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技術的應用和“互聯網+”的模式,對提高纖維檢驗機構管理水平,實現高效順暢的運行機制有著重要意義。信息化技術用于纖檢機構管理中,能夠實現人員動態管理、樣品全程跟蹤、設備有效監測、物資高效管理、質量及時把控、搭建溝通橋梁,切切實實增強機構的競爭力,實現質的飛躍。
人員動態管理
隨著教育體系的發展,纖維檢驗機構人員隊伍也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學歷方面有博士、碩士、學士、大專等,職稱方面有初級、中級、高級等層次。信息技術應用以前,能力水平參差不齊,權限職責也沒有明確分工,嚴重影響了檢測速度和檢測報告的質量。信息技術應用以后,通過建立技術人員電子檔案,可以對人員基本信息、技術職稱、學歷學位、科研項目等情況實現系統化的動態管理。
管理者根據工作需要和實際技術能力,通過相應權限的設定,如儀器使用權、原始記錄查詢權、報告審核權、報告修改權、數據庫維護權等,使每個人擁有自己的賬號和密碼,嚴格按照職責設定權限,大大降低了差錯率,縮短流轉時間,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
信息化技術的應用對人員的繼續教育、榮譽獲得、職稱提升、健康檔案、科研能力等有了更加精細和系統化的管理,可以根據系統提供的詳細信息對每位員工的工作安排和崗位調動進行精細化調整。此外,信息技術的應用還可以及時記錄每個人的工作痕跡和工作量,既增強了員工認真負責的自覺性,也便于管理者檢查和考核。
樣品全程跟蹤
如何對樣品進行有序管理,知曉樣品的狀態,保證及時準確地登記、收費,錄入來樣的詳細信息,并準確分樣、送樣、檢驗,及時退樣或處置,是檢驗機構每天都要面對的問題。信息技術應用以前,不管是窗口接樣還是檢驗室檢驗,相關文書書寫以及數據記錄都是由工作人員手工填寫,送樣/抽樣單位、取樣方式、時間、產品名稱、標準以及送檢項目等信息需經過反復確認,很難準確、便捷地流轉。信息技術應用之后,所有信息(包括送樣單位、樣品類型、檢驗要求等)都直接錄入計算機系統,形成條形碼,條形碼伴隨整個檢驗流程,既減少了樣品分散后的處理環節,縮短了流轉時間,同時也可以通過網絡監測任何一個樣品的狀態(已簽收、檢測位、已報告、退回等),跟蹤樣品去向,降低了失誤率,提高了工作效能。
設備有效監測
儀器設備是檢驗機構一項重要的資源要素,需要對其進行全面的質量管理,使其始終保持良好的工作狀態,才能滿足檢驗工作的需要,保證檢驗數據的準確。而一家普通的地級市纖維檢驗機構就擁有儀器設備600余臺,應用信息化技術能將儀器設備到期檢定/校準、故障報修、借用調用、使用人變更等情況納入系統統一管理,到期自動提醒,網上申請報修,實現動態管理,便于及時監測,確保設備處于有效狀態,可以協助管理者從適應、經濟、安全、維保等方面進行綜合分析,合理配置設備資源,發揮最佳效益。纖維檢驗機構恒溫恒濕實驗室、pH/甲醛實驗室、物理性能實驗室、微生物實驗室、公證檢驗實驗室等各種實驗室對溫度、濕度、光照強度、大氣壓強等環境要求各不相同,設備管理員可通過信息化系統動態監測實驗室各項環境指標,保證檢驗室環境處于標準范圍之內。
物資高效管理
纖維檢驗機構檢測項目多而雜,所需要用到的檢驗檢測輔助物資也比較多,包括玻璃器皿、標準物質、化學試劑等試驗耗材,以及打印用紙、硒鼓墨盒等辦公耗材,所需物資種類達幾百種。每種耗材每個月消耗多少、成本多少、變化曲線如何,如何在確保物資供應的同時,做到節流增效,降低運行成本,都是管理者要面對的問題。信息化技術使用以前,很難做到精細化管理,也存在庫存不合理、使用浪費、供給變差等一系列問題。信息化技術應用之后,物資品名、庫存數量、有效期限、供應商信息等資料都錄入計算機系統,及時登記采購/領用部門、經辦人員、領用時間、領用數量、庫存余量,管理人員可以通過網絡實時了解物資消耗情況,及時采購保證庫存供給,查詢供應商信息確保質量。同時,還可以根據實際工作量與物資領用量來計算該部門的運行成本,保證良性發展。
質量及時把控
質量是機構發展的基石,提高質量管理是增加機構競爭力的有效手段。信息化技術應用以前,樣品信息、原始記錄、檢測數據等各種由于手工書寫或人工流轉導致的錯誤時有發生。信息化技術應用以后,從前臺接樣到檢驗檢測各環節通過信息化技術實現網絡對接,實時記錄檢驗情況和數據,自動在系統生成檢驗報告,既減少了人力成本,也避免了因手工記錄而引起的失誤、錯誤或者涂改現象,大大規范了檢驗報告,提升了質量管理水平。
一是人為因素質量管理。由于信息化技術伴隨整個檢驗檢測過程,取樣、送樣、檢驗、復檢、審核人員各自在權限范圍內規范操作,減少了信息錄入頻次,減輕了勞動強度,有效降低了信息錯誤率,同時檢驗檢測數據和結果都保存在計算機系統中,這樣可以進行檢測質量品控,同時將相關錯誤信息在平臺進行公示,提供了新形式的質控手段,也提升了相關人員的責任心。此外,還能將易錯點予以標注,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二是外部因素質量管理。試驗數據的準確與否不僅與人員因素有關,也與試劑質量和設備狀態息息相關。由于對試劑和設備都進行了信息化管理,任何一個檢驗檢測數值的偏差都可以進行溯源與擴源,并形成經驗化數據庫,當再次出現相關問題時,即可進行快速定位與鑒別,從而提高檢驗檢測質量。
搭建溝通橋梁
信息化技術應用以前都是采用客戶委托、前臺受理、機構檢測、報告出具的傳統模式進行服務。信息化技術應用以后,送檢客戶可以通過網絡平臺進行網上報檢、查詢信息、了解檢驗進度等,在平臺設置溝通窗口,實現檢驗檢測機構和客戶之間有效溝通。與此同時,纖維檢驗機構可以對所有客戶進行信息化編號與標注,適時提供相應的檢測服務,并可以定期開展市場調研,根據市場行情的變化,分析最新的檢驗檢測市場需求,更新技術能力,主動聯系客戶,提供前置服務,擴展檢驗檢測業務量與業務面的同時,也為相關企業在國際、國內市場競爭中搶占先機、獲得更多的資源與機會提供幫助。我們可以利用信息化建設做出科學的數據分析,為企業、行業提供質量分析報告,同時建立一個堅實的信息化統計平臺,為纖維檢驗機構和社會科研發展提供可靠的數據保障。
信息化技術應用在纖維檢驗機構管理中能夠發揮巨大作用,使管理工作更加精細、科學、系統,大大提高檢驗檢測效率和工作質量。隨著信息化技術的發展,我們將會充分利用其方便、準確、快速的特性,通過“互聯網+”的模式提供高效、優質、便捷的服務,為推動紡織產業高質量發展和企業轉型升級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