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朝輝
東營科技職業學院 山東東營 257000
石油化工的廢氣來源和石油煉油以及化工生產緊密相關。第一,根據石油化學屬性的復雜程度與多樣性,其在煉制階段會產生很多,同時類型多樣的廢氣。在這之中,比較有代表性的廢氣來源就是燃燒煙氣與含硫廢氣、氧化瀝青尾氣與臭氣等。第二,化工原料生產階段,廢氣的出現大部分是以加熱裝置與裂解設備燃燒煙氣為核心,該污染物多數是二氧化硫與一氧化碳等。工業加工帶來的廢氣也是不可以忽視的,比如烯烴與甲醇、乙醇與烷烴等[1]。
根據這部分化合物成分展開分類與分析,關鍵是:含硫化合物、含氮化合物以及有機化合物。在這里面,含硫化合物的核心成分為二氧化硫與硫化氫構成,這幾種化合物在空氣里面累積至某種程度以后會構成酸雨,如此一來便會危害到人體健康。于大氣中的二氧化硫來源使因為部分礦物燃料燃燒導致的,而硫化氫的來源多數來源于煉油等行業,以石油化工來說,其生產階段由上至下均會帶來一些硫化氫等物質,從而污染大氣。有機化合物的核心構成部分就是碳氫化合物,比方說,芳香烴與烷烴等,除此以外還有部分含硫化合物。這部分有機化合物來自于石油化工常生產過程,污染源有刺激性氣味,會影響到人體器官帶來毒害,且具備致癌物質。廢氣里面的含氮化合物成本為一氧化氮與氮氧化物,其多半是因為煤炭與石油制品燃燒所導致的,并且可能來自于硝酸與炸藥制作過程。含碳物質完全燃燒以及不完全氧化均會帶來一氧化碳,例如汽車尾氣、石油化工生產過程中的催化裂化中帶來的煙氣等均有很多一氧化碳。
石油化工的廢氣處理技術通常是物理技術、生物技術與化學技術。以下就對這些廢氣處理技術進行具體分析與論述:
物理處理技術乃石油化工的廢氣處理技術中的核心處理技術之一,這種處理技術的主要處理方式為:第一,物理吸附方式,第二是物理過濾方式。其中,物理吸附方式關鍵是經過加入適量的活性炭對具備刺激性的化學物質展開強力吸附。而在吸附方式處理中使用活性炭關鍵在于活性炭有著多種優點,如活性炭擁有吸附面積大的特征,有很強的再生性,同時還有著十分突出的脫臭能力。正是因為這些優點在進行吸附處理的時候,一般使用活性炭方法展開處理。吸附處理方式還存在著一些限制,關鍵是處理顆粒度小的廢氣污染物[2]。
現階段,比較先進同時常常使用的處理廢氣的方式就是生物處理技術。在現代社會發展過程中,生物處理技術關鍵是采取微生物具備的分解特性展開石油化工行業廢氣處理。微生物廢氣處理環節中,該種處理技術一開始來自于廢水處理的過程,通過長期發展已經變得越來越成熟了,在廢氣污染物處理階段獲得了廣泛運用。于廢氣微生物方式的過程中存在著兩種方法,第一是針對不溶于水的提起使用水中細菌處理方法,相反地,則使用空氣細菌處理方法。
運用化學處理技術進行石油化工的廢氣處理,關鍵的應用技術就是催化方式。在處理環節中可以通過催化氧化方式,接觸催化方式與光化學催化方式。在選取催化劑的過程中,需要采用金屬催化劑與非金屬催化劑這兩種類型的催化劑。在化學處理技術的階段,需要運用放電分解方式處理廢氣。作為常見化學處理技術,放電分解方式的原理就是借助放電過程中的高壓展開非熱平衡離子破壞廢氣里面的碳元素。經過化學置換法把污染物里面的有害氣體轉變為不具危害性的化合物。
石油化工的廢氣處理技術未來發展必然無法脫離了專業人才與資金保障。伴隨國家對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視,還有石油化工企業在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下一定會面臨各種挑戰,所以,將來的石油化工企業應當持續增加對研發的投資,從而保證處理設備可以和時代共同進步。除此以外,足夠的資金乃處理設備與環境的最佳保障,不單單是這樣,石油化工的廢氣處理也應當關注人才培養,且把人才培養當成重要戰略長時間有效落實下去。
由于中國建設節約型社會的持續深入,資源對可持續發展來說很重要。所以,石油化工公司在廢氣處理技術研發階段,應當嚴格遵守循環經濟思維,保證處理和回收并重。不僅要實現對廢氣的科學處理,還可以回收變廢為寶的工業材料。處理和回收同步是未來石油化工企業技術開發的關鍵課題[3]。
石油化工的廢氣處理技術應改變重心與思維,力求把廢氣污染物排放在空氣中就處理好,如此不但可以提高處理成效,還可以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再者,現階段石油化工企業使用廢氣處理技術單一,進而造成處理過程較為復雜,同時效果并不佳。所以將來的廢氣處理技術發展應當強化對處理程序的優化整合,充分表現對處理成效的優化。如此不僅可以降低成本投資,還能夠減少處理時間。最后,創新廢氣處理技術,雖現階段的物理與化學等處理技術在各自處理領域均有很大的優勢,可是其都有著不一樣的限制,所以尋找多樣化的處理技術是必然的。
綜上所言,石油化工行業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并且和人們生活緊密相關。可是石油化工行業生產過程中不能夠避免會排放一些危害性的廢氣污染物,與此同時處理工作復雜,效果不佳。所以,增加對廢氣處理技術的研究是很重要的事情。此次經過相關處理技術的分析,可以促使石油化工行業廢氣處理技術構成新的認知動向,從而獲得重大突破且實現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