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珂(上海大學 上海美術學院,上海 200444 )
當代社會是一個讀圖時代,從而形成了一個快圖文化。而藝術圖像哲理化相對于快圖文化,非藝術領域的觀者更容易產生誤解和排斥,這主要是由其呈現方式決定的,即以一種知覺的方式呈現在觀者面前:不再以傳達內容、形象為主要任務,也不再以人的潛意識直覺為欣賞媒介,而是由人的知性,即理性進行深入思考,這一方面要求觀者在欣賞時儲備一定的藝術素養,“需要理解一個藝術創作以及藝術創作者,關注其當時的時代精神以及風俗人情,其對藝術創作的重要解說”。另一方面,還要讀者摒棄康德美學的審美標準,能夠以一種寬容、理解、民主、尊重的心態去思考藝術圖像哲理化內容。
(1)與快圖文化的直覺性相比,現代主義藝術圖像在打破快圖文化再現視覺神話的過程中,運用到了直覺的呈現方式?,F代主義藝術圖像直覺的呈現方式,與現代藝術創作的情感表現說或“心靈表現說”是對應的。這種藝術圖像不再認為藝術是再現說(模仿論),而認為是人的情感的一直接種表達。托爾斯泰說過“藝術起源于一個人為了要把自己體驗過的感情傳達給別人”;奧地利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認為,藝術是人的心理變化的表現,而人的潛意識是文藝的起源。同時持“表現說”觀點的還有意大利美學家克羅齊、英國史學家柯林伍德和美國學者蘇珊·朗格等。克羅齊認為,藝術的本質是直覺,直覺的來源是情感,直覺即表現??铝治榈抡J為藝術的目的就是表現情感,只有表現情感的藝術才是“真正的藝術”;蘇珊·朗格提出,藝術是人類情感的符號形式的創造,藝術是人類情感的表現件形式。
(2)現代主義藝術圖像的直覺呈現方式,在內容上往往是抽象的。現代主義藝術圖像往往沒有具體內容,創作形式更加自由,而作品的解讀,完全依靠觀者根據作品的痕跡,來進行自由解讀。在畫面上,更多是一種藝術家個人行為潛意識的反應痕跡,產生的也更多是一種直覺下的觸感方式等,或者作品圖像的形式是依靠觀者的直覺,如蓬勃于20世紀50年代,美國抽象派主義創始人波拉克(Jackson Pollock,1912—1956),紐約畫派(New York School)的運動的重量級人物。其繪畫風格,將流質的油彩和涂料,利用潑、滴、灑等方式表現在畫布上,多憑直覺自由揮灑,讓油彩自然流淌而不加以限制,經常出現偶然效果,畫風多半大膽粗獷、尖銳且尺幅巨大。畫作色彩強烈,抽象表現主義密切相關的一個詞——行動繪畫(ACTION PAINTING),即是從他發表的宣言中所誕生,又如日本具體派藝術家白發一雄(KAZUO SHIRAGA)的作品《TAKAO》。他用腳進行繪畫創作,基本處于一種不可控的狀態。因此,這種圖像的呈現方式,對于觀者來說,基本靠觀者的一種天然的直覺;直覺呈現方式的現代主義藝術圖像基本都放棄了圖像的描繪性和聯想性,觀者大多放棄無謂的猜測、揣摩與思考,往往依靠直覺體會藝術的純粹與美麗。
這種更多強調人潛意識的直覺表現方法,最早來自于以蒙克為代表的表現主義、梵高為代表的后印象派、馬蒂斯為代表的野獸派。豐子愷在《梵高生活》中說道:“梵高在阿爾的太陽下,是‘以火向火’,‘不久將要把他燒盡’”。其美麗是不可置疑的,它的美如格式塔心理學認為那樣,擁有與心靈節拍相吻合的節奏,或混亂,或激蕩,或野蠻,或明快……不用在畫面中費盡心力尋找什么,僅僅在視覺的純粹享受中,你就已經感受到了。
(3)而在當代藝術圖像哲理化思潮下,藝術圖像的哲理化,則是以一種知覺的讀圖方式呈現出來。知覺的讀圖方式是藝術圖像哲理化最主要的呈現方式。表現在圖像欣賞上,就是它不僅接受圖像的基本內容,并在此基礎上,對圖像的內容和精神內容進行一系列組織并解釋,從而使觀者和作品之外產生一種哲學之間的聯系。它與視覺性的快圖文化和直覺方式的現代主義藝術的圖像方式相比,哲理化的知覺讀圖方式,反映出更多圖像中所沒有的意義。因此首先,藝術圖像知覺方式的呈現方式,不僅是視直覺觀感到的內容,還是為了解釋作用于我們感官的圖像是什么,因此知覺讀圖是一種對圖像進行解釋的過程;其次,在此解釋的基礎上,又對作品內容的多樣性進行綜合加工,所以知覺讀圖方式又是一種凝煉概括的過程;最后,知覺的呈現方式,其實還包含有思維的因素。知覺會根據作品的內容和創作者個人主觀狀態,要求觀者提供相關的認識經驗來對作品圖像來做出評價,因而知覺讀圖方式,又是觀者主動對圖像的視覺信息進行加工、推論和理解的過程。所以,學者易英說:“當面對人的行為和創造活動時,他必須參與到一個具有綜合性與主觀性特征的精神過程中去:他必須在精神上重新參與活動和重新進行創造。事實上,這是人文學科的真正對象開始形成的過程。”
藝術圖像知覺的呈現方式,使作品圖像以一種哲學的方式表現出來。它主要的特征有: ①內容形式多樣,既可能是抽象的、直覺式的,也可能是具象、視覺式的;②創作形式自由,可能是架上的,也可能裝置的,或者是數碼的;③畫面與思想分離,畫與思想形成一種關系,這種關系,可能是“能指”“所指”“意指”的符號學關系,或者只是觀者自己根據自己的理解前結構,形成的獨一無二的詮釋。 這種哲理化發展趨勢的藝術圖像,以知覺方式呈現時,觀者看到的不是圖像表達的內容,即看到的并不是看到的,學者溥謹形容其“看水不是水”,如觀看浦捷的架上繪畫《寵物》時,你看到的是兩個年青的女性抱著一個大型狗,而在基底,卻是兩個男性碩大、質樸的頭像。這個作品反映了什么?女性在陽光表面下的非安全感?要不,為什么會抱一個“汪汪”?基底的男性,象征什么,是一種好女都被“狗”占了的焦慮?還是一種,女性作為獨立女性,有了自己選擇人或者狗的自由?在這種觀者接受過程中,需要觀者以一種知性的解讀方法,去進行解讀。每個觀者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去詮釋它們,每個人的解讀,可能會不一樣。
因此,當代藝術圖像哲理化在讀圖時代,尤其是在快圖文化的當代中,它的存在有其獨有的現實意義 。
(1)以知覺呈現的方式,彌補了視直覺呈現方式的不足,打破視覺呈現方式的宗教崇拜情結。因為要認識到這些隱藏在題材和形式中呈系統性和結構性的作品內容和本質,就需要觀者有打破對圖像展現內容的迷信、盲目崇拜,擺脫習慣勢力和偏見約束的信心和勇氣,通過知覺的方式,組織、管理、闡釋它,讓本質顯現出來,從而破除視直覺呈現方式的盲目性和對宗教權威的迷戀性,培養觀者獨立健全的人格。
(2)這種知覺呈現方式的意義,打破了觀者對視覺圖像的簡單理解,也擺脫了觀者在快圖文化直接性快感中形成的圍城迷局,使觀者形成獨立、清醒的讀圖自主意識。因為這種圖像哲理化的讀圖呈現方式,能讓觀者不再僅僅關注于快圖文化畫面的再現性內容,還會從主題中吸取藝術本體之外的東西,積極、主動地通過知性去思考圖像的含義和意義,從而引導觀者根據自身的文化背景、生活習慣去思考、去深入研究相關的知識、內容、文化、風俗、習慣等,彌補了讀圖時代快圖文化對形象和邏輯思維的忽略性,從而使圖像的哲理化成為在讀圖時代除文字傳媒之外的,對觀者起到培養獨立思維,提升判斷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3)以知覺呈現的美術圖像方式,打破了快圖文化的單一性,豐富了圖像的多樣式??靾D文化的圖像媒介以一種平面、空間、數字的、網絡的傳媒方式存在,雖然品類眾多,但其精神實質、表現形式、圖像特征卻有其類同性和單一性。而圖像哲理化知覺的呈現方式則能最大限度地促使藝術家創新其圖像產生的方法和方式,使讀圖時代的圖像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局面。甚至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正是后現代主義藝術圖像的哲理化,形了當代讀圖時代的快圖文化的“泛化”。
(4)實際上,哲理性圖象知覺呈現方式的存在,在觀者知性思考中,又加深了對視覺圖像的特征、功能、意義的理解領悟,也提升了對圖像認知的程度;因此,對于圖像文化的傳播和影響,又形成一種推動效應,從而為更有價值和意義的藝術圖像形式的產生、流通和傳播提供一種動力和精神借鑒,甚至作為主旋律的官方沙龍藝術,也在現代藝術圖像哲理化大潮的推動中,變得更加包容、開放、主動,在事實上,為藝術本體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不可抹滅的作用。
(5)現當代美術圖像的知覺呈現方式,往往與觀者文化背景聯系起來,從而形成對歷史的“更高層次的理解”(狄爾泰語),實現了對歷史的重構。因此,現當代藝術圖像的哲理化,有利于對于本土,尤其是具有千年優秀傳統的中國文化歷史的發掘和反思,并在此基礎上促進本土文化、信仰、傳統、習俗、審美風尚的形成和發展、形成具有自己文化內涵的“現代藝術”,形成現代精神。
當代讀圖時代的快圖文化是傳統古典主義繪畫圖像在現化科技社會下的泛化和濫觴,而圖像哲理化則是對快圖文化的一種潛意識對質,是快圖文化性質和審美趣味的反叛和補充。
當代藝術圖像的哲理化并不象一些批評者所言:脫離生活,忽視群眾的審美要求,片面追求和探索美的形式。這些圖像作品與讀圖時代的其他圖像一樣,也是表現現代社會文化生活的一部分。而之所以會對其產生認識誤區,主要還是因為當前藝術基礎教育不夠,從而使人民大眾誤讀了藝術圖像哲理化的精神。因此,在此意義上,在中國各個大中小學校及各種場所,開展現代主義藝術教育,加強建設公共文化設施,組織各種相關的文化活動,也是勢在必行;使人民大眾既能從快圖文化中汲取所需信息,又能在圖像哲理學化中形成獨立思考性人格,化解精神困惑,樹立正確的藝術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和其他文化傳播一起,形成一個真正健康、有益于觀者的圖像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