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娜娜
(山東省東營市實驗幼兒園 山東 東營 257091)
1.1 幼兒期是學習語言、形成口語的關鍵時期。孩子好模仿,敢講敢說,喜歡與人交往,如若幼兒學語言的最佳年齡期受到了方言的影響,形成方言語音、語感的原型定式,很難矯正。我們大班一幼兒中班之前跟隨爺爺奶奶在膠東地區長大,入園后,他與大家很難交流,因為膠東口音與普通話的差別很大,所以他不愿說話,性格也變得內向起來,經過近一年半的普通話練習,個別發音還是膠東方言語調。
1.2 學說普通話有利于識字和閱讀,為孩子入學后掌握書面語言、理解字義打下基礎。普通話學習中形成良好的語感,也有利于今后的外語學習。幼兒期的口語訓練會讓他們掌握一批詞匯,對字的音、形、意形成統一聯系認識,促進辨音能力形成,有利于孩子的自主學習。
1.3 防止語音上出現根本性的錯誤,避免口語交流中產生誤會。
2.1 方言是一種情緒。許多從小在方言區長大的家長認為“它”能最真、最切地表達情感。加之很多家長擔心自己的語法和發音不夠標準對孩子會有不好的影響,平時便用方言交流,幼兒直接模仿,影響了幼兒的普通話學習。部分家長表示不是沒有意識到,而是自身條件還不夠。正如明明一例,幼兒期給幼兒創設一種什么樣的語言環境,幼兒就會形成什么樣的語言。家長用方言與幼兒交流,幼兒便用與之相應的語言(方言)回應。
2.2 方言是一種情結。筆者對東營市境內的六所幼兒園進行了隨機調查。結果顯示,勝利油田兩所幼兒園的60名家長中,有53名家長平時用普通話與孩子交流;東營市區兩所幼兒園的60名家長中有39名家長平時用普通話與孩子交流;縣區兩所幼兒園的60名家長中平時用普通話與孩子交流的僅有11名。與之對應的調查結果顯示,油田的幼兒普通話水平高于東營市區的幼兒,東營市區的幼兒又大大高于縣區的幼兒。由此可見,家長講普通話的習慣直接影響到孩子的普通話水平。筆者深入調查的一班級中,全班20名幼兒平舌音、翹舌音混淆的有8人,舌根音、舌尖音混淆的有4人,長此以往,必然阻礙了口語表達能力的發展。
2.3 在普通話教學中要克服方言的不利影響就要從根本上了解方言。方言,又稱地方話,一般定義為“方言是它存在的區域內各個不同區域的實際存在形式。”比如說山東方言就是漢語在山東的存在形式。例如:在筆者對東營市區幼兒園所做的調查中有趣的發現,不但普通話與方言有區別,方言與方言之間也有區別。
3.1 家長和教師共建一個自由、寬松的純普通話語境。《綱要》提出:要為幼兒創設一個想說、敢說、喜歡說、有機會說、并能得到積極應答環境。普通話的學習也應如此,成人的態度要親切,自然,堅持用普通話與幼兒交流,多用鼓勵表揚的方法,讓幼兒敞開胸懷勇敢地說。
3.2 成人要加強自己的語言修養,注意語言的示范作用。孩子好模仿,愿意與人交流,成人應因勢利導,用普通話和孩子交流,而這就要求成人本身要有較高的普通話水平。可以通過聽故事、說繞口令、看有益的動畫片、看圖書等方法,擴展幼兒的生活空間,豐富生活內容,擴大眼界。例如:在講故事中反復練習“樹葉”“教師”等難懂的翹舌音。
3.3 做好普通話矯正工作。
(1)教師的正確示范:教師要用正式的普通話與幼兒交談,做到說話完整,把正確的發音清晰的講給幼兒,語速要慢,以便幼兒模仿。
(2)提供練習發音的機會,并對個別不正確的發音和不到位的音進行重復訓練,從發音部位、發音口形、語感到語義都應找出弊病、解釋清楚。如:上述例子中的“廚”和“醋”的發音中——ch和c的區別,二聲和四聲的區別等等。
(3)在一日生活中隨機糾正,培養辨音能力。
(4)家長積極配合,讓幼兒在園形成的良好語言習慣得到鞏固。
因為幼兒的語言帶有家庭主要成員的語言特征,教師應主動與家長聯系,使父母了解到自身的語言特點,首先舍棄方言中難懂的、過時的和粗俗的成分,逐漸的改正和進步。
綜上所述,幼兒普通話學習最重要的是為幼兒創造語言環境,只要幼兒能分辨出這是方言,那是普通話,了解到這兩種“話”有不同的發音體系,并區別開來,掌握了發音規律,方言不難克服。
普通話和方言作為不同文化的兩種載體,是可以并存的,推廣普通話,并非事限制幼兒在任何環境都講這一種“話”,要讓他們學會區分方言和普通話,其實,方言是不用教的,更無需保護,孩子生活在什么樣的方言區會潛移默化受到影響。有關研究表明,四歲兒童語言的發展基本結束,言語發展機制已經按照本族或本地區語言習慣開始穩定,所以成人要堅持講普通話。掌握了兩種話的基本特點,有利于幼兒增強雙語感,為將來的外語學習打下基礎。
從幼兒的長遠發展看,需要學校、家庭和社會多方努力,尤其是家長要逐步加強語言修養,堅持講普通話,克服方言的影響,凈化和純潔我們的民族語言,讓普通話為孩子的成長架起一座絢麗的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