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 男,劉淑梅
(黑龍江科技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22)
“一帶一路”倡議下,社會經濟發展對復合型俄語人才的需求增加,應用型本科高校注重對“俄語+”人才的培養,俄語實踐課程的目標是培養“俄語+”人才的俄語聽、說、讀、寫、譯能力。當下俄語實踐課面臨著課堂教學課時較少、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不強、語言應用能力薄弱等問題。數字化學習平臺的完善、優質教學資源的共享及學生線上學習能力的不斷提高,為混合式教學創造了條件。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為提升俄語實踐課教學效果、提升“俄語+”人才培養質量提供了保障。
傳統的教學方式通常以教師為主體,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師生之間互動不多,導致學生對俄語學習缺乏興趣,語言應用能力提升較慢。“俄語+”專業由于需要滿足其他專業課的課時,所以實踐課課時有所壓縮,較難做到精講多練,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不夠扎實。此外,學業考核以期末考試的成績為主要依據,多元化、形成性評價參數較少,很難達到當下的人才培養目標。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優質教學資源的共享、教師數字化教學能力的提升、學生對數字化學習的興趣等因素為教學模式的革新創造了條件。慕課、微課、翻轉課堂等線上教學資源與傳統課堂教學深度融合,為課堂教學各個環節注入了新的生機,學生學習態度、學習動機、學習能力都在發生變化。
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是利用互聯網、校園移動網絡及手機APP等移動學習技術及平臺,依據學生的具體學情,精心進行教學設計,教師使用線上資源輔助教學,與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深度融合,構建以學生為主體、以探究式學習為主的俄語實踐課教學模式。
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將學生混合式學習路徑和教師混合教學路徑相結合。學生混合式學習路徑通過一系列學習活動來實現,包括完成課前預習任務單(線上)、完成自練自測(線上)、探究式課堂學習(線下)、協作式學習成果展示(線下)、回看講解(線上)、完成作業(線下)、鞏固課堂知識(線上)、進行課后拓展(線上)等。教師的混合式教學路徑通過一系列教學安排和設計來實現,包括:布置課前任務單(線上)、督促自練自測(線上)、進行預習效果檢驗、講授新知識、點評學生的成果展示、布置課后的拓展任務(線上)等。教師與學生在課前預習、課堂學習、課后復習3個階段實現協作和互動。
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核心是教師與學生協同合作,最終達到提高教師教學質量和學生學習質量的目標。混合式教學模式的關鍵是學生線上學習與線下學習的深度融合,學生是學習活動及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依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風格、學習策略及學習需求,精心進行教學設計,合理分布線上及線下學習的任務,并把所有教學環節進行有機整合。混合式教學模式的關鍵是教學過程的整體性,即線上、課堂、評價、反饋、輔導、改進是一個整體。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實施步驟分為知悉、指導、適應、熟練和融合等5個階段。
混合教學模式具有以下特點:提升了5種學生基本在線學習活動(自學、聽講、探究、體驗和問題解決)的質量,提升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極大地發揮了6個在線授課構成要素(學習任務、學習過程、監管規則、學習支持、評價規則和學習資源)的功能;使課前預習、課堂學習、課后復習3個階段具有高效性,通過作業、測試等形成性考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了微課、共享課等課程資源的價值;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實施步驟是開放式的,線上階段呈動態趨勢。
“俄語實踐”是黑龍江科技大學國際教育學院中俄土木工程專業第一學期開設的專業基礎必修課,是面向赴俄土木專業一年級和二年級學生開設的一門語言基礎課,旨在傳授俄語語音、語法、詞匯等各方面的綜合知識,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譯的基本技能。本課程是赴俄土木專業的一門專業必修課,考核方式為筆試,共368學時。幫助學生掌握良好的語言學習方法,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及跨文化交際能力,為學生順利通過公外俄語四六級考試、進一步學習俄方相關專業課程奠定語言基礎[1]。
本門課程借助超星學習通平臺實現線上線下混合教學。2017級共4個班級,每班25人,均為俄語零起點學生。2班、4班選用混合教學模式。1班、3班選用傳統教學模式。混合教學模式涵蓋課前、課堂、課后及測試等各個教學環節。
(1)課前預習,教師在學習通平臺布置以訓練讀、寫能力為主的“課前預習任務單”,督促學生依據任務單內容進行預習,并在討論區完成以訓練寫、譯能力為主的“自練自測”。
(2)課堂學習,利用較短的時間讓學生接受預習效果檢驗,以考查聽、說、寫能力為主,再次準確掌握本次課學生的學情。講授新知識主要以探究式學習為主,與學生進行較高層次的互動,隨時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適時采用啟發式教學法,激勵學生多思考,使學生能夠以探究的方式自主學習新知識。為了便于學生記筆記,在播放PPT、語音、視頻資料的同時,適時采用投屏,豐富“云黑板”的內容,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在鞏固新知識部分,以小組協作學習為主,進行以訓練聽、說等能力的對話演練,及以訓練寫、譯等能力的造句、翻譯等,學生對照講課內容一起探討、發現共性問題,教師進行講評[2]。
(3)課后復習,學生需要完成學習通平臺的課后習題、語音表述及書面形式的書寫作業等,目的是深化聽、說、讀、寫、譯能力。引導學生延伸思考的能力,在學習通平臺進行專題討論,在學習通的討論區進行留言。此外,在講授新知識點時可以進行錄制,課后學生根據需要可以再觀看錄制內容,對所學新知識加以鞏固。
(4)課業考核,采用全方位、多維度的課業評定方式,考核內容包括課前預習、課中測試、課后作業、專題討論、單元測試、課堂表現、階段性口語測試、期末考試等。考核注重學生的過程性學習,使考核更具信度和效度,達到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終身學習能力的目標[3]。
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的實踐,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可以從學生學習質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的反饋等方面來衡量。
學習質量方面,包括:期末考試成績、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和四級考試通過率。參與混合教學模式實驗的班級在期末考試中名列學年前兩名,平均分高于其他班級5~7分;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得到提升較大,在俄語朗讀比賽、寫作比賽等素質教育活動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績;第四學期公共外語四級考試中,參與實驗的班級成績較高,過級率提高了30%。
自主學習能力方面,通過線上、線下混合式學習,學生的學習動機更明確了,學習目標更明晰了,對學習任務的規劃更細致了,對學習策略的應用更自覺了。
社會實踐反饋方面,第四學期參加省級俄語詩歌大賽志愿者等社會實踐,學生的俄語交際能力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均有較大提高。
綜上所述,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充分發揮了數字技術和共享優質教學資源的優勢,通過學生學習路徑和教師教學路徑的協作實現了課前預習、課堂學習和課后復習3個階段教學活動的高效性,促進了學生聽、說、讀、寫、譯等語言應用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終身學習習慣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