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松
中國航天空氣動力技術研究院彩虹無人機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 100074
在我國,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已經實行了二十多年,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大量企業獲取了認證證書,質量管理體系的實施有力地提高了企業產品質量及市場競爭力,然而有的依然在體系運行上依然存在走形式、應付審核的行為,體系運行并未達到預期效果,即便是獲證多年的大企業,也存在體系運行水平難以持續提升的狀況,怎樣持續改進質量管理體系,確保認證工作的價值,是現階段我們重點探究的問題。
持續改進,則是一種強化滿足要求能力的一種循環活動,是一種螺旋上升的PDCA 循環活動,注重持續則是PDCA 循環后又開始新的一輪 “PDCA”,不斷循環,永無止境[1]。簡而言之,持續改進,則是為了能夠實現質量目標與要求,組織不遺余力地提高組織有效性的一種過程,其中“持續”則是對過程的改進要穩步推進,持續改進體現了消費者增長需求和期望并保證質量管理系統動態發展。持續改進的對象為效率與質量,而質量改進包括產品質量、過程及質量管理體系的效率與有效性的提升,其不只是局限于已經發現或潛在的 “不合格” 實施改進和預防的方法,針對 “合格” 方面也存在改進的機遇,因外部環境的不斷改變,技術日益成熟,消費者需求不斷升華,滿足需求的能力也隨之提高,據此需求進行系列持續改進活動,進而不斷提高質量,獲取更多的市場份額。
生產企業可按照外部環境及企業實際情況制定總質量目標,作為企業存在依賴追求的目的,每年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分解[2]。確定的質量目標必須是科學合理的,且可測量的,然后把粘度總目標逐級分解到每一個部門頭上,并定期測量與檢查各種質量目標實施情況,進而實現持續改進目標:其一,堅持AMART 原則,制定科學合理的目標值。科學合理的質量目標,則是企業在當前基礎上通過一定時間的努力便可實現的目標,目標值不得過高,也不得過低,避免出現不符合實際的 “假目標”。其二,確定可量化的指標和相對應的測算方法[3]。但是不得一味地強調定量指標,而忽視了定性內容,應基于不斷變化的外部環境及時調整目標;其三,制定目標應做到難易適中、分解合理、方向一致;其四,在實施質量目標的過程中,應結合管理評審,尋找質量目標的改進機會和變更需要。
生產企業質量體系管理持續改進中,高素質內審員隊伍尤為關鍵[4]。企業應挑選業務技能強的管理和技術人員參與內審培訓活動,獲取內審員資格。在企業審核中,如果企業領導和部門負責人親自參與其中,其質量體系運行便會真正落到實處并不斷優化。如果企業選派剛剛畢業的大學生或主管內勤人員作為內審員,企業質量體系運行效果較差,兩張皮的情況較為常見。因此,內審員素質水平直接關系到了質量體系持續改進效果。另外,條件允許的企業應采取滾動審核的方式,針對重點部門應增加審核次數。在管理評審活動中,首先,各部門所上報的材料必須真實,且反映了體系運行中存在的問題,深入、細致地分析內外部環境、質量水平、顧客期望和企業在體系運行中存在的問題,并總結出改進措施,這不僅可持續改進質量體系運行過程,而且還能夠改進產品質量,優化質量體系運行,促使其更好地使用社會環境、市場環境、自身環境的變化,進而提高質量體系的活性。
開展持續改進,生產企業應注重收集原始數據,并采用科學合理的數據分析方法[5]。在收集數據時,首先,應規范過程記錄的管理與監控。在企業生產過程中,制定科學合理的管理考核制度,真正做到及時、準確地記錄;其次,企業應積極完善基礎管理設施,保證監視與測量裝置資源的完整性,以此來提高原始記錄的準確性、完整性;企業積極拓展消費者信息收集渠道,及時、全面獲取消費者反饋信息。在數據分析工具運用時,可采取統計技術或其他方法。其一,明確需要數據分析的場合[6]。基于實際情況,抓住重點,廣泛收集與整理數據;其二,靈活運用科學合理的方法與工具,如因果圖、排列圖、控制圖、直方圖等,實現 “用數據說話”,通過對產品質量和過程績效與質量目標的對比,對改進機會進行準確識別;其三,數據分析并不是單純的為了分析而分析,應同有關管理方法與管理相結合,對數據進行深入分析,進而確保分析結果的實效性。數據收集工作與統計分析一樣重要,只要確保原始數據的完整性,并采用科學合理的統計分析方法,數據統計分析輸出才能夠為管理者決策提供可靠依據,進而持續改進質量管理體系。
持續改進是質量改進的進一步升華,是促進質量管理不斷前進的助推。在制定質量目標、加強質量統計工作、認真做好內審和管理評審,可有力地促進質量管理體系的持續改進,進而提高生產與管理質量,且降低成本。只有注重持續改進,堅持持續改進,才能夠確保質量管理體系充分發揮其價值,才可獲取消費者持續的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