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旭東 楊旭 張興濤
1.國網鄒城市供電公司 山東濟寧 272000
2.濟寧礦業集團有限公司霄云煤礦 山東濟寧 272000
我國用電量面臨著嚴峻的發展形勢,用電量需求逐年升高,因此在配電網自動化的進一步升級迫在眉睫,如果不能展開對電網發展實況的重視,在供電實踐中產生的一些問題則會無限制的被放大,如用電安全、線路效率等。在新發展背景下加強配網自動化的建設,在電力終端環節建立先進、科學的自動化網絡,進一步提升供電質量,確保供電的安全、高效、穩定。
我國傳統對電網電力設備進行維修時主要依靠的還是人工形式,但是我國電力電網有著覆蓋面積廣、電力設備種類多、分布情況復雜等特點,尤其是一些架空電力線路與電纜線路,一旦出現故障,人工檢修的方式需要消耗大量的時間。同時人工檢修受到天氣因素的影響程度比較大,造成人工檢修工作的開展面臨著巨大的困難和挑戰。自動化在配電網中的應用,避免電網出現超負荷運行的情況,降低了電網發生故障的幾率,保障了電網供電的可靠性。通常情況下配電房都是在地下或者半地下,這就對電網的信號產生一定的影響,尤其是一些無線通信設備,一旦信號受到影響,就會造成數據傳輸出現問題。想要解決以上的問題,就要對現有的線路進行改造,通過調整線路的運行方式,增加改造資金的投入,保障各方利益均衡,實現自動化故障檢測,提高自動化設備的應用和普及程度[1]。
配網自動化技術在供電障礙的有效解決、供電質量及電網管理工作方面有極大的推動作用,確保了供電的可靠性。在供電障礙方面,配網自動化系統監測對象存在煩瑣性的特點,如變壓器、變電站出線分段開關、開閉所等具體詳細信息等,一定程度增加了自動化系統的管理難度。在服務質量方面,改進了用戶電表安裝程序,借助網絡技術與供電方案結合,避免了以往無電表不供電的現象,為社會各領域提供了方便的用電服務。電網管理方面,配網自動化建設提高了對電力系統中各綜合狀態的高質量水平管理,以有效的動態化管理,實現設備、用電情況等方面的監控,避免了線路超負荷運轉、線路故障等問題,降低了用電損失。當前配網自動化工作中也存在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方面帶來的問題,自然因素方面,配網多在外露的自然環境中設置,避免不了自然環境的影響,尤其在南方多臺風地區,極易發生桿塔斷裂、線路斷線、樹障引起的接地現象;多雷雨地區有避雷器擊穿、線路跳閘等故障;夏季高溫有線路燒毀現象[1]。
實施10kV 聯絡線建設工程,增加線路互聯互供能力。在供電模式上針對農村放射狀配電網絡,開展10kV 線路柱上開關改造升級工作,對線路上的老舊開關進行改造升級,在大分支線上加裝新型智能開關,并設置重合閘功能,與上級保護和自動裝置相配合,既能消除瞬時故障,又實現對永久故障的隔離,不僅縮小停電范圍,還易于定位故障點。每年定期根據線路負荷變化情況重新調整分段開關定值,最大限度縮小故障停電范圍。
城市配電網自動化建設受到的影響因素比較多,尤其是城市的開發和房地產建設,可能造成電網運行過程出現問題,這就需要我們嚴格的制定配電網自動化建設標準和要求。將配電網自動化建設影響程度降到最低,實時檢測配電網的運行數據參數,配電網操作人員要熟悉和了解電網運行流程,能夠及時的發現配電網可能出現的問題,加大配電網自動化技術的研究力度,結合城市的實際需求,對可能存在的安全隱患進行排除。最后還要結合城市配電網的實際情況,避免出現配電網超負荷運行的情況,對主要設備進行實時檢測,降低日后配電網的維修和保養成本,提高配電網的自動化水平,保障供電的安全、可靠[2]。
目前供電可靠性基礎臺賬數據管理工作已基本符合管理要求,但是仍受日常專業管理、自動采集及數據轉換等技術條件的客觀原因限制,從對自動集成的用戶停電事件完整率分析中可以發現,自動集成完整性尚未達到理想水平,部分不完整的運行數據仍然要依靠人工補錄,占用大量的人力資源,同時由于人工操作的不確定性,給數據完整、準確性和及時性管理帶來較大困擾。因此需要建立停電智能管理平臺,實現對供電可靠性停電事件的實時智能分析,建立停電智能管理平臺的準備工作有2 步。
(1)采集停電事件數據,既包括高壓停電數據,也包括低壓停電數據,相關工作人員對采集到的停電數據進行分析、比對,避免類似原因導致的停電事件重復發生。
(2)計算用戶停電時間,這是提高用電可靠性,減少用戶停電事件的前提和基礎,在該步驟上,南方電網公司的技術和流程較為成熟。在完成采集停電事件數據與計算用戶停電時間等準備工作后,即可開始建立停電智能管理平臺,當某處發生停電事件時,平臺將快速響應停電信息,從而實現對供電可靠性停電事件的實時智能分析[3]。
在完成配網自動化發展和推廣應用的實踐中,基于應用起步時間較短,在使用階段仍不可避免出現較多的隱患。為滿足生產及生活需要,電力行業應明確行業發展的實況,依靠配網自動化,確保供電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減少斷電、停電等故障,進一步強化我國的供電質量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