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春
南通市交通建設咨詢監理有限公司 江蘇南通 226000
要想富先修路,隨著交通產業突飛猛進,路橋施工已日趨頻繁,道路橋過渡段頻現的路基路面沉降、跳車等問題,除了降低路橋使用性能,也會威脅行車安全。對此,必須分析原因、優化設計、強化施工過程技術管理,加強路橋過渡段的沉降控制,首先應是嚴格按規范執行工程施工標準的基礎上,確定引發非正常沉降的誘因,再進一步制定針對性措施[1]。
平整度問題是道路橋梁過渡段路基路面施工技術管理中比較常見的一項問題,平整度不達標,車輛行駛過程中感到明顯顛簸感,駕駛的操控難度也會增加,從目前實際情況看,好多平整度并沒有達到預期標準,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一是未嚴格按照施工標準壓實,通車后,在荷載作用下路基會發生嚴重變形,發生差異性沉降,造成路面不平順;二是質量監管不到位,不注重細節質量控制,如:路面材料整平不到位、攤鋪機操作不當等影響了路面的平整度[2]。
施工過程中,過渡段因其位置特殊,壓路機難以碾壓到位,使路基路面填料不易壓實,導致部分填土出現下沉。
過渡段填筑前,如果不對基底進行處理或基底處理不到位,在日后填筑路堤重力作用下,會產生較大變形,尤其是軟弱地基處理不好變形會更大。
除加強施工過程技術控制,施工材料選擇極為重要,目前有些施工單位出于施工成本考慮,選用填料不符要求,導致路基路面強度不足或出現裂縫、沉陷等質量問題[3]。
目前道路橋梁過渡段路基路面大都在橋梁施工完后進行,過渡段一般多集中填筑,有的一天填筑多層,幾乎沒有靜置和趨于穩定的時間,導致后期出現較大沉降變形。
施工技術管理工作滯后也是造成過渡段沉降的常見原因,包括:施工方案、技術交底、測量、試驗等,目前部分施工企業重進度、重效益、輕技術、輕質量還是普遍存在的,加強施工技術管理,確保道路橋梁過渡段施工質量刻不容緩。
正確處理好地基對減少沉降、控制橋頭跳車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軟土地基一直以來是公路橋梁建設的主要危害之一,處理不好輕則引起橋梁建成后橋頭跳車,重則會因橋臺樁受過大側土壓力發生扭曲、破壞。軟土地基處理方法有:換土法、土工合成材料處置、壓漿法、粉噴樁法、塑料排水板、固化劑法等,具體根據現場實際情況科學確定,如:較淺、土質很差采取換土法,較深常用粉噴樁、塑料排水板等[4]。
水分的滲透浸泡,也是降低過渡段路基路面質量,導致沉降、斷裂等事故問題的主要因素。因此,相關人員還應立足實際,對建設區域的地下水分布特點、自然雨水聚集量進行全面了解,并據此進行路基、邊坡等部位排水溝、截水溝、排水管的針對性設置。采取科學的排水措施,可有效降低道路橋梁路基路面的積水和徑流等級,從而將水分對路基路面的侵襲影響控制在可接受范圍內。
實踐證明,合理安排施工計劃,遵循 “早開工,工期長一點” 原則,對過渡段進行預壓,對減少橋頭跳車效果明顯。當土方填筑至設計標高后,立即進行橋頭過渡段預壓,預壓分等載預壓和超載預壓,具體根據地基土質、填高等綜合確定,預壓材料為土方,預壓土方高度通常為1-2m,預壓范圍50m 左右,預壓土方壓實度85% 以上,預壓周期一般為6 個月,當然為了趕進度經論證批準,可采用在原超、等載預壓基礎上再加高一定預壓土方(按高程計),使預壓段加速沉降,以縮短預壓周期。通過預先設置的沉降觀測板進行沉降觀測,通常在連續2 個月沉降速率小于5mm/ 月時視為達到穩定標準可卸載進行上一層鋪筑,當然有工后沉降量要求的還要從其要求。
路橋連接處設置橋頭搭板,可使在柔性路堤產生的較大沉降逐漸過渡到剛性橋臺上,可有效減少由于不均勻沉降引起的橋頭跳車,尤其在軟土地層[5]。搭板的一端擱置在橋臺背上,搭板與橋臺通過錨筋相連,并在搭板與橋臺接縫處填入瀝青瑪蹄脂防止水分滲入,搭板的另一端擱置在引道路基上。搭板長度設計應根據路基的容許工后沉降值計算確定,中橋、小橋一般5-8m,大橋一般8-12m。
公路橋梁過渡段施工質量一直以來都是一個關注的話題,為有效防治與治理橋頭跳車,降低其損害程度和安全隱患,相關部門和人員還需進一步加強對該路段施工過程的重視與技術提升,加強各環節質量控制,以減少過渡段不均勻沉降,從而減輕或避免橋頭跳車現象,提高人們行車交通安全性與舒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