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新能源汽車是我國從汽車大國邁向汽車強國的必由之路,是應對氣候變化、推動綠色發展的戰略舉措。為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汽車強國,制定新的規劃——《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
《規劃》的主要亮點可以歸納成“四個新”:
一、順應新形勢。當前,新能源汽車融匯新能源、互聯網、人工智能等多種變革性技術,使產品的形態、交通出行模式都發生了深刻變化。發展趨勢由《2012年規劃》的電動化為主拓展到了網聯化和智能化,所以我們現在提倡“三化”;
二、適應新要求。相比《2012年規劃》,這次《規劃》進一步明確了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強化企業在技術路線選擇等方面的主體地位,政府是要更好地發揮在完善標準法規、優化發展環境等方面的作用;
三、明確發展的新方向。在《2012年規劃》“2020年新能源汽車累計產銷量超過500萬輛”目標的基礎上,這次《規劃》提出了“到2025年新能源汽車新車銷售占比要達到車輛總銷售的20%左右”的新目標,以及“2035年我國新能源汽車核心技術要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質量品牌要具備較強的國際競爭力”的遠期目標;
四、提出了發展新路徑。《規劃》從內容上充分體現了自主創新是根本,融合發展是關鍵,開放合作是途徑,延續并深化了《2012年規劃》的“三縱三橫”研發布局。“三縱”是指純電動汽車、插電式混動、燃料電池汽車,“三橫”是指的動力電池與管理系統、驅動電機與電力電子、網聯化與智能化技術,更加注重與國際接軌。在目標的設計上,更多采用一些宏觀描述,在技術路線的選擇上,把選擇權交給了市場和企業。增加了構建新型產業生態,推動新能源汽車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等方面的內容。
充換電基礎設施是新能源汽車發展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環節,也是新能源汽車產業推廣的一個重要支撐。根據統計,截止到今年9月,全國累計建設充電站達到4.2萬座,換電站也達到了525座,各類充電樁達到了142萬個,車樁比約為3.1:1。我國已經建成了全球最大規模的充電網絡,總體上看,相比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的規模,充電設施建設發展仍然還是滿足不了消費者的需求。這就需要加大建設力度,優化結構布局。今后要著力加強與城鄉建設規劃、電網規劃及物業管理等的統籌協調,加快形成適度超前、快充為主、慢充為輔的高速公路和城鄉公共充電網絡,同時要依托“互聯網+”、智慧能源推動實現互聯互通、信息共享與統一結算,來提升服務保障水平,提升用戶的充電體驗,為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營造更好的環境。
眾所周知,一些老舊小區充電樁建設有很大困難,一是不好進入,二是一些地方即使是充電樁可以進去,但是原來的電力設施容量不足,需要擴容,這些都給充電樁充電設施的建設帶來了一定的壓力。不僅如此,有一些消費者或者是居民出于對安全問題的考慮,也對充電樁建設提出了一些異議,這些都需要進一步去解決。
《規劃》中關于加強新能源汽車與電網能量互動,作了明確的部署。對于發揮新能源汽車分布式儲能優勢,降低新能源汽車的用電成本,提高電網調峰調頻和安全應急響應能力具有重要意義。這就需要在實施過程中有關部門要完善標準法規,加快技術和商業模式創新,加強協同配合,加強高循環壽命的動力電池,高性能雙向充放電等技術的攻關,加快V2G接口、車網互動等標準體系的建設,鼓勵有條件的地方探索開展V2G應用示范,來積極推動產業融合創新發展。

充換電基礎設施是新能源汽車發展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環節,也是新能源汽車產業推廣的一個重要支撐。
充電基礎設施是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必要的配套設施,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中央財政從2009年開始對新能源汽車購置給予補貼,在此基礎上,財政部會同有關部門大力支持充電基礎設施建設,主要支持政策有以下兩個方面:一是采取“以獎代補”的方式,支持地方開展充電基礎設施建設。充電基礎設施建設的責任主體是地方和相關企業。為了支持地方加快充電基礎設施建設,中央財政從2014年起對地方開展充電基礎設施建設給予獎勵,獎勵資金由地方統籌安排使用,到目前,中央財政已經累計下達了獎勵資金45億元。二是形成了中央和地方協同推進的發展格局。新能源汽車相關的支持政策一開始主要是支持購置,現在已經逐步調整為中央財政支持購置,地方主要是補貼充電基礎設施的建設和運營,地方原來也有支持購置的相關資金,這些資金現在轉為支持充電基礎設施建設和配套運營服務等。
上述支持政策已經取得了一定成效,到今年9月底,我國充電基礎設施數量已經超過140萬個。但同時也要看到,我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在今年6月底就已經達到417萬輛,現有的充電基礎設施與市場需求相比還有一定差距。
全國乘用車聯席會副秘書長崔東樹表示,此次《規劃》的提出相當務實,對行業發展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尤其是產業“新四化”發展的表述中刪除了“共享化”。此前發布的征求意見稿內容是,汽車產業電動化、網聯化、智能化、共享化正在成為汽車產業的發展潮流和趨勢。崔東樹認為,此次刪除共享化的意義很大。共享化根本不是新能源發展的目標,僅是一種商業模式。而且汽車共享在中短期是不現實的。

此外,在《規劃》中新增了“充換電服務便利性顯著提高”的要求,對充電便利性特別提出強化,對充電和換電模式有更強的指導意義。目前,我國新能源汽車的能源解決方案主要以充電樁充電站為主,未來還要建立基礎設施體系。換電模式依然處于發展的起步階段,但重視程度也在明顯提升。《規劃》中提出相關要求,對新能源汽車的基礎設施建設發展,起到推進作用。
《規劃》中提出的純電動乘用車新車平均電耗降至12.0千瓦時/百公里的目標,較征求意見稿的11千瓦時/百公里提升1度,其意義重大,鼓勵了高端新能源發展。不能簡單用電耗指標約束初步發展的新能源總體產業,而且高端化目前自主表現不錯,應該給更多發展空間。
我國的電動車行業,經歷了兩個階段的發展。2010年之前是從無到有的過程,靠的是863計劃等各種示范性項目;2010年到2020年是從有到優的過程,靠以補貼為主的政策體系保駕護航;到2035年,是從優到成本更低的階段。
在新的《規劃》里,市場化的目標逐漸成為發展的主基調。比如,《規劃》提到的“新能源汽車新車銷售量達到汽車新車銷售總量的20%左右”、“純電動乘用車新車平均電耗降至12.0千瓦時/百公里”、“充換電服務便利性顯著提高”、“動力電池、驅動電機、車用操作系統等關鍵技術取得重大突破”等。
在以往的發展規劃中,往往明確了哪種類型的車能拿到多高的補貼,這引導了企業的造車方向,也通過政策直接引領著行業的發展。此次《規劃》則更加強調了市場化的引導。最近一兩年,新能源車產品開始全面進入產品驅動力時代,很多傳統車廠和造車新勢力都推出了更加符合消費者需求的車型。一旦進入產品驅動力時代,政策指引的作用將發生改變,市場化機制將成為主導。新能源汽車的市場占有率能達到多少,將取決于市場和消費者的需求,而非政策。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執行副理事長與秘書長張進華認為,“未來政策的驅動最終將回歸以市場化為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