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秀娟
(常州市地方志辦公室,江蘇常州213022)
提 要:名鎮名村志的編纂不同于一般鎮村志,需要以發展觀的理念,打通志書文本與鎮村發展現實,把握鄉村發展的歷史邏輯,從“名”與“特”的形成揭示名鎮名村內在發展的路徑,為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全面小康社會建設提供文化滋養和智慧支持,為鎮村建設的路徑、方法和未來社會發展的方向提供借鑒。通過編纂名鎮名村志,可以提升名鎮名村的文化品牌,強化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的保護意識。
2015 年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辦公室啟動了中國名鎮志文化工程,2016 年啟動中國名村志文化工程,同年江蘇省啟動江蘇名鎮名村志編纂工作,2018年《江蘇省地方志工作條例》明確規定“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村,省人民政府批準公布的歷史文化名鎮、名村,應當編纂志書”。由此,名鎮名村志的編纂成為全國和江蘇省地方志工作的重點之一。
名鎮名村志是以體現“名”“特”為主的新型特色志書,不同于以資料存史為主要目的的一般鄉鎮志和村志,有著較為強烈的現實關懷。“編著名鎮名村志,正是對傳統志書體例和表現形式的突破與創新,使區域性地情資料能更好地發揮現實作用。換言之,是使‘故紙堆’迅速融入和助推經濟社會建設,給地域帶來更大的經濟和文化效應”。[1]新時代賦予名鎮名村志編纂具有新的現實意義。也正是基于此,名鎮名村志的編纂需要以發展的思維,與現實的鎮村發展路徑緊密聯系起來,將鎮村本身視作研究對象,把握鄉村發展的歷史邏輯,關注鎮村如何從歷史中走來,形成今天的“名”“特”的獨特性,從鎮村是什么的外在記述轉向對鎮村由何構成以及如何構成的內在探討,揭示名鎮名村內在發展的路徑,總結和提煉名鎮名村建設的實踐經驗和教訓,進而上升到國家層面上的鄉村治理、鄉村發展,為鄉村振興、進行全面小康社會建設提供文化滋養和智慧支持,為鎮村建設的路徑、方法和未來社會發展的方向提供借鑒,從而避免將名鎮名村志編修成為靜止的概覽式介紹。

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孟河鎮
利用地方志的文化載體來記錄鄉鎮(村),記錄新型城鎮化發展和鄉村發展歷程,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化建設對接的重要嘗試,也是提升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文化內涵的重要舉措。進行名鎮名村志編纂,不僅可以將所在鎮、村與其他同類鎮、村進行橫向比較,發現差距,而且可以進一步提升鎮村的“名”“特”品牌效應。
以常州市編纂“江蘇名鎮(村)志”的3個鎮村為例。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孟河鎮,是南北朝時期齊、梁兩朝蕭氏皇族的祖居地,也是名冠天下的“孟河醫派”的發源地。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焦溪村,保存有古宅、古街、古巷、古道、古物、古河、古橋等,具有形制完全、古樸典雅的傳統街巷,以及黃石半墻、南地北風的建筑風格。全國經濟強鎮湖塘鎮,境內的春秋淹城遺址是中國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地面古城池;其經濟發展迅猛,以“織造名鎮”聞名天下,是“蘇南模式”發祥地之一。這3 個鎮村特色鮮明,影響力深遠。
編纂名鎮名村志,無論是突出鎮村原有文化特色構建起來的品牌,還是依據鎮村發展現狀和需求構建出的具有創新形態的品牌,其現實目的都是通過文化的感染力增強鎮村內部居民的榮譽感,通過文化的吸引力增強鎮村外部居民對鎮村的認識和了解,通過文化的包容性和多樣性滿足人們對鎮村不同的訴求和需求。
通過名鎮名村志,在全面分析、研究鎮村文化歷史的同時,可以進一步營造鎮村文化氛圍,成為鎮村發展和升級的關鍵點。像孟河鎮的“孟河醫派”傳承和發揚、焦溪村的古街巷修復、湖塘鎮的織造工業提升等,鎮村通過修志活動成為更加突出的品牌。
同樣,名鎮名村志所呈現的“名”“特”,對這些鎮村的規劃與設計相協調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像《江蘇名鎮志·孟河鎮志》(以下簡稱《孟河鎮志》,《湖塘鎮志》《焦溪村志》同此)以齊梁故里和“孟河醫派”為重點內容;《湖塘鎮志》以春秋淹城、織造名鎮、商貿重鎮為重點內容。可以為鎮制訂發展規劃展示特色和提供充足的背景支撐,重視以特色為導向的各種元素高度關聯的綜合性規劃,從而避免“千鎮一面”。

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焦溪村
名鎮名村志揭示的文化是名鎮名村發展之源,將名鎮名村志投射到現實的鎮村發展中,則名鎮名村的規劃也要注重挖掘文化魅力,形成鎮村品牌。要注重保護歷史和傳統文化,提升完善鎮村精神,形成鎮村文化認同。鎮村規劃設計時,要重視傳承獨特的民俗活動、特色餐飲、民間技藝、民間戲曲等傳統文化類型,保護好文保單位、歷史街區、傳統建筑等物質文化遺存,支持非遺傳承人及非遺文化活動的持續開展。還要注重多元融合,以產業、項目規劃,引導名鎮名村空間規劃的功能組織與布局。以文化特色、生態資源為導向,在空間、風貌、項目、活動、環境等方面進行落實。
2016 年5 月,時任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常務副組長李培林在首屆全國名鎮論壇暨中國名鎮志叢書出版座談會指出:快速發展的當今社會,許多社會文化現象正在消失,名鎮志對這個時代作了翔實客觀的記述,也是文化搶救工程。
編纂名鎮名村志,圍繞名鎮名村的“名”“特”,反映其發展道路并揭示發展規律,是理清家底的過程,也是了解現實中的名鎮名村發展中所存在問題的過程。名鎮名村,本身是一個品牌。品牌競爭的實質是差異化競爭,地域文化品牌構建的實質是提煉出不可替代、不可復制的地域文化特點要素。這個提煉過程也是對鎮村文化提純的過程,繼而進一步落實加強對鎮村的保護。
名鎮名村尤其是歷史文化名鎮名村,是一個人文生態和自然生態高度契合的有機系統。既要保護它的人文生態——包括建筑、服飾、物種、梯田以及歌舞傳說、節慶民俗等非物質文化部分,同時也要保護它的自然生態——包括村落和周邊的山川、河流、森林、地貌等。
歷史文化名鎮名村需要確立歷史與現實相統一的保護觀,“使鄉村運轉起來”,重在其精神價值和觀念價值,重在文化延續和生態發展。名鎮名村志記載傳統村落所承載的文化,包括生產生活等文化內容,傳統村落有形的建筑肌理、景觀空間等,都是無形的思想觀念的外在表現。在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的同時,必須使無形的文化遺產在現實中鮮活起來、傳承下去。像傳統村落的營造技藝以及傳統工藝,其傳續發展直接關系民居建筑的修繕與維護,也為村落長遠發展提供富有特色、具有文化附加值的元素和動力。

湖塘新天地公園
《湖塘鎮志》“特色藝文”類目下設“詩詞選錄”分目,錄有惲南田、趙翼等古代名家的作品;“風土民情”類目下設“家風家訓”分目。《焦溪村志》“精神文明”類目下設“家訓家規”分目和附“鄉規民約”;“詩文書畫”類目下設“美文”分目,錄有古代散文、當代散文、文集萃英。所有這些有利于推動鄉村德治,繼承和發揚古代鄉村治理的優秀傳統,發揮鄉規民約、鄉賢文化的示范引導作用。
名鎮名村志記載了許多老地名。一個長期形成的地名,是該地的符號,是該地所有人情感所系的標志。名鎮名村志所記載的古宅、城墻、書院等,如果僅僅“保存”在志書中,那文化的“道”很可能要走進博物館了,而不是存在于百姓的生活中,所以我們不能放棄保護歷史遺存、古鎮古村古建的責任,要想方設法留住“活”的形態,讓文化的種子、文化的魂魄能沉淀、能夠生長。
名鎮名村志出版,可使該鎮該村更加意識到本區域的優勢文化,呈現“人與鎮(村)”共生、共存、共融、共美的和諧關系,有助于重視鎮村特色文化的保護和發展。
歷史文化名鎮和傳統村落所記載的有關中華民族文化的歷史信息更具鮮活性,是中華民族文明發展史的“實證”,是中華文明淵源有力的“活證”。名鎮名村志梳理了名鎮名村的文化資源,志中記載的地形地貌、山水風光、古村古居、人文歷史、風俗風味等內容,成為融合風貌、文化、旅游等多元要素的新載體,為進一步壯大旅游產業提供條件。旅游不是核心目的,但擁有一定的旅游功能作支撐,名鎮名村才會有生命力。
《孟河鎮志》設置齊梁故里、孟河醫派、名勝古跡、古鎮保護、鎮村建設、中國汽摩配名鎮、非物質文化遺產、風土民情、名鎮名人等板塊;《焦溪村志》設置古村風貌、古村保護、鄉村建設、特產美食、詩文書畫、村落文化、方言風俗、望族宗祠、名村名人、雜記掌故等板塊,均保存古鎮(村)文化的印記和發展脈絡,為這些鎮(村)在“美麗鄉村”建設和世界非遺項目申報中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進而成為旅游項目中醒目的亮點。
2017年底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傳承發展提升農耕文明,走鄉村文化興盛之路。編纂名鎮名村志,讓我們更進一步意識到:只有注重對地域文化的挖掘與傳承,將文化元素植入鎮村風貌建設的各個方面,指引建筑、街區、空間、環境等多維度的風貌建設,才能形成具有文化底蘊的特色風貌,增強文化認同感,同時促進特色旅游發展。開放的文化旅游循環中,文化和旅游是主體,但非唯一的存在,也要重視經濟、社會、生態等一系列社會要素的有機結合。
梁漱溟曾提出:“鄉村建設,實非建設鄉村,而意在整個中國社會之建設,實乃吾民族社會重建一新組織構造之運動。”[2]同樣,當下編纂的名鎮名村志在資料存史的基礎上,更要意在整個中國鄉村文化傳承與保護,以名鎮名村的典型樣本指示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的成功發展路徑,為鄉村治理和全面小康社會建設提供文化智力支持。名鎮名村志需要在選題更精準、表達更精準、對接更精準上下功夫,保證志脈與地脈、人脈、文脈、史脈相通,增強供給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靈活性,以優質文化產品供給贏得受眾、贏得口碑、贏得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