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杰海
(作者為國家電網滄州公司副總師)
“國和一號”就是典型的“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2008年,啟動研制,不斷攻克難題,在十多年時間里,“國和一號”研制團隊攻克了一系列制約中國核電發展的難題,并且積累了大量試驗數據填補了中國國內標準基礎數據方面的空白,形成了三代核電設計、建造、材料、焊接、無損檢測等技術標準,實現了中國核電從技術到產業的跨越。
創新是一個漢語詞語,亦作“剏新”,一指創立或創造新的,二指首先。出自《南史·后妃傳上·宋世祖殷淑儀》:“據《春秋》,仲子非魯惠公元嫡,尚得考別宮。今貴妃蓋天秩之崇班,理應創新。”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不創新就要落后,創新慢了也要落后。要激發調動全社會的創新激情,持續發力,加快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創新始終是推動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向前發展的重要力量。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大國,正在大力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必須把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施好。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就是要推動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堅持需求導向和產業化方向,堅持企業在創新中的主體地位,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增強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形成新的增長動力源泉,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而“國和一號”的創新成果也是有目共睹,截至2020年8月,“國和一號”累計形成知識產權成果6513項,獲得國家授權專利1052項,形成新產品、新材料、新工藝、新裝置、新軟件392項。并且“國和一號”已通過評審,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出口權。
上海核工院的誕生,與我國利用能源的進程密切相關。50年前的1970年2月8日,上海市傳達上級關于在上海建核電站的指示精神,啟動我國大陸首座核電站的自主設計工作,成立七二八工程處,即上海核工院的前身,中國的核電發展從此起步。1991年,由上海核工院自主研發設計的秦山一期30萬千瓦核電機組并網成功,接入華東電網,中國大陸結束了沒有核電的歷史,成為我國和平利用核能的重要里程碑。2018年9月21日、10月22日、11月5日、2019年1月9日,由上海核工院作為總承包單位的三代核電AP1000依托項目三門、海陽4臺機組相繼投入商運。2020年9月28日,上海核工院自主研發的中國自主核電技術品牌、世界先進三代核電型號“國和一號”發布。
我國核電發展的50年,創新與超越不斷上演。2006年,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作出決定:一是從美國西屋公司引進AP1000技術;二是中美合作建設自主化依托項目4臺AP1000核電機組;三是在消化、吸收引進技術的基礎上自主創新,我國實現設計并建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大型先進壓水堆核電站”科技重大專項目標。12年的歷程,國家電投和其旗下的上海核工院成功開發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大型先進壓水堆核電型號“國和一號”,用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走出了一條具有我國特色的三代核電自主化道路。
2006年2月9日,國務院發布《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確定了包括“大型先進壓水堆及高溫氣冷堆核電站”在內的16個重大科技專項。為突破中美核能合作協議界定的凈功率超過135萬千瓦才能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門檻”,2007—2008年間,上海核工院對“國和一號”頂層設計方案進行了全局性的創新,實現型號總體性能和效率的全面提升。2008年,國務院常務會議審查通過《大型先進壓水堆核電站重大專項總體實施方案》,“國和一號”頂層設計路線正式確定。
作為工程管理和實踐平臺,上海核工院全面參與依托項目建設的設計、建造、采購、制造、安裝和調試各階段的全過程,實現了中方全面參與三代核電AP1000依托項目各階段全過程建設,全面推進“引進一項技術、實施一個專項、帶動一個產業”戰略的目標。
依托項目、技術引進、設備國產化和重大專項研發,填補了我國核電產業的多項技術和工藝空白,建成了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三代核電自主創新體系和產業鏈供應體系。以壓水堆核電站重大專項“國和一號”型號開發為牽引,全面構建了新時期我國核電研發設計體系、試驗驗證體系、軟件體系、設備制造體系、建造體系、標準體系、監管體系和人才體系等“八大體系”,國內核電產業的短板基本得到補強,彰顯了國家速度、國家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