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趙建國
編者按: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策部署,推進交通運輸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服務加快建設交通強國,交通運輸部印發《關于推進交通運輸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問題的意見》(簡稱《意見》)。
10月24日,交通運輸部發布《關于推進交通運輸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問題的意見》。
《意見》明確了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推進交通運輸治理現代化的指導思想、總體目標和重點任務,從建立健全和完善法治、行政管理、市場治理、社會協同共治、基礎設施高質量發展、出行保障、現代物流供應鏈、安全與應急管理、科技創新、綠色發展、開放合作、高素質人才等政策體系以及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等14個方面提出了42項重點任務,形成了新時期行業全面深化改革的總體設計。
《意見》提出了推進交通運輸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體目標是,到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年時,在交通運輸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顯成效;到2025年,交通運輸高質量發展的制度體系基本形成,行業現代治理能力和治理效能明顯提升,有力支撐交通強國建設,服務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和民生改善的作用更加突出;到2035年,行業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基本實現交通運輸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適應基本建成交通強國需要;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全面實現交通運輸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行業制度更加鞏固、優越性充分展現,有力支撐全面建成交通強國,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需要。
“《意見》聚焦推進交通運輸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出了明確的目標和具體的措施,具有很強的指導性、針對性、實用性。”中國市場學會營銷專家委員會秘書長薛旭表示,《意見》核心主旨與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加快建設交通強國”高度一致,相關措施的落實將有力支撐全面建成交通強國。其中對法治建設、現代物流、綠色發展、人才培養及國際合作等方面作出的部署,呈現出一系列新要求、新思路、新舉措。
《意見》提出,建立健全交通運輸法治體系,要健全綜合交通法規體系。堅持法治引領,推動制定《交通運輸法》,加快相應配套法規制修訂;深化交通運輸綜合行政執法改革,深化交通運輸法治政府部門建設。

“汽車及交通行業的發展,離不開相關政策、標準的指引和法律的約束,法治體系的護航作用必不可少。《意見》強調建立健全交通運輸法治體系很有必要。”中國人民大學應用經濟學院教授劉瑞表示,《意見》結合依法治國、“放管服”改革等指導方針,圍繞行業體制機制改革、制度體系完善、政策手段創新、發展模式變革等內容,從法治、行政、市場治理、社會協同等多個維度提出具體要求,并對交通基礎設施高質量發展政策體系的建立健全也提出了具體任務。
《意見》提出,建立健全現代物流供應鏈體系,要加快推進國際物流供應鏈體系建設,健全城鄉物流高效發展機制,創新運輸組織模式。
其中,在城鄉物流高效發展方面,意見提出,要完善城市綠色貨運配送發展機制,鼓勵發展統一配送、集中配送、共同配送等模式,暢通配送服務“最后一公里”;完善縣鄉村農村物流服務體系,建立健全無人機配送等新技術新方式應用推廣機制,推動城鄉物流協同高效發展,服務暢通國內大循環。
“在目前的城鄉物流配送中,打通‘最后一公里’是最需要下工夫的工作。”中國公路學會客車分會專家委員會委員陳世平表示,眼下,城鄉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的“卡脖子”問題越來越凸出,新能源物流車在四五線城市及社區、農村的應用亟待推廣,特別是今年初爆發新冠肺炎疫情后,互聯網消費的進一步興起,無人駕駛車輛、無人機等新技術的嘗試和應用,為打通“最后一公里”難題帶來了新的解決方式。
在創新組織模式方面,意見指出,要推動多式聯運模式,推廣甩掛運輸、高鐵快運,完善網絡貨運平臺等新業態,引導企業建立全程“一次委托”、運單“一單到底”、結算“一次收取”的服務方式,整合零散物流信息資源。
陳世平表示,《意見》中提出的以上內容,都是目前交通運輸治理現代化中存在的短板和弱項之處,有針對性的解決和推進,可以暢通國內大循環,措施具體,意義不凡。
《意見》指出,完善交通運輸綠色發展體系,要全面建立交通運輸資源高效利用制度,健全交通運輸節能減排和污染防治制度,完善交通運輸生態環境保護修復機制。
在節能減排和污染防治方面,意見提出,要推廣交通運輸綠色示范工程以及適用裝備設施的清潔化、低碳化、高效化應用,實施完善道路運輸車輛燃料消耗國家標準體系,優化交通能源結構。還要求研究建立交通環保設施設備建設運行統籌保障制度,健全實施綠色汽車維修制度,完善交通環境污染防治成效公報制度等。
“《意見》的這些內容,與節能減排、發展新能源汽車等國家政策一脈相承。”薛旭說,他進一步表示,強調綠色發展,與《意見》中強調的科技創新也是分不開的,科技創新提出要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強化交通運輸基礎研究及關鍵核心技術、前沿領域技術研發應用,這對于新能源汽車的電池、電機、電控等技術研發創新很具實際意義。《意見》所提出的科技創新,可以看作是綠色發展、推進新能源汽車發展的重要基礎。
在交通運輸治理現代化建設中,高素質的交通運輸人才不可或缺。《意見》明確,要完善高素質交通運輸人才體系,完善交通運輸科技人才培育機制,加強交通運輸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完善交通運輸干部培養選拔機制。
“人才是第一資源,從汽車、交通行業的頂層設計、車輛及道路設計、制造及施工、后續服務等,都離不開人才。”劉瑞表示,特別是當前形勢下,對自動駕駛、智能網聯等先進技術的研發需求逐步提升,國內企業及研發機構對高精尖技術研發人員和高素質人才的需求更為迫切。事實上,目前國內已經逐步重視汽車、交通行業的人才培養,很多高校已成立了汽車學院等,從計算機、機械、芯片等多方面培養掌握多學科知識的綜合素質人才。
對于《意見》中提出的完善交通運輸開放合作體系任務,劉瑞認為,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是基本國策,當前陸路也有很多跨境運輸,因此,《意見》提出完善交通運輸多雙邊合作格局,以及完善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交通互聯互通合作機制,進一步發揮國際道路運輸等相關合作機制的作用,對于加快推進國際運輸便利化有實際價值。而且近年來,中國相關機構參與了國際組織的智能汽車、智能網聯、自動駕駛等標準的制定工作,并且作用日益凸顯,這與《意見》中“積極參與交通運輸全球治理體系建設”要求相符。
“《意見》所提出的要求和作出的部署,目標清晰,任務明確,對于著力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交通運輸制度體系,推進交通運輸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促進交通強國建設都有重要的促進作用。”薛旭認為,認真落實《意見》中的措施,至關重要。
相關鏈接
《意見》以制度建設為主線,在關鍵性、基礎性重大改革上守正創新,推動交通運輸各項制度不斷完善和發展。發揮法治的引領和推動作用,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進交通運輸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進一步發揮社會協同共治作用,推動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交通運輸治理格局。加強系統集成,形成跨領域、網絡化、全流程的現代治理模式,激發交通運輸治理的整體效應。
《意見》圍繞行業體制機制改革、制度體系完善、政策手段創新、發展模式變革等內容,提出了14個方面42項重點任務。一是建立健全交通運輸法治體系。按照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法治與改革是‘鳥之兩翼、車之兩輪’”重要指示要求,落實全面依法治國基本方略。二是對應政府、市場、社會3個治理維度,完善交通運輸行政管理體系、完善交通運輸市場治理體系、完善交通運輸社會協同共治體系。三是對應基礎設施建設、出行服務、貨運物流等3項行業主要職責任務,建立健全交通基礎設施高質量發展政策體系、完善交通出行保障政策體系、建立健全現代物流供應鏈體系。四是對應安全、智慧、綠色、開放4個方面的治理理念和價值導向,完善交通運輸安全與應急管理體系、完善交通運輸科技創新體系、完善交通運輸綠色發展體系、完善交通運輸開放合作體系。五是完善高素質交通運輸人才體系,夯實行業治理現代化基礎保障六是堅持和加強黨對交通運輸治理現代化的領導,落實全面從嚴治黨制度,健全權威高效的制度執行機制。
近年來交通運輸行業取得了重大成就,站在了交通大國的歷史起點上,交通運輸系統將在新時代奮力開啟建設交通強國的新征程,明確基本內涵、總體思路、戰略目標。建設交通強國要構建交通運輸現代治理體系,現代治理體系是交通強國建設的制度基礎。要加快推進行業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積極構建政府、市場、社會等多方共建共治共享的現代治理體系。保障交通運輸業的安全、穩定和健康發展是司法的重要任務,交通運輸業的行業特點、法律法規的部門法特點和法律適用等特點決定了司法的專門性,加之交通運輸業的龐大體系和自成系統特征,使國家有必要在此領域設立專門的司法體系和司法機關。業界認為,目前建立我國交通運輸司法體制的時機已經到來!
建立交通運輸司法體制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系統性
為適應經濟社會發展,消除交通運輸對國民經濟的“瓶頸”制約,交通基礎設施逐年加強,營運里程逐年增加,交通運輸業的系統性日趨明顯,專家呼吁建立“大交通體制”,統一交通管理機構,統一法規、統一政策、統一規劃,促使交通管理從分散走向集中。
面對重要且龐大的交通運輸業,統一的司法保障制度和法律適用標準尚待形成。
交通運輸法律適用的專業性
交通運輸領域法律適用的專業性首先體現在所適用的法律法規具有專業性,屬于法律層面的有:《公路法》、《鐵路法》、《海商法》、《民用航空法》、《港口法》等;屬于行政法規層面的有:《公路管理條例》、《鐵路運輸安全保護條例》等。
交通司法機關的專門化趨勢
在司法機關發展進程中,根據社會和司法工作的需要,設立專門法院、檢察機關從而使司法工作專業化、分工化是一個必然的發展趨勢。在國外早有設立交通司法機關的先例。
例如加拿大根據處理案件性質的不同將法院分為不同種類,如交通法院、小型索賠法院等。在俄羅斯設有交通檢察院,成為其檢查機關的重要組成部分。
各國設立專門司法機關的實踐表明,專門司法機關的設立不但使社會分工的專門化反映到司法領域中來,使司法工作更加專業化,而且為不同類型的案件適用不同的訴訟程序和不同的解決方法提供了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