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巖 鄭璇
南京華電節能環保設備有限公司 江蘇南京 210000
上升管余熱回收系統是通過熱交換將荒煤氣降溫,且在此過程中可以形成1.6MPa-2.5MPa 飽和蒸汽、高溫水或過熱蒸汽,使余熱得到充分的利用。當前絕大多數焦化廠都以循環氨水進行降溫,但這卻不利于荒煤氣余熱的回收和利用,因此應用上升管余熱回收技術,以減少能耗。
上升管余熱回收系統通過干熄焦的除氧水作為汽包給水,汽包中的水經循環泵輸送到上升管中換熱,生成汽水混合物將會送回汽包,再利用汽水分離器,產生1.6MPa-2.5MPa 飽和蒸汽、高溫水,高溫水可用于代替化產區域管式爐系統,飽和蒸汽可并入廠區管網,具體如下。
焦爐上升管余熱回收系統內部,換熱器并聯設計,汽包內產生的高溫飽和水經循環泵輸送至每根上升管,通過選擇合理給水母管、回水母管及各上升管分配支管管徑,并在給水母管與回水母管之間設置差壓監測裝置及調節閥,控制進出母管之間壓差,使高溫飽和水均勻分配至每個上升管,荒煤氣的流向由下至上,與進水形成順流換熱,飽和水被加熱成汽水混合物被送回汽包內后產生飽和汽[1]。
管式爐替代原理(加熱富油,過熱低壓蒸汽):
新建富油換熱器,高溫循環水(204-226℃)與富油進行換熱,使富油溫度自130℃加熱至180℃,并入原系統使用,
原脫苯用的低壓過熱蒸汽,可在焦爐上升管中單設幾臺上升管過熱器,飽和蒸汽由就近低壓管網引入上升管過熱器,低壓飽和汽被加熱到350℃后送至脫苯系統,
化產檢修時,低壓過熱蒸汽放散,短路富油換熱器,使上升管蒸發器的全部熱量用于產飽和汽。
加藥系統:汽包設置加藥口,系統配備加藥裝置,可滿足汽包內水質要求。
放空、放散、放凈等系統:系統最高點設置排氣點,系統上水和啟動時,排去蒸發器內空氣及不凝性氣體;
汽包設置安全閥,供事故狀態泄壓;過熱蒸汽在脫苯區域設置放散閥,確保系統平穩開車運行;
某廠5#、6# 焦爐荒煤氣回收系統的總體運行狀態良好,外部沒有出現腐蝕情況,且蒸汽產量穩定。下面以該廠為例淺談焦爐上升管余熱回收系統的運行。
5#、6# 焦爐 每小時可產蒸汽4.5 噸(替代管式爐后富裕產汽量),如化產檢修,系統熱量全部用于產汽時,可外供0.6MPa蒸汽約17t/h。該廠120 個上升管(其中110 根蒸發器上升管,10 根過熱器上升管)從投運至今,5#、6# 焦爐的焦炭產量為2312000 噸,共計產出0.6 兆帕蒸汽39420 噸(替代管式爐后富裕產汽量)。
該廠在相關項目實施前,荒煤氣進出口的溫差不大,溫降約在10℃左右。隨后該廠開展了余熱回收利用項目,有效應用焦爐上升管余熱回收系統,進口溫度在800-850℃,出口溫度控制在450-480℃。
通過富油換熱器,將190m3/h 富油自130℃加熱至180℃,同時10 根上升管過熱器將4.5t/h 低壓飽和汽(0.6MPa、165℃)過熱至450℃,用于替代原化產管式爐,原管式爐在加熱同等量富油及飽和蒸汽時,需消耗煤氣量為600m3/h,自運行至今,上升管余熱回收系統替代管式爐節約煤氣量約520 萬立方,對于節能減排、環境治理有顯著效果。
循環泵作為整個余熱回收系統的動力輸出和心臟,在系統運行中起至關重要作用,如果循環泵故障,會引發上升管干燒,出現安全事故。為了能夠保證焦爐的安全運作,該系統配備2 臺循環泵,一用一備,故障自動切換,且設置雙電源供電,同時設置泵后總管壓力報警裝置,確保循環泵正常運轉,如出現任何異常情況,系統將會觸發警報。報警后及時檢修、恢復[2]。
該廠所有上升管都處于一種單獨運作的狀態,上升管蒸發器進出口閥門均選用2 道雙密封焊接式截止閥,保證閥門質量,在上升管出水支管頂部設置放空口,便于單根上升管更換檢修。上升管系統對循環水質要求比較高,該廠給水設置反滲透裝置,達到二級除鹽水水質標準,盡量規避汽包、上升管盤管內壁結垢等現象,截止至目前未出現異常現象。
近年來有多家企業進行焦爐荒煤氣余熱回收的試驗研究,上升管結構多為水夾套結構,該結構存在熱應力集中,不能高壓運行,易爆管,壁溫不好控制等弊端,易出現上升管內壁結焦、冒黑煙現象[3]。
該廠通過配置新焦爐上升管余熱回收裝置,其特點:①采用專有盤管復合結構、內筒不承壓,禁絕炭化室進水確保焦爐安全;②換熱器內的固體浴結構技術、強化傳熱技術、阻熱劑控制技術;③換熱器內荒煤氣流通壁面溫度調控技術;④換熱器的耐高溫、抗腐蝕技術;⑤回收系統的均流技術;⑥系統的緊急事故(停水、停電)技術;⑦換熱器的極端工況抗干燒技術;獨特的的隔熱保溫技術;⑧整套余熱回收系統采用集散控制系統(PLC)對裝置進行自動控制,實線系統平穩運行,在業界得到一致認可好評。
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余熱回收系統也在不斷改進,有效應用可以進一步提高經濟效益。因此,在焦爐荒煤氣余熱回收方面,需要對該技術加強關注力度,避免能源浪費等現象,發揮該技術的經濟及社會效益,需要將該技術在焦爐荒煤氣領域進行推廣,為該行業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提高推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