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志宏
(宿遷市政協,江蘇宿遷223800)

大運河風光
從2006 年開始,江蘇啟動了第二輪市縣志編修。相對于江蘇省其他設區市的二輪續修志或斷代志而言,1996 年新組建的地級宿遷市,則是要編出一部貫通古今的創修志書。雖然可以是“略古詳今”,但依然必須“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得一字虛”。披寒閱暑,數易其稿,《宿遷市志》終成全璧。冷板凳捂出了熱文章,“志者,記也”,好文共賞。導覽窺豹,所志者何?
宿遷在哪里?如果用中國版圖作紙,把黃河、淮河、長江寫成三橫,把其間的運河寫作一豎,那么“王”字中間再加上一“點”,就“玉”成了你心中的“宿遷”。
宿遷有多大?轄三縣兩區地域面積8555 平方公里,是新加坡的13.84 倍。大于全世界198個國家中的49個國家。
宿遷有多久?宿遷建立地級市24 年,建宿遷縣1200 年,建宿預縣1600 年,建下相城2200 年,建鐘吾國2700 年,建徐國3100 年。萬北新石器人類遺址距今約7000 年,下草灣更新世人類遺址距今約5 萬年。洋洋大觀5 萬年的歷史,承載了厚重的歷史文化。漫漫星空5 萬年的日月輪回,積淀了燦爛的人類文明。
這是一部有“文化”的志書。這部志書記載的史前文化有下草灣、松林莊、萬北遺址;邦國文化有徐國、鐘吾國、犰猶國、泗水國;英雄文化有伍子胥(明清宿遷縣志均載宿遷縣北挑溝崖為伍員、伍子胥故里)、項羽、魯肅、魏勝、楊泗洪、朱瑞;科技文化有沈括(沈括曾任沭陽縣主簿治理沭水)、張相文;詩歌文化有倪瑞璇、袁枚、李映庚、劉清韻;戰爭文化有孫龐斗智的馬陵道、呂布轅門射戟的先射臺、薛仁貴征東的七十二井、黃巢起義屯兵的黃巢湖、陳毅指揮的宿北大戰舊戰場;宗教文化有律宗的佛學院、禪宗凈一法師剃度皈依的南大寺;酒文化有從醉猿起步的“雙溝”“洋河”“虞美人”“乾隆下江南”;水文化有洪澤湖、駱馬湖、大運河、古黃河;“三農”文化有新中國三代領導筆耕的沂濤批示、淮北大寨縣、“春到上塘”;創新文化有四輪驅動的耿車經驗,還有宿遷史學人秉筆直書的教育改革和醫療改革。
《宿遷市志》通過綱目安排,重點記述了這其中被稱之為宿遷三張名片的運河、名酒和項羽。
運河。舟楫所向,先長安后北京,宿遷都是必經之地。虞夏貢道,浮于淮泗。漢之漕粟,從山東以西,歲百余萬石。曹魏時高閭駐兵淮南,修渠以通漕運。隋大業初年,疏通濟渠,西通河洛,南達江淮。地處泗洪的汴水就是古通濟渠,唐代改名為廣濟渠。當時是江船不入汴,汴船不入河,水道并非暢通。宋代疏浚河渠三道,汴河、廣濟河、惠民河、江南的貢糧是自江入淮、自淮入汴、自汴入河、自河入渭。此前運河是東南、西北走向,終點是洛陽、開封。“泗水流、汴水流,流到瓜洲古渡頭。”至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永樂九年(1411)二月,開挖山東會通河,連接黃河故道。東南漕艘,皆由江入淮,沿黃河,經清河(淮陰)、桃源(泗陽)、宿遷、邳州至徐州城東北入泗水,以達山東,北上抵京。明嘉靖十八年(1539)和嘉靖二十八年,日本僧人博多藤和矢田等人兩次由浙江寧波登陸沿運河北上到北京。在策彥周良撰寫的《入明記》中,就記載了嘉靖十八年十二月二十六日起第一次經(泗陽的)桃園驛到(宿遷的)鐘吾驛,看了項王廟、項羽祠,品嘗了“味招云外三山客,香引蓬萊八洞仙”的宿遷美酒。這條航道,十年間他們走了兩次,每次均有記載,并收入到《宿遷縣志》,為研究運河文化提供了寶貴資料。清康熙年間,黃河屢次泛濫。康熙二十六年(1687),總河靳輔自張莊運口引駱馬湖水鑿渠,由遙縷二壩之內歷宿遷、桃源、清河三縣,至清口對岸仲家莊出口,共180 里,是為中河即現在的運河。運河無論是東西走向,或南北走向,宿遷作為轉折點,坐擁河泗,左右逢源。更為難得的是,古汴河、古泗水、今運河,從古至今的三條運河要道都在獨特區位的宿遷境內保存完好。憑此,大運河宿遷段得以躋身世界文化遺產。
名酒。宿遷是自然酒起源的地方。這里出土1800萬年前的雙溝醉猿和5 萬年前的下草灣人,無不使宿遷這塊古老而又芬芳的土地散發著令人回味悠長的酒香。宿遷是酒都,大大小小的釀酒廠,星羅棋布地散落在全市各個城鄉。宿遷是中國白酒之都,每一縷空氣中都懸凝著酒味,每一塊泥土里都飽含著酒香。芬芳的天,香醇的地,人們走進宿遷就走進了酒的城堡、酒的故鄉、酒的懷抱、酒的海洋。明代宋應星《天工開物·酒母》載:“凡燕、齊黃酒曲藥,多從淮郡造成,載于周東北市”。今宿遷市泗洪縣的臨淮鎮就屬于淮郡范圍。曲為酒之母,曲藥是用來發酵催生酒的關鍵原料。早在商周時期,宿遷地區的釀酒技藝已經成熟,并成為酒曲的生產和貿易中心。20 世紀80 年代初,貼近洋河地區的梅花鎮趙莊村周文化遺存中就曾出土過陶鬲、罐、簋、盆、缽、豆等大量酒器。酒是農耕產物,泗洪縣重崗鄉出土的西漢(公元前206 年—公元8年)時期的“農耕圖”畫像石,被確認為我國已發現反映漢代農業耕作技術最早的漢畫像石之一。這些發現,無不印證著宿遷地區的釀酒淵源。宿遷酒業興盛于明、清時代,據《泗虹合志》記載:清乾隆年間,古泗州的年收稅銀中,曲銀占三分之一。至今宿遷境內多處仍然保存有明、清時期的窖池和貯酒器。1949年后,各縣在古釀酒作坊的遺址上建起了地方國營酒廠,在繼承傳統的宿酒釀造技藝的同時,不斷加入新技術、新工藝,使企業不斷發展壯大。洋河大曲和雙溝大曲相繼進入中國名酒行列,兩家企業強強聯合,現已經合并成立蘇酒集團,成為中國名優白酒行業唯一擁有兩個中國馳名商標品牌的企業。“茅五洋”標志著宿酒闖入中國白酒前三甲。宿遷已經被列入江蘇省和國家釀酒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地。
項羽和項羽文化。《史記》載,項羽(前232—前202),本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蘇宿遷)人。祖父景燕是楚國大將,楚由南楚、東楚拓疆以至西楚,燕因軍功在今河南項城有封地,指地為姓,故景燕又稱項燕。項氏東遷在今宿遷有了孫輩項羽。楚國滅亡之后,項氏家族慘遭屠殺,十歲的項羽和弟弟項莊隨叔父項梁開始了流亡生涯。秦二世元年(前209),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項羽隨叔父項梁在吳中(今浙江湖州)刺殺太守殷通舉兵響應,率江東子弟八千起兵反秦。“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是司馬遷在《史記》中記的,記誰的?沒說。應該是末代楚王負芻在臨終之時發出的誓言。哪三戶?《項羽本紀》里沒有寫。但是楚國有屈、景、昭三大家族,即所謂的“三戶”。古宿遷在“篳路藍縷、以啟山林”開創楚文化的基礎上,孕育了“破釜沉舟、革故鼎新、誠實守信”的項羽文化。《宿遷市志》恪守志與史的界限,忠實記錄,不評不議。沒有展開論述項羽和虞姬肇始的英雄美人文化,盡管它影響了后世幾千年的文藝創作,但它對項羽文化的誠實守信給出了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的規定。

項王故里

洋河酒廠酒窖
江 蘇 省 宿 遷 市 位 于 北 緯33°8'-34°25',東 經117°56'-119°10'。農歷十一月十五夜,在這里可見“月當頭”的稀奇天象。子夜時分,大地月光普照,有一刻鐘的光景,月亮是垂直地懸在頭頂上的,立竿無影!即使是很深的井里,也能見到月亮的倒影。“頭上有明月,腳下無蔭影”“人生幾見月當頭”的美景恰在“子夜”的零點。舊志民俗篇記載,這一天,大小酒店貼上對聯:“萬事不如杯在手,一生幾見月當頭。”人們為觀賞這一奇景,大家小戶都做消寒會。精致酒肴,慢酌長談,喝酒、賞月、消寒,等待這一時刻的到來,俗稱“喝月當頭酒”。喝酒時,豎一竹竿在窗外,使與地面垂直,以觀賞月到中天、竹竿影子漸漸消失的奇觀。宿遷人賦予了“月當頭”以社會屬性。八月十五是“中秋”,十一月十五是“中冬”。此時秋實入倉,秋種完成,準備過年。長工該結算工資,手藝人該盤點收入,生意伙伴該結算分賬,私塾先生該閉館給學生寒假,在外的游子該整裝登船歸鄉,農工士商都進入了本年度的“結算期”。“和諧”與“誠信”凸顯為結算期的關鍵詞。“和諧”有酒,“萬事不如杯在手”;“誠信”拜月,“一生幾見月當頭”,此時大家都無隱無私。以至淳至樸民風民俗孕育的項羽文化之誠實守信,也催生了當代的宿遷文明二十條,引起了巨大的社會反響,更呼喚導引出2.0 版本。人類社會,從生物界“優勝劣汰、弱肉強食、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叢林法則,走向社會學的平等、自由、民主、法治的文明社會,契約精神引領世界走向人類文明。無隱無私,坦誠相見。時來天地皆同力,誠信應始“月當頭”。社會呼喚誠信,也呼喚傳統文化的回歸。
“治天下以史為鏡,治郡國以志為鑒。”《宿遷市志》述、記、志、傳等體裁完備,編、章、節、目層次分明。恢弘巨制483萬字,記載厚重的歷史文化。此文意在導讀,一斑難窺全豹,原著當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