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調動起14億人追求美好生活的積極性,調動起1億多市場主體的生產經營積極性,中國經濟是不愁增長的。
在2019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已經明確指出,2020年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是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圓滿收官。為此,就需要保持經濟穩定增長,防止經濟慣性下滑。
從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來看,2019年第三季度中國經濟增速同比放緩至6%。對此,一些經濟學家采用實證經濟學的方法,根據其他國家發展過程中總結出的一些所謂定律,比如大家熟知的“中等收入陷阱”等來予以解讀,我認為是未必適合中國的。
過去,人們較為信奉這些實證經濟學得出的結論和定律,比如配第——克拉克定理、霍夫曼定理等,但這未必適合中國等后起國家。因為全球化、科技進步等多重因素影響,后起國家并不會完全按照以前國家的發展路徑去走,各國之間的差異其實很大。
從以往國家跌入或者成功走出“中等收入陷阱”的案例來看,這些國家最多就是1億人口,而中國的人口規模超出其十幾倍。雖然人口規模不是國家經濟增長的必要條件,但一定是拉動其增長的充分條件之一。某種意義上說,一個國家的人口規模大,將有助于其保持經濟的長期增長。
在改革開放的40年間,推動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的一個邏輯是,生產能力的增長快于消費能力的增長。但是,隨著中國逐漸發展成為世界制造大國,這亦造成我們對國際市場的依賴性太強。
近年來,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使得國際市場的成長性持續放緩,因此如果要保持相對較高的經濟增長速度,就必須更多依靠國內市場消費。尤其是最近幾年,從中國經濟的實際運行情況來看,消費對中國經濟的拉動作用越來越大。
而現在的問題是,國內消費增速開始放緩,由此帶來的直接表現是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出現下滑,進而導致工業產品減產。數據顯示,從2007年到2018年,89種主要工業產品中已有57種出現減產,占比達64%。不僅如此,對比2007年以來工業產品產量的歷史峰值來看,其減產幅度相當大。
而減產的直接后果就是工業增長下降。其實,經濟增長的道理很簡單,就是產量增加帶動國內生產總值提升,所以工業生產量的下滑實際上是導致現在經濟下滑的主要原因。究竟工業產品為什么減產?我認為,有的是已達到物理性消費的峰值,比如煤炭的價格無論再怎么變化,在中國的消費量都不會再增加;也有的是資源枯竭,比如原油在減產。但是,更多的產品減產是因為消費峰值還沒有到來。也就是說,從潛在的消費需求來看,這些產品還有很大的消費增長空間,不過是由于各種因素的綜合影響,造成當期的購買力不足,從而使得產品的產量減少。
因此,傳統產業其實仍有很大的市場發展空間。現在,國家強調產業升級、動能轉換,我認為并不是要求各地都去發展新興產業,也不是要對傳統產業“一刀切”,而是用新技術、新辦法去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優化生產供給,減少環境污染,提高產品質量。目前,中國的一大優勢就是產業體系完整,配套能力強,所以我們不能自廢武功。中國具備繼續保持經濟增長的有利條件,比如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世界上最多的大學畢業生、最完整的產業體系、最強的產業配套能力、最龐大的人口規模……這些對中國來說都是十分有利的,足以支撐中國經濟再增長幾十年。
當然,年度或季度之間經濟增速快一點或慢一點都不是主要問題,最關鍵的是結構性、體制性因素正制約著上述這些條件轉化為現實的增長,而改革是拉動增長的必要條件,特別是結構性改革,如果我們能調動起14億人追求美好生活的積極性,調動起1億多市場主體的生產經營積極性,我相信中國經濟是不愁增長的。
(摘編自楊偉民在“第三屆金家嶺財富管理論壇”的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