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還清楚地記得,1981年的秋天,一輛舊火車沿著海岸從九龍開往羅湖。那時,我在香港中文大學學習亞洲政治與經濟。我們聽說中國已經建立了四個經濟特區,其中深圳離香港最近,就在羅湖口岸的另一側。這也成為我們大學研討會的一個話題,在社會主義背景下,中國真的能發展如同市場經濟實驗室的經濟特區嗎?我決定去弄清楚。一個周末,我和同學一起去了羅湖,當時通關用了好幾個小時,我們發現一個小漁村,那里有可愛的小廣場,有房子和商店,水牛還被用來耕田。
幾年后,我成了一名律師,在香港和北京工作。乘坐同一列火車,通過一些手續入境到深圳,我發現自己來到了亞洲增長最快的工業制造中心。我與幾位中國律師共同討論一個投資項目。他們問我是否可以分享一些香港的土地法文件,以及我所在的律師事務所是否可以提供一些意見,因為他們正忙著為深圳起草新的土地法提供建議。這也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的制定提供了借鑒。
進入21世紀后,我乘坐高鐵前往深圳,只出示香港的身份證就通過了。突然間,我迷失在摩天大樓之中,感覺紐約似乎都變小了。這里已經成為一座快速發展的現代化城市,機器人、互聯網、電信、大數據和金融等技術都處于前沿。
歡迎來到2020年!在短短四十年的時間里,深圳從一個閉塞的小漁村變成了一座現代大都市,超越了世界上大多數城市。這得益于中國政府采取的將計劃與市場相結合的一系列政策。
2020年10月14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深圳經濟特區成立40周年之際發表重要講話,強調了深圳在中國改革開放進程中的重要意義。他向已故革命元老鄧小平的雕像敬獻花籃,表達了最深切的敬意。鄧小平的雕像是中國開放政策的象征,也是對他將深圳建成中國經濟特區的紀念。經濟特區始于20世紀80年代初。這些經濟特區點綴在沿海地區,戰略位置上,廈門與臺灣隔海相望,珠海與澳門隔海相望,深圳與香港隔海相望;汕頭靠近香港;20世紀80年代末,海南島也被宣布為經濟特區。中央政府指定這些具有開拓性的沿海地區作為市場經濟的實驗室,以測試如何將市場與社會主義結合起來,從而創造出今天成功的混合經濟模式。
20世紀90年代的發展證明,鄧小平在80年代率先推行的經濟特區改革非常成功。經濟特區已經成為經濟快速發展的實驗室和充滿活力的工業中心。更重要的是,這些經濟特區已經成為經濟增長點和融合點。隨著香港、澳門和臺灣的跨境投資,經濟特區已經不僅僅是一種發展模式,更代表了兩種體系的融合。
針對有人認為這些經濟特區是“資本主義”的觀點,鄧小平反駁說,它們不是資本主義,經濟特區由中央政府管理,共產黨員干部監督并指導發展的各個階段。而且無論稱其為資本主義還是社會主義,名字都無關緊要。關鍵在于,實施的政策能帶來成果。鄧小平一方面大膽推行改革,另一方面又強調要摸著石頭過河。沒有人走過這條路,所以我們必須小心謹慎,勇敢地走過未知,不能后退。但在走每一步時,必須確定這是正確的一步,把重量壓在石頭上之前,先摸摸石頭確保安全。在把社會主義價值觀與創業自由結合起來的過程中,鄧小平鼓勵要“兩手抓”,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在中國發展的適當階段解決具體的經濟需要和問題。事實證明,開放中國經濟是在務實的框架下進行的成功的改革。
在抵達深圳,紀念經濟特區成立40周年之前,習近平主席視察了廣東省,考察新興產業的進展情況。包括香港、澳門、深圳和廣東沿海地區在內的城市群組成大灣區,成為高科技、通信、人工智能、技術裝配、制造以及金融領域的新焦點。深圳已成為中國對外開放政策的象征。習主席的訪問發出了一個明確的信號,中國是開放的。他駁斥了中國在未來“脫鉤”和“反全球化”的觀點,表示無論其他國家做什么,中方仍將繼續歡迎外國投資。中國將繼續對外開放,積極作為深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