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雪 張健根
1.遼寧省城鄉建設規劃設計院有限責任公司 遼寧沈陽 110000
2.沈陽地富土地咨詢有限公司 遼寧沈陽 110000
隨著我國經濟和社會的不斷發展,國家逐漸注意到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和政策方針,宣傳和推廣綠色低碳的生活理念,讓人們逐漸注意到對環境保護的要求。在我國之前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中,對于生態環境保護問題,往往以不觸犯紅線了事,仍以各個地區的經濟發展為重心。隨著近年來相應產業的發展,所產生的環境問題也越來越嚴重。因而在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之中,對于生態環境的保護也越來越需要得到相關人員的重視。在國土空間規劃工作之中,要逐步將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納入其中,并且要作為一定的考量標準,從而保證國土空間規劃決策時候更加全面科學。
一方面對鄉村進行統籌規劃,做好生態人的培育工作,為建立生態農村奠定良好基礎;另一方面注重人文治理,建立魅力生態鄉村。政府可邀請或聘請規劃設計專業人員深入鄉村進行實地調研考察,全面對農村的人口數量、基礎設施、村民文化水平、經濟狀況等各方面因素進行考察。并以此為基礎,結合村莊特有元素,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科學規劃農村的生態空間。此外,加強農村風貌整治,打造新型農村。從鄉村特色、地域特色和民族特點出發,整治鄉村風貌、優化鄉村布局、精心設計住宅,突顯鄉村的地域性、民族性,打造美麗新農村[1]。
農業是農村發展的重要經濟支柱,政府應本著整體、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對農村產業結構進行調整,協調發展農、林、牧、漁業。同時通過不斷優化其產業結構,構建產、供、銷一體化的產業鏈,將農村的生態優勢科學轉化為經濟效益。此外政府應大力倡導發展綠色農業,引導農民樹立綠色理念,推行綠色生產,加強農藥、土壤污染問題的專項整治,以此提升生態空間的利用率,促進可持續發展。
國土規劃相關政策的保障以及相關制度的落實與執行往往具備一定的統一性、針對性和可實施性。我國的國土規劃綱要在體制創新方面進行全面的提高和完善,同時還要完善相關土地等資源的開發利用以及所需要監督管理保護的相關制度,對于相關產業的投資政策不斷予以完善和強化。耕地面積的補償要具備一定的合理性,同時還要對相關的農業發展以及生態保護的投入力度給予足夠的重視。
對空間格局進行優化時,包括以下內容:①從整體角度出發,加強對資源流動的分析力度,尋找出其中存在的優勢,從而解決城市及鄉村發展中存在的弊端;②在城市方面,加強對廢棄物的處理,降低廢物排放量,提升對環境的保護;③在鄉村方面,應嚴格遵守相關規定,加強對生態、耕地等資源的保護力度,防止不法行為的出現;④在城市與農村地區,加強街道建設力度,形成完善的街道網絡,為整個區域的發展奠定良好基礎[2]。
主體功能區域性的規劃逐漸推進了城鎮、縣級、鄉村等行政單位的主體功能劃分定位,并提高了相應的控制開發強度,運用財政投資、產業發展、農業人口數量、環境環保等相關政策予以一定的實施發展,從而能夠有效建立區域利益協調共存發展的良好體系。但是眼下由于相關政策以及相關職能部門分工不夠明確,導致實際的發展情況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
國土空間規劃工作需要民眾的參與。傳統的國土空間規劃工作有一個重大的缺陷,就是缺乏民眾的參與,缺少了民眾的聲音。民眾對于國土空間規劃工作存在一定的理解偏差,認為國土空間規劃工作與己無關,是政府部門的事。而國土空間規劃的目的是使一個地區相應的產業獲得更好的發展,提升人們的生活品質。因此,要讓公民積極參與到國土空間規劃的環境保護中來,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國土空間規劃工作中建立反饋小組,積極走近民眾,收取他們對于國土空間規劃相關決策的反饋意見。
當下國土空間規劃面臨著一個較為嚴重的矛盾,即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國土空間規劃人員以及機構需要在規劃的過程中,考慮好發展與保護之間的關系問題,從中找到平衡點。簡單來說,規劃過程中最為主要的原則就是在盡可能降低對當地生態環境破壞的前提下,謀求經濟的最大化發展[3]。
農村生態空間的協調問題與農村振興息息相關,政府及農村相關規劃者應密切關注這一問題,從合理配置、科學整治兩方面著手協調農村生態空間,促進農村經濟實現又好又快發展。同時以國土空間規劃為指導,不斷探究農村生態空間協調之路。統籌好發展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兼顧經濟、社會、環境多方面效益,構建好生態文明體系,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實現可持續發展。《信息化趨勢影響下農村空間組織研究》一書以信息化為背景,對農村空間組織進行研究,其對農村生態空間規劃者協調國土空間規劃下的農村生態空間具有一定啟示意義,可供規劃者參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