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春平
江西省贛州市大余縣財政局 江西贛州 341500
在以往的經濟模式中,對自然資源的大幅度開采,對城市經濟具有短期增長的效果,但是長期的過度開采會造成資源的枯竭,并且具有不可再生性。生態環境的逐漸惡化,會導致資源枯竭型城市的形成。因此,基于這一情況,政府需要進行相應的工作支持,制定相應的政策,并且予以大量的資金支持,以此對城市中的生態平衡予以促進。政府給予資金支持的方式主要是進行更加有效的財政稅收,對這一方面的工作予以重視,通過自身的行為帶動社會各界予以回應,促進城市化進程的加快。
進行生態重建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這一工作的開展主要是針對自然資源過度開采造成的環境破壞,并且予以有效的環境保護以及治理。通過對自然環境開采以及利用,對城市短期效益予以增加,但是長期下去,經濟效益以及資源都會受到較大的影響,并且自然資源是無法使用金錢予以衡量的。生態環境遭到破壞之后,進行補償的措施并不具備多樣化,因此,基于這一情況,需要政府進行相應的財政以及稅收政策調整,在實施過程中進行強調,在生態重建時,需要進行相應的環境治理,并且積極制定相應的環境治理政策,對生態破壞現狀予以緩解[1]。
在現階段使用的資源中,大部分資源屬于不可再生資源,因此在開采使用之后,短時間內并不會實現再生,資源的過度開采會對城市經濟效益以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造成較為嚴重的影響。因此,在對資源進行利用過程中,需要秉持可持續發展原則,政府可以積極發揮自身的能力,制定相應的政策,對生態環境保護的合理性予以落實,以此形式,對生態環境重建的項目引進投資。
政府的首要任務是將生態城市重建項目劃分到此癌癥預算中,通過這一方式,可以對環境保護、治理以及擴建或者是重建項目進行資金安排,并且在實際投資過程中,需要對各項資源建設以及監督項目予以重視,加大投資力度。對財政的投入方式以及結構進行相應的調整,對公共財產的價值進行充分發揮,實現生態建設以及環境保護的有效引導。政府在這一過程中的作用是對資金進行引導,對股權收益計劃進行引導,進行投資補助等手段實施,促進社會資本進入到生態建設項目中,以此對生態建設以及環保項目予以推動。政府可以結合實際情況,對多元化的投資以及融資機制渠道進行拓展,積極鼓勵不同的資金進入生態建設中。
在我國的國家預算中,財政環保投入并不包括在內,因此其實施過程中并不方便計算,并且監督上也存在弊端,在預算比例中也難以予以保證。因此,針對這一情況,可以對國家財政預算的項目進行相應的調整,其中涵蓋環境保護支出項目,在這一項目之下細分出新建項目中防治污染項目。生態環境保護投資以及環境管理能力投資建設等相關項目,通過法律加持,對支出的額度以及增長幅度進行規定,以此保證國家在環保問題上的宏觀調控。
現階段使用的資源稅,其設計理念與可持續發展模式并公布適合,因此其對生態環境重建并不產生相應的積極作用。資源稅的使用應該在和諧社會的構建下,站在整體角度進行重新定位,通過生態環境建設的考慮,對外部性進行補償,之后還應包括后代獲得資源能力,損失之后的補償,這一方式對可持續發展觀可以予以深刻體現。
針對現階段,我國現階段使用的財政稅收體制中并不包含生態稅,對生態城市重建具有一定程度的負作用,因此在對生態城市重建過程中,需要實施生態稅制,首先可以將現行的稅收形式相關管理逐漸納入至征稅范圍之內,并且結合實際的環境保護情況,逐漸建立生態稅。其可以細化為環境污染稅以及水污染稅,前者的創設主要針對資源型城市環保資金較為不足的情況下,進行相應的排污征稅;后者主要是針對直接或者是間接對廢氣污染物予以排放,造成水體的污染,針對這類活動進行從量征收。
現階段,我國實施的財政稅收制度對一些資源豐富,但經濟貧瘠的城市具有消極作用,這一體制的實施具有不徹底性,其只是分稅制一種框架,具有不規范性。因此,通過對我國發展情況進行分析,需要對其相應的完善和改進,對分稅制的原則進行更加有效的體現。通過體制的改進以及創新,對資源型城市生態重建予以促進[2]。
實施有效的財政政策,對資源型生態城市重建項目加大投入資金,并且在我國財政預算中保留相應的份額,并且針對這一情況,創設相應的重建資金。稅收政策中可以進行相應生態稅、環境稅等方式對生態城市重建予以推動,通過財政以及稅收政策實施,對現階段的城市資源枯竭情況予以緩解。目前,我國城市經濟發展模式正在逐漸轉變,對資源的使用逐漸降低,因此,實施相適應的財政以及稅收政策對生態環境具有積極作用,促進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提高社會整體生態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