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曉梅
山東威海市委黨校 山東威海 264200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要“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要“弘揚科學精神和工匠精神”。高質量發展需要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強大精神動能。
在我國,工匠精神早在遠古時代就已存在。《詩經·衛風·淇奧》中“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朱熹在《論語集注》中解讀為“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工匠始祖魯班技藝精湛,秦代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歷經千年仍能澤被后世,北宋預浩利用環境因素設計高塔之巧妙令人嘆為觀止……這些都是我國古代工匠精神的體現[1]。
德國現代制造業的發達舉世聞名,伴隨而來的工匠精神更加令人折服。這種精神體現在對職業始終如一的熱愛,對產品極致嚴謹、一絲不茍,止于至善的追求。他們兢兢業業苦心鉆研,大到機器設備小到零件輔料,力圖實現從99%到99.99%的完美跨越。德國伍爾特集團,自1945年成立以來專注生產單一產品——螺絲,幾十年如一日,精雕細琢,終于成為無可替代的行業翹楚。
日本的工匠精神體現在工匠對自己的每一件產品都力求盡善盡美。日本工匠精神最大的特點是“執著”和“忠誠”。他們能夠為所從事的事業傾其一生,對完美作品和高超技藝的不懈追求,達到超乎尋常甚至可以說癡迷的程度。
從以上國內外工匠精神的表現來看,可以歸納出工匠精神具有以下特點:精益求精、追求極致、持之以恒、勇于創新。它體現的是一種職業態度和精神理念。由此,對工匠精神的基本內涵可以從三個層面來理解:
第一,愛崗敬業、無私奉獻。凡是具有工匠精神的人無不熱愛自己的職業,對所從事的職業有一種敬畏之心,視職業為自己的生命。
第二,精益求精、追求極致。這也是工匠精神的目標,從業者對每件產品、每道工序都凝神聚力、精益求精、追求極致。凡是國內外工匠大師,他們在行業細分領域都做到了國內第一乃至世界第一。
第三是持之以恒、守正創新。具備工匠精神的人對所從事的職業一定會有一種擔當精神、不急功近利、不貪圖名利。在堅持守正的基礎上力求不斷創新,緊跟時代步伐。
工匠精神是隨著我國時代發展的需要被高度重視起來的,具體表現如下:
面對經濟發展新常態,以往靠拼規模、拼速度的粗放式發展模式已難以為繼,提質增效、轉型升級刻不容緩。這就要求我們必須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而工匠精神的時代內涵與新發展理念在一定程度上有很大的重疊性。通過弘揚與踐行工匠精神,在全社會各行各業涵養一種嚴謹認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與時俱進、勇于創新的品質與精神,使其升華為全社會、全民族共同的價值取向和時代精神。
改革開放后,我國經濟尤其是制造業高速發展。雖然我國制造的產品遍及世界各地,但到目前為止,我國仍處在加工地位,幾乎沒有引領全球產業發展的核心關鍵技術。產品質量不高,競爭力不強,很少有屬于自己的專利和品牌,導致消費者大量需求在國內得不到滿足,只好跑到國外去消費。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產品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這就需要企業摒棄追求“短、平、快”帶來的即時利益,立足長遠發展目標,弘揚工匠精神,實現產品由“重量”到“重質”的根本性轉變,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我國由制造業第一大國發展成為制造業強國。
工匠精神缺失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中國封建社會“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社會階層排序為士農工商。“工”被視為“末業”,是“奇淫巧技君子不為”,在這種社會大背景下工匠的社會地位低下,工匠精神難以得到社會認可。相反人們崇尚科舉制度下的“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學而優則仕”“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并且這種傳統的糟粕觀念至今仍然影響著人們的價值觀念和職業選擇。
我國工業化起步晚,起點低。由于快速實現現代化的急切需求,在工業化、市場化的發展進程中,更加注重發展規模、速度和利潤,導致人們的價值取向發生了巨大變化。掙快錢、快掙錢的逐利思想充斥人們的頭腦,許多企業為了短期利益甚至不擇手段生產出各種假冒偽劣產品。同時由于工匠要成為高技能人才需要耗費大量的體力、時間和精力,可實際回報卻不高,導致許多人認為工匠是低人一等的職業,更談不上工匠精神的弘揚。
職業院校是培養技師的搖籃。可我國職業教育存在以下問題:
(1)由于我國教育體制對職業院校學生報考大學本科高等院校、高等職業院校等限制條件過高且比例過低,導致職業院校許多學生學歷偏低,畢業生工作后晉升機會少。
(2)教育實踐環節薄弱,產教融合不夠深入。教育體系中的實踐環節不受重視,許多教師缺乏實踐經驗,從大學畢業后直接進入職業院校,教育普遍重理論輕實踐。產教融合模式單一。
工匠不是機械重復的勞動者,工匠需要在技術上不斷創新和升華。產品質量要求越高越需要工匠具有與時俱進的高超技術水平。而我國許多企業不注重對高技能人才的培養。
工匠收入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其社會地位的高低,所以要通過一定途徑提高工匠的工資待遇:
(1)深化企業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強化收入分配的技能價值激勵導向。解除工匠身份、學歷的束縛,引導企業工資總額分配向高技能人才傾斜。在政策制定中,應考慮梯次漸進的制度安排和評價體系,使不同層次級別的技工有寬松的成長空間。
(2)政府制定相關政策法規,提高高技能人才待遇。對引進的高技能人才和本土專家相關部門與機構,設立高技能領軍人才特殊獎勵。
(1)對于脫產在校學生,建立和完善從中職、高職、應用型本科到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體系;提高職業院校畢業生就讀本科高等院校的升學比例;職業院校與普通院校學生畢業后入職享有同等國民待遇等。通過上述措施改變社會普遍歧視職業院校的傳統觀念,提高職業院校學生的自我意識,讓他們有尊嚴的努力學習。
(2)從思想教育和專業教育兩方面一起抓。思想教育以古今中外著名工匠典型事跡為引導,使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并能夠熱愛所學專業。專業教育務必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學生在學習一段時間的理論知識后,即到企業接受相應的實踐培訓,使其切實掌握該項技術。
(3)對于在崗技工制定硬性繼續教育考核制度。由于企業在崗技工有豐富的實踐操作經驗但理論知識相對匱乏,勢必影響其技能的進一步提升,所以對于在崗技工培訓應側重于理論知識的教學。為保證培訓效果,繼續教育結束時應進行相應測試[2]。
企業作為用工主體應該為工匠搭建專心于技術的理想平臺,調動技工們勤學苦練、比學趕超的積極性。比如加大研發投入強度,成立相關技術研究組織,舉辦各種技術交流會,進行技術大比武等,給予技師相應的物質和精神獎勵;在經營管理決策中吸納高技能領軍人才參與,暢通其成長發展通道。
對于一些特殊技藝,比如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在工業化大生產條件下無法很好的傳承時,可采取“一對一”學徒制。對涉及到匠人知識產權、技術專利的保護工作,國家要通過完善相應法規政策,最大程度地保護傳統工匠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同時對于這些身懷絕技的匠人,政府應給予其一定的榮譽并不斷提高他們的薪金報酬,讓他們毫無保留地傳授技能。
在解決工匠經濟收入、社會地位、發展通道的同時,媒體應該加大宣傳力度,就人就事多加報道;政府可以舉辦各種活動,如某某才藝大賽,小則地方大到國家甚至國際級別。一方面激發本地技能人才愛崗敬業、鉆研技術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利用機會吸引外地高技能人才,并逐漸在全社會形成尊重工匠、崇尚“工匠精神”的氛圍。
高質量發展需要工匠精神的發揚光大。雖然不可能人人都能夠成為工匠大師,但人人都可以成為工匠精神的踐行者。讓我們以工匠精神面對工作,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為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目標努力奮斗[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