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笠谷
清代名士洪亮吉在其所撰《北江詩話》中,定位收藏家所具有兩個層面的意義:“上則補石室金匱之遺亡,下可備通人博士之瀏覽,是謂收藏家。”“備通人博士之瀏覽”,指收藏古文物、古器物以供人欣賞,俱有美學價值;“石室金匱”,指古代官藏重要文獻之地。此句指收藏古文物、古器物,比供人欣賞更高一層的意義在于—補充古代文獻的不足,具有文史價值和考古學的意義。所以,文博系統的文物考古和民間的古器物收藏,對研究古代歷史文化的重要性自不待言。其中重要意義之一,就是以古文物、古器物證史—古硯鑒藏也是如此。本文即以本人所掌握的硯史、畫史知識,從“以硯證畫”的角度,對中國畫史、美術史名作《伏生授經圖》的斷代問題作一些考辨。
硯,是中國古代文人墨客的案頭長物、筆耕謀食的研田。所以,硯作為人物畫中的道具配角,常常見諸古代畫作,這點對于硯史的研究大有裨益。將古人畫中之硯比對實物古硯,可以印證或考求硯的斷代問題。反之亦然,也可以從硯史的角度來求證古書畫的斷代,甚至真偽問題。
近四十多年來,由于大規模的基建乃至曾經猖獗一時的盜墓風潮,致使現代出土古硯總量之多,超過歷史上出土硯的總和。在眾多的出土硯中,漢唐宋“高古硯”占有相當大的比例,這給今人研究高古硯帶來了很大的便利,也給“以硯證畫”“硯、畫互證”提供了豐富的物證。比如傳為北齊楊子華的《校書圖》(宋摹本殘卷,現藏美國波士頓美術館),畫中有一多足硯,就與當代考古出土的南北朝多足硯可以互為印證。此畫中之硯乃證明《校書圖》作者很可能是北齊人,甚至是楊子華作品的有力根據之一。換言之,即便是后人摹本,畫中硯也可證明其母本是北齊人作品,或母本即楊子華作品的有力根據之一。

圖1 [唐]王維(傳) 伏生授經圖卷 25.4cm×44.7cm 絹本設色 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藏

圖2 《伏生授經圖》畫中之硯

圖3 河北望都東漢墓壁畫中“主記史”所用三足圓形硯(硯上塔狀物為用以將墨丸研碎的研子,也稱研石)

圖4 河北望都東漢墓壁畫中“主記史”所用三足圓形硯(硯上塔狀物為用以將墨丸研碎的研子,也稱研石)
王維是美術史上“文人畫”的先驅人物,畫史地位無須贅言。其不僅擅長山水,也擅長人物、肖像畫。畫史記其曾畫孟浩然像于刺史亭,也曾將自己的肖像繪制于壁畫之中。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所藏《伏生授經圖》,即是傳為王維目前存世的最著名的人物畫作品。
《伏生授經圖》描繪漢初伏生授經故事。濟南人伏生,原為秦博士。秦始皇焚書坑儒時,其將《尚書》藏匿于壁中。秦亡漢興,漢文帝求能治《尚書》之人。伏生年逾九旬,不能遠行,于是文帝派晁錯前往從學,伏生出遺書授之,得28篇,即后世流傳深遠的《今文尚書》。
此圖流傳有序,南北宋時即已進入宮廷收藏,圖上有宋徽宗“宣和中秘”印及宋高宗題簽:“王維寫濟南伏生。”后入元內府。明代至清末民初,歷經胡惟庸、明內廷、嚴嵩、項圣謨、梁清標、宋犖、完顏景賢等人遞藏。1925年被日本實業家阿部房次郎購往日本。阿部故后,其子將此圖及家藏160余件中國古代書畫捐贈大阪市立美術館,成為大阪市立美術館之鎮館名跡。
王維名重畫史,但由于時代久遠,中外所藏王維傳世畫跡不僅罕少,且其真偽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爭議,比如《雪溪圖》《江山雪霽圖》《輞川圖》等。爭議相對較小的是《伏生授經圖》,被學術界認為是目前在已知傳為王維所繪書畫作品中,最有可能是王維真跡的一幅。有的專家甚至認為就是王維真筆,而且是王維留下的唯一書畫真跡。實際上大阪市立美術館的專家們,也認為該畫系王維真跡的看法占上風,所以對此畫的標注是 “王維繪”(相對而言,對于作者有爭議的作品,通常會標注為“傳×××繪”)。
從藝術角度看,《伏生授經圖》不愧為經典之作。畫中人伏生作清癯白髯老叟狀,頭著方巾,肩披薄紗,伏案盤坐于蒲團。右手執紙卷,左手作指點狀,嘴唇微啟,精神矍鑠,似在向畫外聽者傳學授經。一個形神兼備的飽學宿儒形象躍然紙上。
伏生所穿背心,為文人雅士燕居的野服,稱為“直裰”,也叫“心衣”,是高士的標志性裝束,與六朝至隋唐流行的描繪放浪形骸的高人逸士之“高士圖”風貌類似。南京西善橋南朝墓出土的竹林七賢畫像模印磚,楊子華的《校書圖》,晚唐孫位的《高逸圖》(藏上海博物館),宋人佚名氏的《柳陰高士圖》(藏臺北故宮博物院)等,乃至元代劉貫道的《消夏圖》(藏美國納爾遜—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畫中主人公都有這種服飾出現。所以,從人物的精神風貌和服飾著裝看,《伏生授經圖》很高古,氣息似乎符合宋代以前的樣貌。
畫中物品計有幾案、筆、硯、蒲團、硯滴、絹卷、竹簡、紙卷。幾案,弧形支腳,兩端翹頭,此種形制見之于漢魏壁畫及畫像石。毛筆的歷史更早,戰國中期的楚墓中已有毛筆實物出土。蒲團,至少東漢末佛教傳入后,僧人打坐應已取用蒲團。蒲團邊與紙卷相挨的小罐疑即硯滴(水滴)。魏晉人傅玄有《水龜銘》詠贊龜形硯滴,當代也有多例漢代銅硯滴出土。絹帛和竹簡,皆先秦已出現之書寫工具。紙,今天的出土物已證明西漢時已出現(早于東漢蔡倫)。唐代,紙張、絹帛和竹簡仍是常用的三種書寫材料(唐人用竹簡書寫雖已不多,但仍存在。至宋代,由于紙的改良,成本更加低廉,竹簡才徹底銷亡)。因此從用紙這點看,唐人的伏生題材畫中絹帛、竹簡同時出現,也很合理。

圖5 臨沂金雀山西漢墓出土的長方形漆盒鑲石板硯(圖刊《中國文房四寶全集·硯》)

圖6 安徽肥東出土東漢鎏金獸形銅盒硯(圖刊《中華古硯》)

圖7 湖北鄖陽區唐李徽墓出土白瓷多足辟雍硯

圖8 張九齡墓出土的張拯雙足箕形硯(圖刊《中華古硯》)

圖9 故宮博物院藏唐十二峰澄泥硯(圖刊《中國文房四寶全集·硯》)

圖10 故宮博物院藏唐帶蓋龜形石硯(圖刊《中國文房四寶全集·硯》)

圖11 國家博物館所藏仰韶文化石研磨盤和顏料塊(圖刊國家博物館官網)
此圖的疑點,在于案頭那方伏生所用之硯。
畫中之硯,外形不規則,略呈風字樣,側邊似乎未作修飾。硯面左上側似有凸起狀自然石璞。未起池邊,似是略凹為硯池,中有一團黑色墨跡,似是研就之墨。
此硯的問題就在于,與畫中主人公—伏生,以及畫的作者—王維所處的時代,都不相符。

圖12 傳為南宋梁楷的《右軍書扇圖》

圖13 《右軍書扇圖》局部

圖14 元人劉貫道《消夏圖》

圖15 劉貫道《消夏圖》局部
從目前可考的文獻、文物看,秦漢硯以原始硯—研磨器為主,主流硯式以橢圓形、正圓形研磨器(分帶蓋和無蓋、有研子和無研子、三足或無足、素工和雕飾)及長方形石板(黛板)硯為主,另外尚有獸形銅盒硯等別品。以之和《伏生授經圖》畫中硯比對,顯然都不相類。
當然,畫中硯不符合漢硯形制,并不影響畫是唐人作品,因為畫只是藝術作品,不是考古文物,畫中表現的對象不必忠實于細節的絕對真實。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就畫中硯而言,如果畫是唐人作品,其硯的形制下限必然至少是唐代。
僅就形制而論,唐代硯遠沒有后世硯(尤其明清硯)豐富多彩,今天考古出土的唐硯標準器有一定的數量,這給對《伏生授經圖》的考證提供了充分的物證。

圖16 [明] 杜堇《伏生授經圖》

圖17 杜堇《伏生授經圖》局部

圖18 宋代米芾《南唐寶晉齋硯山圖》

圖19 明代高濂《遵生八箋》所刋靈壁石硯山圖

圖20 明代徐渭《潑墨十二段》卷

圖21 徐渭《潑墨十二段》局部
唐代硯,根據形制大略可以分為三大類—辟雍硯、箕形硯和異形硯。
辟雍式唐硯其形制承續自漢晉,特征是圓形硯池。所謂辟雍,也稱“璧雍”,本為周天朝所設大學名稱,蓋其建筑四周環水。典型的辟雍硯式為硯堂微凸,四周環水(墨)。兩晉至唐中前期,瓷質多足辟雍硯很流行,出土標準器較多,有帶蓋,有無蓋。以多足為主,足有獸足、蹄足,數量從三足到近三十足不等。陶、瓷質為主,偶有石質、金屬者。
所謂箕形硯,也稱箕斗硯,形制如農具畚箕,故名。又因硯尾兩側外撇,似風字形,故又名“風字硯”。底有兩足者稱雙足風字,也有平底風字、四直風字等式樣。據米芾《硯史》記載,南北朝時已有風字硯。當代出土的唐代箕形硯,文博公藏和民間收藏都有一定數量,以泥澄質為主,次則虢州紫石硯,端硯、歙硯也有一些標準器。
唐硯還有一些別品異形硯,形制比較奇特。最著名的為三足山峰形澄泥硯。山峰硯皆有疊石狀三足。硯池呈箕形。三面環峰,呈半圓形,峰數有三座、五座、十二座不等。故宮博物院即藏有一例,為三足十二峰。此外尚有龜、鳧、瑞獸等異形硯,以泥陶制為主,也有少數石質硯、瓷硯。其中比較常見的是龜形澄泥硯,標準器也比較多。
從現有出土考古標準器看,唐代硯式基本歸于上述范疇。以之比對《伏生授經圖》畫中之硯,也找不到類似款式。由此可見,此畫出自王維或唐代人之手,很令人懷疑。
畫中硯形制與漢硯、唐硯不太契合,那么畫中硯的款式究竟屬于什么年代?
先從硯形看,畫中硯屬于一方自然形硯。自然形硯,顧名思義,以硯之外形不規則而得名,故又稱隨形硯。元始硯(研磨器),也屬廣義的自然形硯。秦漢以前的原始硯—研磨器,制作比較粗獷、簡陋,一般除平面磨制較為平整以外,側邊比較隨其自然,比如國家博物館所藏新石器時代后期仰韶文化石研磨盤(附顏料塊),硯體就呈不規則三角形。此外,河北承德市平房村出土的戰國研磨器(帶研石),也呈不規則自然邊,但硯側已略作打磨。
《伏生授經圖》畫中硯是否即按此類原始硯為參照物所繪?事實上也不大可能。
中國的收藏史很悠久,至少可以上溯到先秦時期(此如著名的“贗鼎”故事)。唐代也有不少收藏名人,比如“牛李黨爭”敵對雙方的兩位主角牛僧儒、李德裕都是收藏奇石的大家,李德裕還藏硯。書法大家柳公權的愛好是收藏筆硯圖畫。但對古物的鑒藏,要到北宋時期才出現藝術化和商品化傾向,收藏才算真正成為社會風尚。因此宋元時期以前賢為題材的畫中,相應地出現一些畫中硯和畫中古賢時代相合的例子。比如,傳為南宋梁楷的《右軍書扇圖》(藏故宮博物院)及元人劉貫道的《消夏圖》畫中的兩方多足硯,都與畫中主人公王羲之、阮咸生活的東、西晉時代相符。
由此可見,雖然古人也偶有以前代硯入前代題材畫的案例。但嚴格意義上以考古文物入畫應是很晚近的事,確切地說,應是西學東漸的產物,西方考古學輸入之后才有。此前古代的畫家畫前代人物,尤其遠古人物完全靠臆想,比如明末清初陳老蓮、丁云鵬筆下的《離騷圖》組畫,無論人物服飾、配景道具,皆完全與今天考古所知楚國文物毫無關聯—硯也大多如此。
就伏生題材畫中之硯而言,中晚明的杜堇和崔子忠各有一幅《伏生授經圖》傳世。杜畫中為多足辟雍硯,崔畫中為正圓形硯。從文獻及考古標準器看,前者上限應不早于東漢(文獻有曹魏時繁欽《硯贊》為證,考古實物尚未見報道),后者也不夠漢初(西漢初年研磨器皆為自然形加以修整)。因此,兩圖的畫中之硯也與伏生所處時代不符。這也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佐證大阪市立美術館所藏《伏生授經圖》中伏生所用之硯,應不存在作者刻意以秦漢研磨器為標本之可能性。
如果排除唐人作品原跡,以及宋人以唐人母本自作摹本的可能性,那么《伏生授經圖》是否為宋人創作之原本?因為畫上有宋徽宗“宣和中秘”印,證明此畫的年代下限至少是北宋末期。這個問題或可就畫中硯的形制—自然形硯,在各個歷史時期的存在狀態作些剖析。
廣義的自然形硯,除去研磨器之類雜石原始硯,五代南唐李后主時期由案頭觀賞石三改制而成的硯山(研山),也可以算一種自然形硯。但此類硯山的形制與《伏生授經圖》中之平面硯差距較大。明代高濂《遵生八箋》有一方硯山—靈壁山石研,有元代名士柯九思款,自然形片狀靈壁石所改制,平放。硯池占比較大,屬于另類“硯山”,近于狹義的自然形硯。
狹義的自然形硯,應指片狀或扁平狀硯石所制之硯,明清時期尤其清代很常見,是“文人硯”雕刻藝術最重要的表現形式。比如清代“文人硯”大家高鳳翰所制之自然形硯,就極具代表性,其硯拓集《硯史》中佳作硯比比皆是。傳世明清繪畫中也有很多自然形硯。明代寫意大師徐渭所作《潑墨十二段卷》(故宮博物院藏),其中一則畫王羲之籠鵝故事。石案上王羲之所用之硯雖然只有寥寥數筆,但很明顯可以看出是一方自然形硯。
陳老蓮畫中自然形硯的例子則更多,比如《何天章行樂圖》(藏蘇州博物館)中何氏所用即一方隨形硯。
傳世可信的明代自然形硯,實物例子有上海博物館所藏明中期著名藏書家袁褧的端硯等。

圖22 明代陳老蓮《何天章行樂圖》局部之一

圖23 陳老蓮《何天章行樂圖》局部之二

圖24 明代袁褧端硯(圖刊《惟硯作田—上海博物館藏硯精粹展》)

圖25 “碧玉子”銘文硯(南諸暨博物館藏)
從古文獻看,北宋應該已經出現自然形硯。
蘇東坡有《天石硯銘》(并序),記其兒時掘土洞玩耍,發現一塊綠石溫潤凝瑩,試以研墨,極好。于是其父蘇洵為鑿一研墨之硯池,并取名“天硯”。這應該是信史中的第一方自然形硯。北宋末南宋初葉樾所撰《端溪硯譜》“硯之形制”列有“天硯”,并特別加有注語:“東坡嘗得石,不加斧鑿以為硯。后人尋巖石自然平整者效之。”說明已有時人仿效蘇東坡的“天硯”,取自然平整之石以作硯用。
就考古標準器而言,以筆者聞見所及,似乎還來發現有可信的像上述明清習見的自然形宋硯面世。1981年,浙江諸暨南宋筠州通判董康嗣墓出土四件文房用具:石雕筆架、石雕犀牛鎮紙、石雕龜鈕水注及“碧玉子”銘文硯。該銘文硯為玉質,略呈圓形,邊緣不規則。底面均磨平,末開墨堂和墨池。一側陰刻有隸書“碧玉子”三字。此器是否一定是硯似可商榷,不能排除紙鎮、筆舔的可能。但此類不開硯池的板形硯明清也有,因石材絕美,不忍雕琢,只磨平以作觀賞把玩之用,故也稱平板硯,長方形者亦稱“硯磚”“磚硯”。《端溪硯譜》“述硯之形制”已列有“硯磚”“硯板”,可見至少北宋末至南宋初已有平板硯。
雖然今天尚無考古出土琢有硯池的嚴格意義上的宋代自然形硯出現,不過有東坡的《天石硯銘》和葉樾的《端溪硯譜》為證,足以證明,北宋后期已出現自然形硯是毋庸置疑的—實際上《伏生授經圖》畫中之硯,從圖片看似乎也無硯池。因此,《伏生授經圖》鈐印“宣和中秘”的北宋晚期宋徽宗宣和年間,出現類似《伏生授經圖》中的自然形硯是完全有可能的。
由于古代畫家所畫前朝人物、事物,尤其遠古時期的人物、事物,基本上都是以當時所能看到的器物為參照,套用于古人,因此畫作中之硯,其形制、款式大多不嚴謹,如果朝代跨度大,則尤其如此。作者常以時人之硯,套用于古人之硯,即便有心復古,或因時代的局限,或因根據古人文獻的一鱗半爪式概念化描述,捕風捉影,加以臆造,致使其筆下之物象難以與真實的時代相符—傳為唐代人王維筆下所作漢代人伏生所用硯應屬此類。
綜上所考,以硯為焦點,證之于畫—畫中硯的形制,既與畫中主題人物伏生所處的西漢初年時代不相符,也與傳為此畫作者(或母本原作者)王維所處的盛唐時代不相符。所以,個人觀點,以目前所能用作佐證的考古硯標準器,比對遺存的古美術、古文獻,應該可以作此結論:今藏日本大阪美術館,傳為唐代王維的作品《伏生授經圖》,既不是王維的親筆真跡,也不是以王維真跡為母本的摹本,年代上限最多為五代北宋—當然,此論斷成立的前提是宋徽宗父子的藏印、題簽不是贗品。