互核驗機制,增進銀企互信,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幫助銀行提高單證真實性審核效率,降低核驗成本。作為全國首批試點地區之一,今年7月,在國家外匯管理局的指導下,山東省分局積極推廣資本項目收入支付便利化真實性審核區塊鏈應用場景應用,并在威海、日照、臨沂、萊蕪、菏澤、濱州、濟寧等地開展了試點。如山東省分局指導中國銀行山東省分行利用區塊鏈平臺為轄內某輪胎生產企業辦理融資,將原來需耗時1—2天的審單業務縮短至十多分鐘就審核辦結,2600萬元人民幣貿易融資款當日匯至企業賬戶,滿足了企業復工復產的融資需求。
銀行工作人員也表示,試點前一筆資本項目收入支付業務可能對應數百張發票,審核極不便利且易出現操作風險;而利用區塊鏈平臺的批量導入審核功能,業務辦理速度大大加快。區塊鏈平臺不僅提高了業務辦理效率,也有利于銀行準確掌握企業信息。此前,銀行在受理應收賬款融資業務時較為謹慎;利用區塊鏈平臺后,由于可充分了解企業的業務狀況,銀行辦理貿易融資的意愿明顯提高。據統計,截至10月末,山東省內銀行通過平臺辦理應收賬款融資業務3337筆,累計放款金額約300億元,平均放款利率僅為3.5%,較平臺上線前下降約1.5個百分點,為企業節約財務成本約4.5億元人民幣。
11月,山東省分局服務貿易對外支付稅務備案信息網上核驗功能成功上線試運行。依托該功能,銀行可以精準核驗企業稅務備案信息,優化服務貿易外匯業務辦理流程。企業則由“稅務、銀行兩頭跑”轉變為“足不出戶辦業務”,有效降低了“腳底成本”。該功能上線不到一周,銀行已為20家企業辦理了25筆核驗業務,合計金額5300余萬美元。
此外,山東省分局還積極拓寬融資渠道。一是推進全口徑跨境融資宏觀審慎調節參數政策落地,將全口徑跨境融資宏觀審慎調節參數由1上調至1.25。政策調整后跨境融資風險加權余額上限相應提高,即選擇宏觀審慎模式辦理外債的企業可在凈資產的2.5倍額度內借入外債。二是推進外債登記管理改革,將外債注銷登記放至銀行辦理,節省了企業往返外匯局的時間成本,有利于境內機構特別是中小企業、民營企業,多渠道籌集資金。截至10月末,共辦理外債簽約登記277筆,簽約額合計281億美元。三是推進跨國公司跨境資金集中運營業務擴容,指導集團企業充分運用“資金池”業務減少匯兌成本。截至10月末,已有55家跨國公司獲得業務資格,集中運營跨境資金74.84億美元。
2020年以來,山東省分局結合省內市場環境,借助企業、銀行誠信自律、合規經營的優勢,將貿易收支便利化政策由貨物貿易領域擴大至服務貿易領域,精簡單證審核流程,提升貿易外匯資金結算效率。參與試點的企業表示,便利化政策大大節省了企業單證準備、復印、審核以及往返銀行的時間,提升資金收付效率90%以上,多方面節省了企業資源。截至10月末,省內已有5家銀行的48家分支機構以及38家企業參與試點,累計辦理貿易外匯收支試點業務11386筆,金額合計46億美元。
在資本項目資金收付方面,將此前在煙臺市經濟技術開發區開展的資本項目外匯收入結匯支付便利化試點擴大至全省。試點政策實施后,企業的結匯支付效率大幅提高,完成支付的時間由2天縮短為1小時,“腳底”成本和人員費用大幅減少。同時,企業無需再提交事前審核資料,僅憑企業支付命令就能在銀行辦理業務,資金使用進度至少能提前1個月左右。某不銹鋼生產企業負責人表示,企業通過結匯支付便利化政策,較之前節約成本約280萬元人民幣。參與試點的銀行工作人員也表示,銀行審核材料和核驗發票時間由半天縮短至20分鐘,每筆業務平均節省了90%的時間,同時也節約了打印留存業務檔案的費用成本和人力成本。2020年以來,轄內共辦理資本項目收入支付便利化業務1633筆,金額合計8.68億美元。此外,山東省分局還加強與商務部門的合作,及時跟蹤了解重大外商投資項目落地情況,指導企業積極利用資本項目收入支付便利化政策,提升外商投資資本金結匯和使用效率,推動外商投資資金及時到位。
近年來,山東省分局推進外匯支持新業態發展的便利化措施相繼落地:堅持貿易真實性原則,推動臨沂市場采購貿易(二期)平臺建設;助力煙臺三站批發交易市場成為市場采購貿易方式試點地區;支持濟南、威海、煙臺等地高質量發展跨境電商業務,采取“一企一策”方式,指導銀行為多家電商企業設計方案,引導銀行與企業實現系統直連,破解收支難題。
某貨車網(山東)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是國內二手車出口試點企業,在出口收匯環節遇到出口與收匯主體不一致的問題。一籌莫展之際找到外匯局尋求政策幫助。山東省分局按照“服務實體、便利開放、交易留痕、風險可控”的原則,為企業設計了“名單管理、封閉運行、定期核對”的出口收入管理模式,全流程采集出口、收匯、境內人民幣結算三方數據,實現閉環管理,支持了企業業務發展。截至10月末,該企業出口規模穩居全國二手車出口企業第一位。企業負責人表示,便利政策解決了出口收匯業務瓶頸,使出口量實現了快速增長,在手訂單更突破千輛,將在未來陸續實現出口。
新型貿易方式的發展,帶來了部分企業對外匯政策和跨境資金收付業務的新需求。某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主要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出口大蒜,想采用“易貨”方式,用賣大蒜的錢直接在境外購買水果,但卻因進出口和收付匯數據不匹配,面臨大蒜出口資金收不進來、水果進口資金付不出去的問題,擔心被降級或處罰。在了解情況后,外匯局濟寧市中心支局組織人員針對企業“出口大蒜空箱返境”現狀,為其量身定制了“出口大蒜+收入存放境外+進口水果”的貿易新模式,不僅解決了企業出口收匯不一致和進口付匯不一致的問題,而且使企業的物流運輸車能夠重車去、重車回,形成企業和市場共贏的局面。“今年新冠疫情突如其來,多虧了外匯局的指導和幫助,給我們量身定制了大蒜出口水果進口方案,為公司下一步‘易貨貿易’發展指明了一條道兒,真可謂雪中送炭呀!”公司董事長對外匯局的政策和服務大加贊賞。
山東省分局立足服務山東對外開放新格局,先后在省內組織了外匯管理服務全省新舊動能轉換暨應對中美貿易摩擦、外匯服務進萬企等系列活動,充分調動外匯局和商業銀行的力量,有針對性地開展政策宣講和幫扶活動,助力新舊動能轉換,支持外資外貿高質量發展,為山東打造對外開放新高地提供高效服務支撐。
面對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動的新常態,山東省分局加強了匯率避險宣傳與指導,引導企業樹立風險中性意識,對匯率風險敞口及時審慎地進行必要的套期保值,以精準對接的方式為涉外企業提供匯率方面的政策及幫助;指導銀行創新外匯衍生產品,豐富避險工具選擇,加強客戶風險教育,滿足企業避險需求。據統計,前10個月外匯風險套保比例(外匯衍生品簽約額/銀行代客外匯收付規模)為12.9%,較去年同期增加2.1個百分點,表明轄內企業應對匯率波動風險的意識和能力不斷增強。
在匯率避險宣傳方面,制作并推廣銀行外匯衍生品系列微課程,轉發量已近2000次,受眾達4萬余人次;以刊發“小梁說外匯”電子微雜志、組織“匯率避險小知識競答”活動等方式,解答疑難問題。在資金管理指導方面,開展了“智匯”“百名顧問下企業”等系列引導活動,加強企業匯率風險教育,開展專項、訂制化宣講輔導,累計服務企業3016家,引導企業樹立風險中性意識。如轄內某汽車輪轂制造企業年度出口額約1億美元,無進口業務,外匯風險敞口無法通過自然對沖化解。針對這一情況,外匯局泰安市中心支局聯合轄內銀行引導企業使用科學方法及時鎖定匯兌成本。企業負責人表示,“提前將未來外匯收入鎖匯處理后,不僅可以更好地確定新簽訂單的產品價格,還可以更為精確地預判未來流動資金規模,資金管理更加游刃有余”。
今年以來,山東省分局依托省內穩外資、穩外貿盤子企業名單,篩選確定了5019家涉外企業,持續進行跟蹤監測和幫扶。前10個月,全省各級外匯局和有關金融機構通過現場和音/視頻等形式組織開展政策宣講和推介活動925場,服務涉外企業5727家;組織各類專項或訂制化宣講輔導1226次,服務涉外企業5197家;幫助企業解決融資、結算等具體困難和問題3369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