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花芳
廣饒縣農業農村局 山東東營 257300
農業是我國重要經濟形態之一。農業是以生態環境為條件基礎而延伸出來的,因此如果生態環境遭到了破壞,那么農業的生態系統就會失去作用,使農業經濟遭受重創。對此農業生態經濟保護必然會成為農業發展的重中之重。為了生態經濟的健康發展和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二者必須進行結合和統一。因此,在當前市場經濟發展的背景下,從生態經濟的角度去分析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戰略途徑具有現實意義。
我國國土面積幅員遼闊,自然條件復雜多樣,區域差異也非常顯著。長期以來,確切來說在改革開放之前,我國農業生產都是以粗放的小農作業為主,人們也缺少農業生態環境保護意識。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經濟迅速發展,農業現代化水平也不斷提高。與此同時,全球經濟形勢愈加緊密,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已經無法滿足時代發展需要,我們必須要與時俱進,建立良性循環的農業發展體系。為此,我國政府提出了生態經濟發展要求,要求各地區因地制宜,對農業經濟方式作出調整,積極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以發展生態農業,提高農業經濟整體水平。在農業生態要求下,各地要改變單一的種植結構,調整生產模式,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積極宣傳生態農業知識,減少農業生產對生態環境的破壞,這不僅可以改善農業生態系統潛在的不良狀況,加快農業經濟轉型步伐,建設健康環保的農業產業新家園。還有利于提高農業生產水平,增加農業經濟效益。所以,在中央政府帶領下,各級政府要結合生態經濟發展要求,構建生態經濟新模式,以實現農業經濟轉型目標,為我國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1]。
我國的經濟主體仍然是農業經濟,但是我國的工業發展已經達到了中后期,其經濟效益已經具備了扶持農業生產的能力。對此,當前階段的工作的重心可以將大力發展農業經濟資源,改為技術引流和市場培育,以此優化農業生態環境,實現勞動力轉移,進而促進農業市場的積極轉型。首先,我國可以提高農業生產的工業化處理。一般情況下,農業生產并非只有農作物的種植,還包括了動物飼料、植物肥料、植物營養液和低毒害農藥等等,對此就可以實現提高工業化生產,加強工業化建設,為廣大農民用戶提供便捷的服務。其次,提高農村農業生產化標準,可以有效地節約成本,節約土地資源。
隨著我國農業生產逐漸集約化和科學化,農業生產管理需要更多的復合型人才,這些人才可以將自己所學到的知識應用至農業生產與農業經營管理中,能夠將知識轉變為生產力。必須明確認識到,我國作為農業大國,卻對農業生產知識性要求不高,這導致我國農業生產管理核心競爭力不足,農業經濟管理形式存在自主性與主觀性,生產過程中對生態環境造成了較大的影響,這讓農業經濟管理與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因此,新形勢下要想進一步推動農業經濟管理科學化發展,就必須重視農業生產人才的培養,通過高校培養大量的優質人才,重點以經濟學、社會學、農業生產知識及管理學等學科知識為主,將農業經濟管理上升至科學化和系統化的管理體系,以此提升農業經濟管理效率與質量。可以預見,農業高素質、綜合性人才勢必會成為促進和實現農業經濟管理科學發展的生力軍,這讓農業經濟管理人才培養顯得更加的急迫且必要。
優化農業生產結構需要先對當地的地形發展和生產優勢進行充分的了解,并在此基礎上結合實際市場需求,對農業生產結構做出相應的調整。此外,要從產品的生產、加工和貯存等過程出發,形成集齊全過程為一體的一體化生產線。針對一些的特色化的農業開發區域,探索創新生產管理模式,鼓勵農業龍頭企業參與到農業生產鏈條中來,建立“公司+基地+農戶”生產模式,大力發展無公害綠色產品,創建特色品牌。通過對農業廢棄物進行深加工,構建創新特色產業鏈。在銷售上,要積極構建從生產方到經銷商的直銷渠道,保證農民的經銷活動能夠嚴格按照企業訂單內容開展,以此保證農產品的適銷通道,打造成熟的經銷鏈。
我國的惠農惠民政策不斷完善,但是,由于宣傳教育不到位,許多農民對農業科技、生態農業的認識都相對不足。要想扭轉這種局面,必須要重視政策宣傳,積極開展技術教育和思想教育工作。所以,各地政府要抓住農閑之際,組織宣傳隊深入基層開展農業生態環保宣傳工作,借助圖文并茂的方式,利用手機短信、微信、廣播和網站等媒介,通過發放宣傳掛圖、宣傳冊等手段,向群眾宣傳生態農業理念,使群眾認識到濫用農藥化肥、亂扔垃圾的壞處,讓他們了解秸稈綜合利用、環境整治的重要意義,使環保理念深入人心,這樣增強群眾的環保意識,可以為農業生態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2]。
首先,政府要積極支持、鼓勵和引導農民組建合作經營組織,并進行法律知識宣傳講座,讓其可以運用法律的武器來維護自身權益。其次,引導企業參與到農業生產當中,組建現代農業企業,給予企業一定的政策補貼,這樣也可以加速農業轉型。最后,要完善相應的福利體系,在保證農業經濟發展的同時,社會服務體系也可以同時進步,最大限度的保證農民的經濟財產不受損失。此外,在實行農業生產形勢轉變的過程中,也要加強對農業生產的培訓教育,這樣才能夠使農民意識到改變農業生產形式帶來的經濟效益[3]。
新形勢下農業經濟管理科學化發展的重要性日益凸顯,我國針對“三農”問題提出了多項戰略政策,旨在改變農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實現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這是我國農業經濟走向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是推動實現小康社會的必要舉措,必須始終堅持和貫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