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吉兵
山東省德州運河經濟開發區抬頭寺鎮人民政府 山東德州 253500
在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大背景下,我國糧食供給壓力不斷增加,糧食安全已成為社會熱議話題之一。為最大限度地滿足人們的生產生活需求,應加大小麥種植技術的完善力度,全面落實病蟲害防治工作,力求在提升小麥產量的基礎上優化其品質,促進我國小麥生產作業有效、有序地實施。加強對小麥病蟲害防治措施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小麥種植過程中不僅存在蟲害,還存在病害,且在不同的生長期,其病蟲害的種類也會有所不同。處于播種期的小麥易受地下蟲害、根腐病、全蝕病等病蟲害的侵擾;處于苗期的小麥易受白粉病、地下蟲害、灰飛虱、全蝕病、紋枯病的侵擾;處于返青拔節期的小麥易受條銹病、紅蜘蛛的侵擾;小麥拔節孕穗關鍵階段常會出現條銹病、白粉病、麥蚜、紅蜘蛛等病蟲害;抽穗揚花期的小麥是多種病蟲為害高峰期,主要病蟲害為小麥條銹病、赤霉病、麥穗蚜、白粉病、吸漿蟲等[1]。
在小麥病蟲害防治工作開展過程中,有關病蟲害防治技術人員需要編制出系統、可行的小麥病蟲害防控工作方案。基于規避處于小麥生長中后期階段會產生十分顯著的病蟲害問題的目的,進行播種小麥以前,需要做足準備,并加以科學處理和安排。具體而言:第一,保證栽種的土壤區域是合理的。在選取小麥種植土壤的過程中,需要考慮到小麥病蟲害防治工作開展方面的因素。選用小麥種植地區域的時候,應該規避長期栽種小麥的情況,并編制出合理的小麥輪作管理機制,保證土壤當中的有機質含量足夠,并且便于排灌,擁有更厚的耕作層,提供給小麥更好的生長環境。第二,保證整地施肥的合理性。在播種小麥前,需要做好土地的深翻處理工作,借助此種方式,使土壤內存在的病原菌、越冬害蟲均被翻出來,然后借助太陽光全部殺滅,降低小麥田間的病蟲害基數,提供給小麥后續的生長最佳的環境。通常來說,需要深翻土壤22-30cm。對于那些耕作層很淺的情況,應該保持每3 年實施1 次深松處理的頻率。除此之外,應該加大對施肥工作的管理力度,始終堅持有機肥當作主導,而化肥當作輔助,配合完成施肥工作任務,使氮肥的施入量符合相關要求,并且適當撒施磷肥和鉀肥。
小麥在播種期間,特別容易滋生一些病蟲害的問題,比如根腐爛、出現地下害蟲等等,這些都是需要及時控制的,在選小麥種子的時候,要選一些品種質量高的小麥,這樣能有效地減少小麥滋生病蟲害的概率,在小麥播種的時候,可以將小麥的種子和藥劑進行混合、攪拌,然后再將小麥進行播種,藥劑的使用并不是一兩種或者多種殺菌殺毒的混合物,而是一些能夠有效殺菌,藥效能夠長時間持久的,這樣能有效防止小麥滋生病蟲害,提高小麥自身的免疫力,還能阻止病蟲害在種子與種子之間相互傳播。這項技術已經被很多小麥種植地所采用的,其效果非常明顯[2]。
春季是小麥種植的返青期,也是受病蟲害侵蝕的高發階段。返青期的小麥在生長過程中,由于受到氣候變化、晝夜溫差大、降雨量多以及自身抵抗能力弱等影響,很容易遭受到病蟲害的危害,加之春季又是害蟲的繁殖期,也容易受到紅蜘蛛、吸漿蟲的侵襲,因此,需要農業工作人員加強對小麥病蟲害的監測,做到及時防治,以防止病蟲害大面積爆發帶來的嚴重損失。針對返青期小麥免疫力弱的特點,農戶可以采用科學的技術手段,通過實地考察,結合作物現階段生長的實際情況,分析其發病原因,合理使用藥劑,利用農業噴灑技術將殺菌劑和殺蟲劑混合使用,對小麥種植地進行全面的噴灑,確保種植范圍內的麥苗都接受藥物的殺菌。同時,種植人員還可以用鋤頭等工具對麥田做翻土處理,提高土壤的抗病蟲能力,進一步降低作物在返青期受到病蟲害入侵的危害,減少種植者的損失。
防銹病和白粉病也是小麥容易產生的病菌,主要生長在小麥的抽穗期和孕花期,其特點是出現的周期較長,需要長時間持續地關注,一旦當病蟲害出現的時候,就需要用一些藥物進行防治,最好選擇禾果利,這樣能有效幫助小麥病蟲害的防治,促使小麥進一步更好生長[3]。
灌溉期防治是預防小麥受病蟲害影響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的小麥容易受到降水量和土壤水分的影響,出現麥穗蚜、白粉病、銹病等癥狀,而合理的灌溉技術對于小麥預防病癥及生長至關重要。農業工作人員應根據小麥需水量的實際情況,對作物進行合理的灌溉,確保小麥充分吸收水分,以此減少小麥在灌溉期的病蟲害發生頻率。灌溉時期是小麥的成熟期,也是病癥的高發期,因此,種植者需要格外注意對小麥的防護工作,適當采取綜合措施,將殺菌劑和配合殺蟲藥物搭配使用,采取先進的灌溉技術進行大規模的全面噴灑,以此防止病害的進一步擴大。針對這一時期的小麥產生的病蟲害等現象,種植者可以使用適量的濕粉劑進行防治,對于小麥的白粉病和蟲害銹都能起到較好的防治效果。在對小麥進行藥物噴灑時,種植者應注重對藥劑的使用量,避免因藥劑過少,對病蟲害的防治無效果,也要注意因攝入的藥劑過多造成麥葉以及根系受損,破壞土壤結構等問題。
農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近年來,我國有關部門相繼頒發了相關政策等鼓勵發展農業經濟,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農業生產技能的提升。優化小麥種植技術方法,加強生物、化學、物理等防治技術手段的應用,是保證小麥健康生長的重要基礎,可為小麥健康生長保駕護航,最終達到高產、穩產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