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波
鎮安縣移民扶貧搬遷開發投資有限公司 陜西鎮安 711500
全面實施績效管理是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建立現代財政制度的重要內容,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內在要求。新修訂實施的《預算法實施條例》對進一步加強績效管理等做出了規定,健全了預算績效管理制度、構建了全方位預算績效管理格局,強化了預算績效管理監督和約束。本文以我縣陜南避災生態移民搬遷項目為例,對如何做好的績效評價進行了探索[1]。
通過開展陜南避災生態移民搬遷項目的績效評價,進一步整合各類資金和資源,優化支出結構,提高資金使用效益。掌握陜南避災生態移民搬遷實施情況,分析政策績效和改進完善制度措施,從而提升我縣移民搬遷整體管理水平,確保我縣陜南移民搬遷重大民生工程順利實施。
陜南避災生態移民搬遷項目績效評價工作,堅持 “實事求是、客觀公正、綜合考評” 的原則。把階段性考核與年度考核相結合,定量考核與定性考核相結合,各級管理監督部門考評審計與社會公眾評議相結合,較全面準確地反映避災生態移民搬遷工作成效。
2018 年度避災生態移民搬遷績效評價工作,設定了 “資金籌措及使用、項目建設管理、移民搬遷安置、社會效益” 4 個一級指標,含12 個二級指標和19 個三級指標,總分值100 分。
資金籌措及使用:包括資金籌措、資金管理、資金使用3 個二級指標,共9 個分項指標,評價分值35 分。項目建設管理:包括工程建設、項目管理2個二級指標,共6個分項指標,評價分值20分。移民搬遷安置:包括移民安置、制度保障2 個二級指標,共4 個分項指標,評價分值25 分。社會效益:包括宅基地騰退復墾還林、改善移民搬遷戶居住環境、保護自然生態環境、使家庭困難搬遷戶脫貧、社會公眾和移民滿意度5 個二級指標,評價分值20 分。
嚴格執行“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政策標準,嚴守“兩條紅線”,做到 “五個精準”。一是精準搬遷對象。通過數據清洗、接續調查、動態調整,精準識別搬遷對象,扣好了搬遷第一??圩印6蔷珳拾仓梅绞?。堅持集鎮安置為主、縣城和中心村安置為輔、分散安置為補充的原則,科學規劃集中安置點,集中安置率達到80%;三是新建與插花安置結合。通過調查摸底,采取易地扶貧搬遷和避災生態搬遷插花安置。同時對群眾搬遷強烈,確需新建的,新建避災生態搬遷集中安置點。四是精準人房匹配。堅持“以戶定建”與“以房找人” 相結合,利用新建安置房和庫存安置房,做到人房精準對接。堅持政府引導與群眾意愿相結合、搖號選房與弱勢群體優先選房相結合,合理分房到戶,保證老年人、殘疾人優先選房、低層安置,確保公平、公正。五是精準搬遷入住。搬遷是手段,入住是關鍵。我縣把搬遷工作作為一把手工程,縣主要領導、分管領導、包鎮縣級領導堅持逢會必講搬遷工作,下鄉必看搬遷項目,入戶必查入住情況。壓實縣級領導包鎮責任、業務部門牽頭責任及鎮辦主要負責人包片、科級干部包村、一般干部包戶責任,以責任落實推動任務落實,全力促進裝修入住[2]。
堅持 “靠”、“配”、“分” 的產業發展思路,靠近農業園區、工業園區、商貿街區、旅游景區規劃建設安置點,配建產業園區和社區工廠,盤活資產增加收入,促進搬遷群眾就業創業。一是依托園區強產業。編制了《移民安置社區產業配套總體規劃》,擴建提升園區7 個,在安置點周邊配建產業園區,發展油用牡丹、桑園、茶園和食用菌等農業產業,帶動群眾就業。二是配建工廠擴就業。為集中安置點配建社區工廠,實現搬遷群眾進廠務工,引導搬遷群眾從事旅游三產服務。三是 “人分五型” 強施策。堅持因地制宜、科學分類、因戶施策,加強技能、技術培訓,根據搬遷對象的實際情況和就業創業意向,將搬遷戶分為傳統農民型、社區工人型、三產服務型、外出務工型、兜底保障型五大類,建立搬遷戶產業就業動態檢測臺賬,確保每戶至少有一人穩定增收[3]。
為了讓搬遷群眾盡快融入新環境、過上新生活,我縣按照建成一個、管理一個、入住與管理同步到位的思路,突出物業服務、安全管理、社會治理、設施保障等工作重點,扎實開展小區管理工作。一是精細物業管理。制定了《移民搬遷安置點規范管理服務指導意見》,按照 “完全融入、委托代管、市場服務、統一管理、民政代管” 五種模式組建安置點物業管理機構,所有集中安置點實現了物業管理全覆蓋,做到制度、場所、人員、經費四到位,建立了環境衛生、水電管理、安全防范、設施維護等長效管理機制。二是完善服務設施。全面開展 “雙示范” 社區創建,逐步實現設施齊全、配套到位、規范管理、優質服務、群眾滿意的目標。三是創建平安社區。將移民搬遷安置點作為平安社區創建的重要陣地,通過多種途徑定期排查小區存在的矛盾及隱患,加強法制宣傳教育,經常開展送法下鄉、送戲下鄉等活動,在全縣開展爭創文明小區活動。四是強化社會治理。根據城鎮和農村移民小區安置規模,采取融合、掛靠、獨立三種模式加快成立社區服務組織,加強政策思想教育,豐富文體娛樂活動,促進搬遷群眾加速融入新環境、適應新生活。五是開展 “五小社區”。為了解決搬遷群眾搬遷后吃菜怎么辦?糧食和農具往哪里放?紅白喜事哪里辦?百年之后人往哪葬?平時購物不方便等一系列問題。創造條件,探索建設小菜園子、小生活用房、小型紅白理事會、小愛心超市、小型公益型公墓等,把服務的觸角延伸到群眾生活的每個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