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潘
(文安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河北 廊坊 065800)
在大體積混凝土配合比設計階段,應該全面考慮工程項目施工要求,盡量降低混凝土原材料產生的熱量,從而能夠有效降低大體積混凝土絕對溫升,避免澆筑過程出現內外溫差過大的情況。例如,普通硅酸鹽水泥水化反應速度快,早期強度高,在澆筑到立柱高位時,有利于減少混凝土對模板的壓力,該水泥后期強度高,適用于制作高強度混凝土。但普通硅酸鹽水泥水化熱較大,不符合大體積混凝土溫控的要求。為了有效減小混凝土產生的熱量,可在混凝土中大量使用粒化高爐礦渣粉作為摻合料,該摻合料可產生與水泥相似的強度,且產生熱量大大減少。另外,使用礦渣粉可使混凝土的和易性提高,有利于泵送澆筑,可使混凝土初凝時間延長,有利于高溫條件下的運輸,可使混凝土的耐久性顯著提高。混凝土中的粗骨料用的是20mm 和10mm 粒徑的石子,小粒徑的石子確保混凝土可以均勻地在高密度鋼筋之間澆筑。在細骨料保證含泥量≤1%的前提下,提高細骨料的質量,盡可能選擇平均粒徑較大的中、粗砂拌制混凝土,與細砂拌制混凝土相比,用水量能降低約10%,在水泥用量適當減少的同時,對混凝土溫升降低十分顯著,進而緩解混凝土收縮的問題。
按照現場實際的施工要求,對攪拌機的規格以及數量進行確定,同時派專業人員做好設備參數的調整,加水試運行,使得其內部能夠濕潤,繼而根據配合比要求進行原材料的施加,對攪拌時間合理確定,在確保其攪拌均勻后才可以運輸,并且在實際的運輸當中盡可能的將溫度和水分合理控制,還需要做好覆蓋工作。混凝土在實際的泵送前需要對其坍落度、和易性等進行檢驗,確保其不會產生離析的情況,如果混凝土質量不符合要求,在施工當中禁止使用。
在具體施工過程中,為了有效擴大大體積混凝土結構的散熱面、方便后續的振搗操作,一般使用分層澆筑的方式,也可以依據項目現場情況,選用推移式的澆筑方式。在澆筑過程中,應注意施工縫的設置問題,同時還要保證澆筑的施工順序滿足相關的工藝標準,并將混凝土分層攤鋪厚度控制在允許范圍內。大體積混凝土的澆筑操作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例如澆筑時間、澆筑效率等等。具體來說,在混凝土鋪設時,應將其鋪設厚度控制在600mm 以內;在振搗時,應充分把握不同型號及種類振搗裝置的性能特征,并依據澆筑要求選取合適的振搗裝置;在管理方面,應對大體積混凝土的澆筑實施全面管理,嚴格控制各層混凝土的澆筑時間間隔,同時應依據具體情況選用合適施工工藝以及澆筑設施,還應不斷積累經驗并學習新型施工技術,同時還應完善施工現場的考核以及評價體系。
后澆帶施工技術在大體積混凝土施工中多有應用,可較好預防內部應力作用下的裂縫產生,可促進混凝土質量提升。考慮到溫度應力是導致大體積混凝土裂縫的主因,通過有效分割,可較大程度限制溫度應力。通過采取分段設置混凝土結構的方法,需注意各分段長度控制,還可以輔以施工縫設置,這樣能夠實現溫度應力的全面限制,有效避免溫度裂縫。雖然后續澆筑也會產生溫差效應,但溫差應力要遠小于混凝土抗拉強度,不利于溫度裂縫產生,后澆帶施工可有效保證大體積混凝土質量。后澆帶施工應注意間距的設置,要滿足混凝土設計要求,而且對后澆帶施工時間也有限制,通常不應小于40d。
在大體積混凝土裂縫控制中,必須要采取的措施是溫度控制,工作人員利用減少水化熱,降低因為水化熱導致的溫度裂縫。主要策略是降低混凝土內部的水泥用量,采用水化熱不高的水泥種類,比如:礦渣水泥等等。并且需要對混凝土攪拌技術進行改進,將外加劑加入到混凝土中。就大體積混凝土施工來講,對冷卻水管進行埋設時,插進冷水水管,運用冷水進行流動,將混凝土內部結構剩下的熱量都釋放掉,降低內部和外部的溫度差,減少混凝土內應力。
在展開大體積混凝土施工時,分層澆筑的使用是較為普遍的,在對此種技術予以實際應用時,必須要第凝固時間點、凝固程度予以重點關注,這當中,關鍵點是凝固時間。在后期,混凝土的表面是會發生變形的,這樣一來,整體質量必然會受到一定程度影響,若想保證質量達到標準要求,必須要再次展開振搗,保證表層是十分平整的,表面水分也能夠得到過濾,出現氣泡、裂縫的概率能夠將之最低。在對大體積混凝土進行養護時,時間的控制一定要切實做到位,通常是在澆筑結束后10h 開始展開養護工作,持續時間應該達到4 周。
隨著建筑業的日益更新,國家對于建筑工程的要求也日益嚴格。大體積混凝土結構作為建筑工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施工質量密切關系著建筑的整體施工水準。當大體積混凝土結構產生開裂等病害時,會嚴重干擾構件正常發揮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