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永洋 張福星 劉昭暉 黃耘
甲狀腺結節作為常見的內分泌疾病,其發生與甲狀腺退行性變、自身免疫及炎癥等多種因素有關,其中良性結節約占90%[1]。體積較大的良性甲狀腺結節將壓迫患者食管、器官及血管,影響患者頭頸部血供,導致患者呼吸困難,且部分良性甲狀腺結節存在一定的惡變風險。既往良性甲狀腺結節的治療以手術切除為主,但易誘發甲狀腺功能異常減低等并發癥[2-3]。近年來微創治療技術日益發展,超聲引導下微波消融術在臨床逐漸應用,具有定位精準及創傷小等優點[4-5]。鑒于此,本研究將觀察超聲引導下微波消融與手術切除對良性甲狀腺結節患者炎性應激反應及甲狀腺功能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8 年1 月-2019 年4 月本院治療的良性甲狀腺結節患者82 例。(1)納入標準:①良性甲狀腺結節經超聲、甲狀腺激素水平及病理穿刺活檢檢查確診;②精神狀態良好。(2)排除標準:①存在慢性炎癥反應;②存在神經內分泌腺系統腫瘤、垂體瘤等疾病;③存在手術切除及微波消融術治療禁忌證;④肝、腎功能不全或存在心、肺衰竭。按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1 例。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研究獲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手術切除治療,氣管插管全麻,取弧形切口于胸骨切跡上緣,長40~60 mm,逐層切開皮膚,將頸闊肌鈍性分離,上、下分別至喉結、胸鎖關節,于前正中線將舌骨下群肌切開,甲狀腺暴露后,針對雙側結節病變將甲狀腺全部切除,單側結節病變將患側甲狀腺腺葉、峽部切除,止血后縫合。觀察組采用超聲引導下微波消融術治療,局部浸潤麻醉,通過超聲探查,以對結節具體部位進行探查,并明確進針位置、深度及角度,成功進入結節內部后,針對伴有囊性結節者,將囊液抽出,設置消融功率30 W,遵循多面、多點反復消融原則,經超聲探查證實消融完全后結束手術。
1.3 觀察指標 (1)觀察比較兩組手術前后炎性應激反應,術前、術后12 h 采集兩組空腹肘靜脈血,通過酶聯免疫吸附法測定腫瘤壞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 介 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檢測試劑盒由上海瑞齊生物有限公司提供。(2)比較兩組手術前后甲狀腺功能,術前、術后3 個月采集兩組空腹肘靜脈血,通過全自動生化分析儀(DXI800 型,美國貝克曼庫爾特公司提供)測定促甲狀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游離三碘甲腺原氨酸(free triiodothyronine,FT3)、總甲狀腺素(total thyroxine,TT4)水平。(3)觀察比較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術后隨訪12 個月,統計甲狀腺功能減退、飲水嗆咳、呼吸困難等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2.0 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觀察組女28 例,男13 例;年齡27~75 歲,平均(41.19±4.67)歲;結節直徑1.13~4.05 cm,平均(2.56±0.48)cm;單側結節17 例,雙側結節24 例。對照組女26 例,男15 例;年齡25~76 歲,平均(41.24±4.71)歲;結節直徑1.15~4.05 cm,平均(2.61±0.44)cm;單側結節19 例,雙側結節22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2 兩組手術前后TNF-α、IL-6 水平比較 術前,兩組TNF-α、IL-6 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觀察組TNF-α、IL-6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前后TNF-α、IL-6水平比較[ng/L,()]

表1 兩組手術前后TNF-α、IL-6水平比較[ng/L,()]
*與術前比較,P<0.05。
2.3 兩組手術前后TSH、FT3、TT4水平比較 術前,兩組TSH、FT3、TT4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觀察組TSH 水平低于對照組,FT3、TT4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4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4.88%,低于對照組的19.5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100,P=0.043),見表3。
表2 兩組手術前后TSH、FT3、TT4水平比較()

表2 兩組手術前后TSH、FT3、TT4水平比較()
*與術前比較,P<0.05。

表3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例(%)
甲狀腺結節作為常見甲狀腺疾病,多數為良性增生或膠性結節,但由于其存在潛在惡變可能性且將形成壓迫、過量激素作用,臨床多主張盡早實施有效治療。手術切除甲狀腺結節操作簡便,治療技術較為成熟,但手術治療創傷大且術后并發癥較多,易造成甲狀腺功能減退,且手術切除治療中患者頸部瘢痕明顯,易對患者美觀造成影響,無法滿足該類患者尤其是年輕女性患者治療需求[6-8]。
超聲引導下微波消融術作為微創治療技術,消融電極可于超聲引導下置入靶組織內,利用電磁波發射的方式促使微波能量產生,并可轉化為熱能,進而于高溫下導致靶組織凝固性壞死,發揮治療的目的[9-10]。同時微波消融術治療中經超聲定位、觀察,作用范圍高度集中,可避免電流傳導干擾,且不受組織結構、成分及靶向組織血流灌注的影響,能夠良好地控制其組織損毀范圍,減輕對正常組織的損傷,降低相關并發癥[11-13]。經研究發現,手術應激與機體神經內分泌系統及免疫系統有關,而采用手術治療后將激活血管內皮細胞、中性粒細胞,釋放TNF-α、IL-6 等大量炎癥因子[14-15]。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觀察組TNF-α、IL-6、TSH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與手術切除治療相比,超聲引導下微波消融術治療良性甲狀腺結節能夠減輕炎性應激反應,避免過度的應激反應。同時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FT3、TT4水平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黃小平等[16]、王樂華等[17]研究結果較為相似。提示手術切除治療過程中可能導致患者多數甲狀腺組織被切除,甚至切除整個甲狀腺,術后易出現甲狀腺激素紊亂現象。而于超聲引導下微波消融術治療能夠采用超聲實施監測,進而降低消融對周圍其他組織的影響,減輕甲狀腺功能損傷,有利于穩定甲狀腺功能,減少甲狀腺減退及不足風險,減少術后相關并發癥[18-20]。
綜上所述,超聲引導下微波消融術是治療良性甲狀腺結節較為安全有效的術式,能夠減輕炎性應激反應,且對甲狀腺功能影響小,有利于減少術后并發癥,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