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輝(廈門大學嘉庚學院,福建 漳州 363105)
正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若想創作出好的水彩畫作品,優質的水彩畫材料與工具是不可或缺的。瑪麗·懷特尤其看重這一點,她將自己老師的一句話“失敗的準備就是在準備失敗”謹記于心。概括地講,瑪麗·懷特對她的水彩畫材料與工具的要求即是“在能負擔的起的情況下準備最好的”。接下來,我一一列出她對各種水彩畫材料與工具的具體要求。
“好的畫筆會聽你的使喚,就如同拉小提琴演奏一段美妙的樂曲。不順手的筆則與你對抗,令你的畫作與你的想法不相契合。”瑪麗·懷特認為畫筆是水彩畫家進行創作最重要的工具。她在日常創作中最常用的畫筆是8#科林斯基貂毛圓頭筆和6#松鼠毛貓舌筆。她的水彩人物面部細節出于8#圓頭筆,這種筆的儲水量適中,彈性適中,聚峰效果好,適宜于細節的深入刻畫。另外,瑪麗·懷特還會準備一支2英寸刷子、一支3英寸刷子(溫莎·牛頓965系列)和一支由化妝筆充當的拖把筆,這些大筆多是由人工毛合制而成,刷子多在畫背景或大面積鋪色時使用,而拖把筆則用來制造松動的筆觸。價格便宜的硬毛平頭筆被瑪麗·懷特用來擦洗畫面的局部位置,破舊的牙刷也被她拿來制造一些畫面的特殊效果。為了讓這些筆的使用壽命延長,瑪麗·懷特還準備了一個手工制作的筆袋,出門寫生時可將這些筆插入袋中折疊卷起,既能有效保護筆頭,又可以起到整理收納的作用。
大多數品牌的水彩畫顏料都分為“學院級”與“大師級”,后者的價格明顯高于前者,質量也要好于前者,大師級顏料里含有更多的色料成分,膠的比例則相應降低,這就可以使顏料更為純正和穩固。瑪麗·懷特的大多數水彩畫作品都是用美國的M·Graham品牌,這個品牌的水彩畫顏料擴散性非常好,顏色鮮艷、耐用,因顏料中加有蜂蜜,因此蘸取也極為方便,號稱“不會干的顏料”,很便于創作大尺寸的水彩畫。瑪麗·懷特偏愛大尺寸的水彩畫,且時常對畫面人物背景進行概括與虛化,M·Graham恰恰在這些方面表現優異,因此幾乎成了瑪麗·懷特的御用顏料。然而在眾多顏色中,瑪麗·懷特常用的顏色只有14種,再加上用于對比參照的黑白兩色,瑪麗·懷特的水彩畫創作用色幾乎不會超過16種,它們分別是:丁酮玫瑰(透明)、苝紅褐色(透明)、淺鎘紅(不透明)、鎘黃(不透明)、淺鎘黃(不透明)、土黃(透明)、生赭(透明)、熟赭(透明)、群青(透明)、鈷藍(透明)、蔚藍(不透明)、淺鈷綠松石(不透明)、胡克綠(透明)、沙普綠(透明)、煙灰色(透明)、中國白(不透明)。透明色很好調和,它與別的顏色調和在一起照樣顯得新鮮,水彩紙固有的光澤依舊可以顯現出來,而不透明顏色相互調和則很容易發悶變臟。因此,瑪麗·懷特在創作中對水彩畫顏料的這一屬性非常注重,例如,她常用透明的生赭加丁酮玫瑰去調兒童皮膚的顏色,兒童的衣服與周圍環境則用不透明的顏料去調和。由此,透明的兒童膚質與周圍環境就形成了一種微妙的視覺差異。
用于水彩畫創作的紙張根據制作方法、質感、尺寸、重量等可分為很多種類,每一種水彩紙都有它自身的獨特之處,只有選擇了合適的水彩紙才能有助于水彩畫創作的順利進行。水彩紙從其表面的紋理大致可以分為:粗紋紙、冷壓紙(中粗紋紙)、熱壓紙(細紋紙)。粗紋紙表面最為粗糙,易于留下畫的筆觸,因此也就便于制造各種獨特的繪畫肌理;熱壓紙(細紋紙)表面最為平滑,顏料畫在上面會顯得更為明亮,但是它不利于顏色的層層疊加;冷壓紙(中粗紋)適用于大多數的水彩畫創作要求,它適于顏色的多層疊壓,也便于畫面筆觸的控制。水彩紙的厚度可參照水彩紙的克數,常見的水彩紙克數有140克、260克、300克等,水彩紙的克數越大,水彩紙在創作中鼓起的風險就越小,紙面修改的空間就越大。繼而還有紙的構成成分,一般情況下,同一品牌的棉漿紙比木漿紙要貴,棉漿紙比木漿紙更易于大面積渲染,且比木漿紙更利于保存。瑪麗·懷特用的畫紙則是中粗300克阿詩水彩紙,除此之外還用中粗300克的法比亞諾、溫莎·牛頓水彩紙。“我喜歡這些紙的耐用性,尤其是當我畫人物畫時,我在紙上疊加多層顏色,并且時不時地刷洗和揉擦,這些紙非常適合我的繪畫習慣。”除此之外,瑪麗·懷特還用140克康頌水彩本作為出門寫生的應急之物。當進行室內水彩畫創作時,瑪麗·懷特則用單張中粗300克的阿詩水彩紙。不同于國內常見的用水膠帶裱紙,她先將整張水彩紙覆于板面上均勻打濕,等紙面干透扯平后再用釘槍將紙的周圍固定,如此一來便不會在創作過程中出現明顯的凹凸不平的情況。
瑪麗·懷特習慣用一個跟隨了她30多年的白色塑料調色盤,調色盤的3邊分布著20個可以盛放顏料的格子,瑪麗·懷特的顏色從左到右分別為黃色系、紅色系、紫藍色系、綠色系和礦物色系,調色盤的調色區域方正而開闊,利于大面積的調色,因而適于大尺寸的水彩畫創作。瑪麗·懷特外出寫生時喜歡帶一個紅色金屬可伸縮畫架,倘若是在室內進行創作,尤其是大尺寸的創作,她則選用木質油畫畫架,這樣便于她退后查看畫面大的效果,以便時時對畫面有所掌控。
瑪麗·懷特的水彩畫創作扎實而穩健,她常用到的方法可概括為平鋪法、疊色法、濕畫法,除此之外,她很少用花哨的方法去創作。
(1)平鋪法
平鋪法在水彩畫創作中,尤其是開始鋪大色的階段經常用到。瑪麗·懷特的作畫習慣是從大面積的背景入手;因此,她就偏愛于用大筆迅速地鋪出背景的基本顏色,平鋪法既是瑪麗·懷特創作的基本手法,也是她進行創作最常用的手法。
(2)疊色法
瑪麗·懷特用的水彩畫顏料多為透明色,在第一層顏色干透之后,在其上面疊加另一層顏色會使原本的顏色發生變化,疊色既可以改變原本顏色的色相,也可以加深原本顏色的深度。疊色方法如果掌握得好,既可以將物體刻畫得非常具體,又可以充分體現出水彩畫透明光潤的畫面效果。在瑪麗·懷特的諸多作品中,尤其是在畫中人物的面部,我們不難看到她正是用疊色法將面部的色彩和明度關系進行豐富。
(3)濕畫法
濕畫法是最具戲劇性和挑戰性的水彩畫基本方法,在濕潤的紙面上添加顏色,顏色與顏色之間便會隨著水分相互滲化、交融,進而產生更加微妙的色彩銜接與變化。與疊色法和平鋪法相比,濕畫法能使色彩的過渡更加自然。瑪麗·懷特經常在畫人物皮膚時先鋪一層淡淡的冷色,在它保持濕潤的情況下,她會調和生赭和丁酮玫瑰畫在上面,這即是一種典型的濕畫法運用。
“無論你的風格是抽象的還是寫實的,素描都是將二維的圖形與線條轉化成能夠讓觀者理解的畫作的基本方法。”這就是瑪麗·懷特對素描的一種態度,她的畫作之所以能夠引起人們的共鳴,無不得益于她自身良好的素描基本功。“通過素描你會學到觀察與選擇,這有助于你更好地用繪畫的方式表達自己的看法。”瑪麗·懷特對素描的重視可以從她的三個尺寸不同的速寫本中看出。一個紅色硬皮速寫本用于日常出門使用,她會用鉛筆快速記下眼前的事物,而后快速地施以水彩顏色。而最大的那本則時常用作創作前的素描小稿記錄,大量的素描練習無疑提高了她觀察物象的敏銳度和表現力。在她的作品《等待》中,無論是少女“S”形的曼妙身姿還是眉目傳情的面部神態,我們都不難發現瑪麗·懷特對于素描的重視。在作品《15分鐘休息時間》中,有三名礦工在畫面里,處于遠方的兩名礦工被瑪麗·懷特有意識地隱匿在昏暗的光線中,而立于前面的抽煙男子則沐浴在陽光之下,這種畫面強烈的明暗對比并非源于生活的實際情形,而是出于瑪麗·懷特對整體畫面的素描關系的考慮。
瑪麗·懷特的水彩畫創作在色彩的運用上既大膽又理性,她的作品雖都是寫實面貌,但絕非是簡單地抄襲,如作品《靈魂升天》,整幅畫面充滿了黃色和金色,一種神秘的宗教氣息油然而生。再如作品《螢火蟲》,整幅畫面連同畫面女孩的上衣都沐浴在一種夜幕時分的深藍色調之中,唯有女孩手中的那瓶螢火蟲發出一絲微弱的暖黃色,大面積的冷色包繞著點滴的暖色,色彩的魔力瞬間將觀者帶入小女孩所處的那個夏夜。
色彩關系的復雜在于它同時要兼顧色彩的純度、明度、色相、冷暖等方面。除此之外,調色也是一個既需要色彩理論常識,又需要實踐經驗積累的難題。瑪麗·懷特在這些方面已有30多年的創作經驗。整體上講,她遵循“少即是多”的原則,“選擇少一點的顏色去完成畫面,這樣更利于色調的和諧,尤其是水彩畫創作”。盡管她的調色盤上有16種顏色,但她在一幅畫中常用到的顏色一般不超過6種,“當你調到2種或2種以上的顏色時,盡量不要調勻,這樣你的畫面就會顯得生動和明快,否則就會顯得沉悶甚至灰暗”。因為水彩顏料干了之后會變淺變灰,所以在調色時要膽大心細,顏色調的重一些,純度高一些。“越少覆蓋另一層顏色,結果就會顯得好一些。”太多色彩的疊加會讓最終的結果顯得沉悶和灰暗,瑪麗·懷特有時甚至在紙上直接用兩個純色進行調色或疊色,這或許正是她的作品色彩明亮的原因之一。
瑪麗·懷特筆下的色彩人物畫不拘一格,各不相同,但她幾乎每次都是選擇較為固定的顏色去調和人物的皮膚色,她常用的調和膚色的顏色有丁酮玫瑰、生赭和群青,這些顏色都是透明色,便于模仿皮膚自然的色彩,根據模特和環境的不同她有時還會用熟赭、蔚藍和苝紅褐色去調。當然,皮膚的顏色沒有固定的調色方式,這一切都根據具體的模特膚色和所處環境來定。但萬變不離其宗,瑪麗·懷特正是用較為固定的顏色調出了各種變化微妙的人物膚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