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干品白菊花(或杭菊)、冬桑葉各10克,開水沖泡幾分鐘后,將菊桑茶水先濾出,后兌入蜂蜜20克飲服,每日可代茶頻飲服。本品具有清肝明目、降壓調脂作用。
四川成都 李偉
成都中醫藥大學副研究員蒲昭和點評:
桑菊茶有觀之碧綠,聞之清香撲鼻,飲之沁人心脾之特點。飲品中之菊花、桑葉,都有清熱涼血、清肝明目功效。研究證明,菊花不僅能抗菌,還有降壓、擴張冠狀動脈等作用,對血脂異常、高血壓及動脈硬化都有良好的防治效果。桑葉祛風清熱、清肝明目、養陰潤燥,是治外感風熱、目赤、頭痛等的良藥。蜂蜜有潤肺、益胃、潤腸功效。三物合用,有清肝明目、益肺健脾、解毒通便之效,既能增強體質、預防感冒,還對高血壓、血脂異常、便秘等癥有一定防治效果。本飲品也可桑、菊用煎煮后,取藥液300毫升,調適量蜂蜜,分2次服完。如咽干口渴明顯者,本茶可加麥冬6克(切碎)一同煎(泡)服。
另外,桑菊茶煎煮后,趁熱熏蒸雙眼(需防燙傷),還可緩解眼目干澀、目痛,并對結膜炎、過敏性眼炎、眼瞼濕疹等也有一定療效。
提示:來源于民間的驗方、偏方數不勝數,很多人自行應用,有用對了的,也有用錯了的。“我來薦方”就是本刊為讀者搭建的這樣一個溝通交流的平臺,并請專家評點指導。由于每個人的體質各不相同,不同的人患上同一種疾病,用藥也可能差異很大。因此,我們不主張讀者自行用藥,最好在醫生的指導下對證、安全地應用。
取白鴨1只(約1500克),粳米50克。鴨子宰殺,去毛及內臟,洗凈,加水適量,用慢火熬燉至熟(鴨肉可適當食用),留湯、去油待用。每次取1升左右鴨湯放入鍋內,再入粳米,煮開后以小火煮熟(粥未熟可適量加水)即可食用。每日1次,連吃5~7天。
四川達州 楊靜
成都中醫藥大學副研究員蒲昭和點評:
中醫認為,肺炎會使肺、脾、腎等臟腑功能受損,尤其傷肺氣、耗津液。康復期對癥選擇食療,緩慢調補肺氣、滋養陰液,可增強體質和免疫力。
本食療方,白鴨肉性味甘、寒,擅長“滋五臟之陰,清虛勞之熱”,它既能清熱解毒、滋陰降火,又可化虛痰、止咳嗽。古代醫家認為,白鴨燉食,主療水氣、脹滿浮腫、小便澀少等疾。研究發現,白鴨藥用價值較高,食用對身體虛弱、病后體虛、水腫等,都有較好的調理和治療效果。粳米有補中益氣、健脾養胃功效。白鴨湯煮粥食用,可以起到益氣補虛、滋陰養胃的作用,肺炎康復期或久病體虛患者,如果屬脾腎陰虛導致的虛勞骨蒸、咳嗽,或咯血等,服用上方最為合適。另外,本方對營養不良性水腫、不明原因低熱、煩躁失眠,以及由于陰虛引起的發熱、咳嗽少痰(或帶血絲)、口干咽燥、盜汗者,也有不錯的療效。
白芷10克,甘草15克,肉桂5克。上藥一同放入保溫杯中,沖入沸水150毫升,燜泡20分鐘,每劑浸泡2次,早晚各服1次,每日1劑,一般連服3劑。對虛寒胃痛,進食生冷則疼痛加劇患者有效。
四川彭州 胡佑志
成都中醫藥大學副研究員蒲昭和點評:
虛寒胃痛是指脾胃陽氣虛衰,過食生冷或寒邪引起陰寒凝滯胃腑的證候,主要表現為:胃脘隱痛,遇寒加重,得溫痛減,嘔吐清涎,口淡喜熱飲等。中藥治療重在溫陽暖胃。
肉桂性大熱,具有溫腎助陽、引火歸原、散寒止痛等功效,主治陽痿、宮冷、心腹冷痛、虛寒吐瀉等。研究表明,肉桂提取物能抑制胃酸的分泌,滋養胃黏膜,促進炎癥愈合。白芷味辛性溫,主要有發表祛風、消腫止痛等功效,主治外感頭痛、牙痛、鼻淵等。《滇南本草》曾載:白芷能“止胃冷腹痛寒痛”。臨床應用發現,白芷芳香通竅,能溫中化濁,既可治消化性潰瘍、胃炎之胃痛,又能止急慢性腸炎、盆腔炎、闌尾炎所致的腹痛。甘草補脾益氣、緩急止痛,治脾胃虛弱、乏力、脘腹急疼痛等。三味合用,可起到溫陽祛寒、抗炎止痛之效,本方用于虛寒胃痛(常見于慢性胃炎、胃潰瘍等),當有較佳效果。不過,上方中白芷劑量宜大(可用30克或以上),其效果方能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